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鹏 陈爽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多发于高龄老人。老年人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很多,病死率较高,骨折畸形愈合多。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0年应用PFNA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3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56~90岁,平均76岁。其中左侧损伤18例,右侧损伤19例,骨折均为闭合性,按照AO分型,A1型6例,A2型18例,A3型13,受伤原因:摔伤29例,车祸时8例,合并慢性内科疾病11例,糖尿病6例,高血压、冠心病8例,慢支肺气肿4例。采用AO公司的PFNA治疗,随诊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
1.2 治疗方法 联阻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于骨科牵引床上,患肢持续牵引,保持外展中立位,透视下复位。手术入路自大粗隆上5~10 cm作约5 cm长切口,暴露股骨大粗隆顶点,在C型臂透视下,以大粗隆顶点为进针点插入导针进入髓腔,透视下正侧为位置良好,用扩髓器扩近端髓腔,将安装好的合适PFNA沿导针插入股骨髓腔,拔出导针后透视定位,向股骨颈内打人导针,使导针正位位于股骨颈中心偏下,侧位位于股骨颈中心,外侧皮质开槽后沿导针打人螺旋刀片,到达合适位置后顺时针旋转使螺旋刀片锁定,远端锁钉,安装尾帽。透视下见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确切后缝合切口。
本组患者37例,平均手术时间1~2.5 h,平均80 min,术中失血量150~300 ml,平均失血量200 ml。患者随访6~20个月,其中1例因伴有严重肺心病,糖尿病术后病情加重,于术后第5日死亡,其余患者X线示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位置良好,关节功能正常,无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发生,根据Harris评分,优24例,良12例,中1例,优良率96.38%。
3.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其死亡率可高达20%,因老年人体质较差,常伴有心肺等内科疾病,既往采用保守治疗,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感染,褥疮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遗留髋内翻,肢体短缩等后遗症。因此,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以获得牢固内固定,可早期活动,便于术后护理,减少卧床并发症,降低死亡率[1]。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髓内固定及髓外固定两大类。动力髋螺钉(DHS)为典型的髓外固定系统,其通过骨折断的产生加压,促进骨折愈合,但抗旋转能力不足,不适合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且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易产生应力遮挡,导致骨折不愈合及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而髓内固定更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具有创伤性,可闭合复位,不暴露骨折断端,术中出血少,固定牢固等特点[2]。
3.2 PFNA的设计特点及应用 PFNA是在PFN的基础上开发的新型髓内固定系统。其与其他内固定相比,优点在于:①打入PFNA螺旋刀片的同时压紧松质骨,主动提高松质骨密度计螺旋刀片固定稳定性,很好地防止了旋转和塌陷,尤其适合于骨质疏松患者[3]。减小了外侧壁的压力,保证更顺畅的插入,防止内翻成角畸形,避免术后外侧壁应力集中现象。②非扩髓设计,使手术时间更短,出血少,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③手术操作方便,进针点位于股骨大粗隆的顶点而不在梨状窝,术中操作方便,创伤小,标准型远端带有瞄准器,较少了手术时间。
3.3 PFNA操作注意事项 ①完善细致的术前准备,了解骨折的分型及髓腔的粗细,尽早实行手术,减少死亡率的发生[4]。②术中应用牵引床复位,术中通过透视下监视,力争闭合复位,在复位满意后,再行手术切开。③术中注意打入髓内针后,要先行近端锁定,近端锁定时,要注意螺旋刀片的位置和深度,通常正位在X线位于股骨头颈正中偏下位置,侧位位于股骨颈的正中,进针深度位于软骨面下5~10个mm,当螺旋刀片达到预定位置时,顺时针旋转进行锁定。近端锁定完成后,再行远端锁定。④术后鼓励患者早期床上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抗旋转作用较强,术后并发症较少等特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物。
[1]董纪元,李国宏,胡永成,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中华骨科杂志,2000,20:476.
[2]范忠明,曹阳,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4(2):151-153.
[3]唐佩福,姚琦,黄鹏,等.股骨近端髓内针-螺旋刀片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华创伤杂志,2007,7(9):622-624.
[4]Stromsoe K.Fracture fixation problems in osteoporosis.Injury,2004,3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