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构建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2011-08-15 00:43周瑞超肖立新
关键词:科技成果课题成员

周瑞超,肖立新

(1.广西大学科技发展与战略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2.中共广西梧州市委党校科研室,广西梧州54300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构建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周瑞超1,肖立新2

(1.广西大学科技发展与战略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2.中共广西梧州市委党校科研室,广西梧州543002)

创新团队是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但是不少高校创新团队因构建不当,导致团队内部管理、人才任用、团队运营出现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团队的创新绩效。只有以恰当的方法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选择好团队带头人,以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实行民主化和行政化并重的管理模式,积极与产业资本对接,完善支撑服务平台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对策

中国高校的科技人员,因承接课题项目而组建了大量的创新团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高校的学者和有关研究人员,有着共同的研究范式,以科技创新为目标,以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特定的结果,按照一定的组织管理方式,在科研中愿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专业知识和技能互补,最后成果共享的一群个体的组合。[1]2009年,中国共有高等学校2305个,其中理工农医类1003个,人文社科类954个,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与开发)机构5790个,R&D人员50.9万人,R&D经费内部支出468.2亿元,R&D项目(课题)共476708项,发表科技论文1016354篇,出版科技著作40919种,专利申请受理56641件,专利申请授权25570件①。这些科技人员因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的需要组建了大量的创新团队。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越来越重视。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办法;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四次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团队、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具体任务。“十五”期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比例分别占到全国的59%、65%和54%,基本上每个奖项后面都有一个科研创新团队[2]。2011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共86个,入选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资助经费一般为300万元。[3]然而,高校的不少科技创新团队往往由于构建不当,大部分没有很好地运营下去。如何以恰当的方法构建起有效的高校创新团队,从而保证它们的创新效率,是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分类及优缺点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按其构建和运营方式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划分:按存在状态,可分为实体团队和虚拟团队;按存续时间,可分为项目团队和专业领域团队;按研究内容,可分为纯科研型、产业发展型、综合型团队;按管理和合作方式,可分为行政管理制和合作协议制团队。各种团队都有其显著的特点。[4]

(一)按存在状态划分的实体团队和虚拟团队的优缺点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按其存在状态来分,可分为实体团队和虚拟团队。

实体团队是目前高校所普遍采用的方式,一般由课题项目或长久涉及某一研究领域而产生,由高校自身专业技能知识互补、具有共同愿景的一群学者或研究人员组成,人数一般在10人左右。它的显著特点是:组成人员一般是同所高校或附近高校科研人员;有具体的组织管理原则;团队分工明确,有共同的工作场地和实验室;团队人员有共同愿景,心理相互依赖,经常交流课题项目的进展情况。这种团队成员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交流方便,在研究中很容易达成默契,分工及时明确,研究情况能及时在团队内部得到反馈。

虚拟团队是根据课题项目的需要,由团队领导将涉及研究的同一领域或相近领域而不在同一高校和地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器材组织起来进行研究攻关的团队。它的主要特点有:团队成员专业技能知识互补;成员不在同一高校和地域;团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通讯器材交流。这种团队最大的优势是能打破地域和单位组织的限制,充分利用本学科领域最优秀的人才进行课题项目的研究,组织形式灵活;最大的劣势是,这种团队存在时间短,成员之间缺乏默契和交流,对于研究进展不好把握,成员心理距离远。

(二)按存续时间长短划分的项目团队和专业领域团队的优缺点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按照存续时间长短来分,可分为项目团队和专业领域团队。

项目团队是高校因课题项目的需要而临时组建的科研团队,其主要特点有:人才梯次明显,既有专家教授,也有在读的博士、硕士,人才活力和创新力较明显;科研目标围绕一个项目产生,当课题项目结题终止时,该团队解散;团队的最终目的一般是科研成果的产生而不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如2011年1月通过有关方面验收的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有机电子与纳米技术”团队,由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组成,包括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层次人才。[5]这种团队最大的优势在于,创新力明显,科研集中,爆发力强,对课题项目的突破性强。但往往存续时间短,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该专业的长远发展。

专业领域团队是高校因专业研究的需要而成立的科研团队,其主要特点有:团队人员较固定,一般由在校的专家教授组成,成员专业水平高;科研目标集中在该专业领域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析和前沿性课题的探索;研究内容多为基础理论性研究;存续时间长,一般会存在5年以上;团队领导一般为该专业在国内的领军人物。这种团队最大的优势是,科研力量雄厚,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目光长远,成员之间心理依赖力强,易交流,易于组织管理和分工,对于本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力;最大的劣势是,由于人员较固定,因而难免陷于固定的研究模式,往往太着重于基础理论研究,而较轻视科研成果的现实生产力转化和市场实现。

(三)按研究内容和用途划分的纯科研型、产业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团队的优缺点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按照其研究内容和用途来分,可分为纯科研型、产业发展型、综合型三种。

纯科研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特点有:研究目的是致力于对专业领域疑难的解析和前沿课题的探索,促进领域的扩展和探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上;研究课题的来源出自学科领域中的疑难问题和前沿课题的设立。这种团队最大的优势是促进本学科的大力发展和基础理论的完善,为学科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以河南省耐磨中心主任魏世忠教授为带头人的河南科技大学“先进抗磨材料关键技术”科研团队,围绕国家和河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6]这种团队的不足在于,因着重于专业理论的研究,而忽视科技实用,因而得到的科研资本来源渠道偏少,可能会因此而存续不长。

