郭美记 葛艳娥 朱丽丽
脑室出血是指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约占自发性颅内出血的20% ~60%[1]。我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脑脊液置换术(CSF),治疗重症脑室出血2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3~72岁,平均50.5岁。均起病急骤,入院当天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室出血,其中16例病前有明确原发性高血压病,12例病因不明。20例为双侧脑室及不同程度的第三、第四脑室积血铸型;8例为第四脑室出血铸型,同时伴第三脑室、双侧侧脑室积血,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绝对卧床休息,常规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护脑及对症治疗等。所有患者均在发病12 h后,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无脑疝前提下行脑脊液置换,于术前0.5 h先给20%甘露醇250 ml降颅压,常规腰穿,测初压(初压在300 mm Hg以上者暂不做),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 ml,再用5 ml注射器吸取少量生理盐水缓慢注入鞘内重复置换6~10次,最后一次放出脑脊液后注入地塞米松5 mg后拔管,去枕平卧6 h,1次/1~3 d,至脑脊液变淡变清为止。
1.3 结果 本组28例中22例在术后3~5 d复查CT,见脑室均已畅通,梗阻性脑积水消失,血肿大部分消失,3例自动放弃治疗,死亡3例(1例死于再出血,2例死于肺部感染)。
2.1 心理护理 清醒状态下接受治疗的患者,多数会产生恐惧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治疗的目的,重要性,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置换脑脊液能排除积聚在脑室内的血液,可有效缓解患者脑血管痉挛症状,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的问题。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置换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4~6 h,或采取俯卧位2 h[2],以免引起头疼。昏迷患者头偏向一次,翻身时动作轻柔,按摩双下肢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清醒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补充所需营养。
2.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血压变化,及早发现因颅内压骤变诱发脑疝的症状。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不规则、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时,提示脑疝形成[3],应尽早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本组病例无脑疝形成。
2.2.3 并发症护理 ①低颅压综合征:过度引流脑脊液可引起颅内压降低,主要表现为:意识淡漠、头痛加重、恶心呕吐等,应停用脱水利尿药物,输入足量生理盐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②再出血:如患者突然再次发生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加重,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转为鲜红,CT扫描发现新的高密度影像,提示发生再出血。再出血一旦发生,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避免激动,预防便秘,及时给予降压,钙离子拮抗剂、止血、镇痛等药物,病情相对稳定后,继续行脑脊液置换。
脑室系统积血可致脑室急剧膨胀,颅内压骤然升高,脑深部结构遭到破坏,积血可刺激引起继发性脑血管痉挛[4]。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可及早解除第三、四脑室的梗阻状态,加快血性脑脊液的廓清速度,同时也避免蛛网膜粘连的发生。地塞米松针鞘内注入也可减轻血液刺激引起的脑膜炎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生成,减轻脑组织粘连和机化,改善脑脊液,吸收障碍,从而减轻脑水肿[5]。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2.
[2] 苗九龄,张亚平,宋敏,等.两种体位对腰穿术后头痛影响的比较.实用护理杂志,2003,(1):11-12.
[3] 李小玲,顾向进,单洪有,等.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腰大池引流术的护理.当代护士,2008,11:21.
[4] 卢叶玲,李慧敏,李次发,等.终池闭式引流置换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7,22(19):23-24.
[5] 李斌.大总量脑脊液差量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7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