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东 徐文广 孙作成 于文胜 许加友 郑福昌
1.山东省安丘市中医院普外科,山东 安丘 262100;2.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普外微创治疗中心,山东 潍坊 26104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又称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家族性息肉症或腺瘤样息肉症。肠道内息肉数目超过100枚,形态不一,带蒂或广基,分布广泛[1]。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是最好发的部位。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4月~2011年4月在腹腔镜下治疗68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组68例患者中,男45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平均(46.7±15.9)岁。26例患者既往均有慢性肠炎病史,息肉病家族56例,脓血便17例,腹泻16例,肛诊未扪及息肉14例。68例患者结肠镜检查:进镜可见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等十余枚0.6~2.0 cm的大小不等息肉。钡灌肠检查可见结肠大小不等的息肉。12例患者结肠镜、钡灌肠检查均疑息肉恶变。
根据手术进程调整患者体位、操作器械和移动监视器的位置,在游离回盲部和升、降结肠时,要先用电刀剪开侧腹膜T01dt线,距结肠壁约2 cm用Ligasure直接离断结肠系膜,包括进入结肠的结肠右、中和左结肠动脉。在游离的过程中游离一段,检查一段,确保无出血后,转换另一术野,避免重复暴露同一术野,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在整个结肠游离过程中,由于结肠的肝曲和脾曲位置深在,周围韧带、脏器多,游离时速度相对慢些,防止损伤肝脏、十二指肠、肾脏和脾脏。游离完结肠后,延长脐下的戳口至6 cm,提出全结肠,进一步游离盲肠和末端回肠的系膜,切断回肠和闭合器闭合直肠的上段,取出全结肠标本。用吻合器行回肠直肠J型储袋吻合,缝合系膜,腹腔放置引流管1根。
本组60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诊断为结肠黏膜多发性息肉。8例镜下见的3 cm×3 cm菜花状肿物为高分化腺癌侵及肠壁深肌层。手术时间130~340 min,术中失血约30~240 mL。术后前3 d的腹腔日平均引流量约30 mL,术后1~2 d排便排气,住院时间6~9 d。无腹腔内继发出血,腹腔感染,肠粘连性梗阻等并发症,出院后大便稀薄,6~9次/d,给予易蒙停治疗后缓解。全部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小肠代结肠未见扩张及狭窄,未见充盈缺损及龛影,随访3~72个月,无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大便每天2~3次。
肠息肉泛指隆起于肠道黏膜表面,向腔内突出的局限性病变。根据息肉所处部位的不同,分别有小肠息肉、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等,其中结肠息肉较常见。组织学上息肉可分为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等类型。临床上息肉有单发、多发及有蒂、无蒂之分。肠息肉病系指至少有5枚以上多发性肠道息肉汇集,可分为家族性或非家族性两大类。
结肠息肉可因部位、大小、数目、有无合并症等因素,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息肉早期或较小、单发的息肉往往无明显症状。结肠息肉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但便血常不明显,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偶有便血量较多时,粪便表面或手纸上有暗红色血。直肠息肉的便血常呈鲜红色。结肠息肉尚可产生炎症、糜烂、溃疡等,并可出现腹部隐痛等相应的症状。
直肠指检可了解直肠内有否息肉或息肉的大小、部位、形状、质地、有无蒂柄、活动度、距肛缘距离等。肠镜检查可分别选择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除直视下了解息肉的大体形状、部位、数量等,还可取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气钡双重对比X线造影有助于多发性结肠息肉的诊断。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除直肠、乙状结肠的息肉外,其他部位的息肉均需做剖腹手术治疗。在1971年Classen和Woilff相继报告内镜下配用高频电成功的切除胃和大肠息肉,为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现今,内镜下息肉切除已广泛为人们接受,是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但也并非所有的息肉都适于在内镜下治疗,应全面考虑其适应证、禁忌证及患者的年龄与全身情况后,决定其治疗。
在禁忌证方面有内镜禁忌者,直径>2 cm无蒂息肉和腺瘤,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局限于某一部位密集分布,数目较多者。家族性腺瘤病,内镜下形态已有明显恶变者。对于上述的禁忌证,有些是为了避免并发症产生而制定,故也可属于相对性的禁忌证[2]。例如,已有大量研究提示>2 cm的无蒂息肉,切除后的残端溃疡深达肌层甚至浆膜下层,易合并出血与穿孔的并发症;再有,>2 cm无蒂息肉多为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达50%以上,故列为禁忌证。但针对癌变的鉴别,日本学者新近提出可通过在息肉的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如息肉基底部无纤维化或癌变侵润,便可将息肉抬起,称为基底征阴性;否则周边黏膜隆起,而息肉明显的凹陷下去,称为基底征阳性。也有对6 cm无蒂绒毛状腺瘤采用分块切除方法成功的个案报道。因此,随着内镜下激光、微波、剥脱活检等新技术发展,综合患者的情况,>2 cm无蒂息肉和腺瘤也可不归于禁忌证的范畴。
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的并发症主要有:穿孔、出血、灼伤、浆膜炎和气体爆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建议有一定内镜诊断操作经验者(5年以上),才能开展息肉摘除。有条件者最好参加一定的培训。
有关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我国的资料以及亚洲资料明显少于西方。而Matthews等[3]报道1642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各种并发症的比例未见大宗与详尽的报道。从总并发症上看,与日本相比(0.61%,115/18688),我国大肠息肉切除的并发症总的发生率高于日本,较西方国家相同或略低(1.0%~4.8%)。各种并发症中,出血多于穿孔,但穿孔基本需手术治疗,而出血多可经保守治疗或介入栓塞治疗而愈。因此,穿孔较出血的后果更为严重。无论何种并发症,及时发现与处理最为关键。并发症死亡率大致在0~0.1%。
[1]Jacobs M,Verdeja JC, Goldstein HS.Minnimally invasive colon resection(laparoscopic colectomy) [J].Surg Laparosc Endosc,1991,1(3):144-150.
[2]Marcello PW,Milsom JW,Wong SK, et al.Laparoscopic total colectomy for acute colitis:a case-control study[J].Dis Colon Rectum,2001,44(10):1441-1445.
[3]Matthews BD,Pratt BL,Backus CL,et al.Effectiveness of the ultra-sonic coagulating shears, Ligasure vessel sealer and surgical clip application in biliary surgery:a comparative analysis[J].J Am Surg, 2001, 67(9):9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