产业发展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特点有:科研目标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课题是根据市场急需或有市场前景及生产力转化价值而定;团队最终的目标是促进产业的发展,与产业连接紧密,较注重科研的经济价值。这种团队最大的优势是,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团队成员有极高的成就感,同时还有丰厚的经济收益,团队科研一般有较充实的资本支持。如2010年6月7日湖南省教育厅下文授予的“湖南省第二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之一的“林产资源化学与林化产品开发”团队,确立的研究方向是林产资源化学、林化产品开发、林产资源工程。该团队以武陵山区丰富独特的林产资源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应用研究为主体,以活性物质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为重点,以林化产品、功能食品研发为目标,以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开展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7]这种团队较注重科研应用和实践,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为市场和经济价值而科研,虽然能在短期内较明显地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长时间内对于本学科的发展推动作用相对有限。

综合型科技创新团队则介于纯科研型、产业发展型科技创新团队之间,兼具这两者的优缺点。

(四)按管理和合作方式划分的行政管理制、合作协议制创新团队的优缺点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按照管理和合作方式可分为行政管理制和合作协议制。

行政管理制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特点有:管理方式参照行政机制,分工一般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团队领导对团队具有最高的管理权力。这种团队最大的优势是:分工顺利,管理方便,成员纪律性强,对于团队领导的决定一般较服从;其缺陷是:这种团队习惯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分工,极易压制学术科研的发展,团队成员与团队领导很难处于平等地位交流,团队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合作协议制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特点有:这种团队合作氛围浓厚,分工明确;团队成员间能及时交流相互间的科研进度,及时提出科研疑问,学术科研氛围浓厚;团队分工和任务的落实是以民主协议的方式进行,成员在学术科研上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创新力强,极易在课题研究中产生新的课题。这种团队最大的优势在于:团队内部民主,成员之间易交流,合作力强,学术科研氛围浓厚,创新力强;其缺陷在于:由于缺乏行政强制命令的执行机制,常会导致科研课题不能及时完成;由于科研过程中常会发现新的课题,所以常会有成员放弃主课题的研究转而研究新的课题,导致整个科研课题进度缓慢。

二、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创新团队的支持与管理机制相对缺乏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化、产业化的团队应大力扶持,加大投入和管理,适当引导;对于短期项目性团队,也应确定更加有效的结题考核机制,对于经费的使用要采用专门机构核算。但目前,这方面的管理机制相当缺乏。

(二)团队成员构成重科研轻管理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选拔团队领军人物时重学术和科研能力,轻管理,因而在团队运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纪律节制,易造成科研进度的迟滞。团队领军人物和成员一般为学术和科研的骨干力量,专业知识雄厚,但却较缺乏资本运作和市场意识,在科研过程中和科研成果出来后,一般团队没有主动联系资本进入科研过程,更没有在结题后将科研成果与资本很好地对接起来,从而造成中国大量的高校科研成果没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耗费了大量的研究经费,却只得来了少量的科技成果转换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团队管理方式易走极端

在团队的管理上,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过于专权化,即团队领导对整个团队成员在课题攻关过程中的分工具有绝对权力,这就易造成团队缺乏民主,致使团队内成员缺乏交流,团队成员间心理容易产生隔膜,创新能力缺乏,影响课题项目最后成果的质量;二是过于民主化,即在整个团队运营过程中始终进行民主协商制,团队成员地位平等,整个团队在运作过程中缺乏核心领导和集中机制,同时,由于团队成员的性格各异,专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工作的期望值也不尽相同,会造成分工困难,在过多的商讨中会浪费科研时间,影响科研进度。

(四)团队缺乏相关创新支撑服务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相关创新支撑服务,团队在成立时,缺乏专业的人才对接;团队在成立后,科研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后续支持;科技成果出来后,又缺乏相应的资本对接措施,致使大量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虽有研究,却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中国每年下达给高校的科研课题任务较多,高校每年结题产生的科技成果也相当多,据统计,中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其中30%左右的项目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产业化前景,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10%~15%,大量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8]

三、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对策

(一)选拔团队带头人要坚持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并重

对于团队领导的选拔,首先,应从专业领域入手,团队领导要具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对本学科领域前沿的把握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及时将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难题衍变成新的子课题;其次,团队领导必须具有相应的市场和产业化意识,通过一定渠道了解和把握市场信息,较全面地了解市场对课题成果在进行生产转换后所得产品的需要程度,考证该成果产业化的可行性,并及时将科研成果与市场和资本对接;此外,团队领导还须有较好的管理能力,具有亲和力、凝聚力、魄力,能及时协助团队成员解决学术上的难题,能将所承接的科研课题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和性格特征进行模块化和流程化分工,并及时协调好内部矛盾,善于激发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二)构建合理的团队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每个管理者能有效指挥和监督的下属人数总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称为管理幅度。受制于管理幅度,当组织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进行部门划分,并由此产生了管理层次。管理层次,就是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对于小团队的管理,一般实行单层管理,即团队带头人直接领导所有团队成员,成员数量应在10人左右,不超过20人。大多数团队成员应为本专业的骨干力量,少数为相关专业的人才,老中青要搭配好,使团队既能顺利开展科研攻关,也能培养好后备人才。团队成员应性格开朗,善于沟通交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专业技能知识能起到互补作用。对于大团队的管理,成员则根据研究需要不受人数限定,但一般需要实行多层次管理,即一个大团队下可以设有若干中型团队,中型团队下可设有若干个小团队。上一层团队的带头人只直接领导下一层团队的带头人,只有最底层团队的带头人是领导和面对本团队成员。

(三)团队内部管理要坚持民主化和行政化并重

相对而言,在人事关系和内部管理上,创新团队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它并没有像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一样制定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果管理不当,团队的凝聚力就会逐步下降,使团队逐步弱化甚至消亡。提高松散组织的凝聚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行民主化和行政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有效的民主化管理能促使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团队成员之间、成员与团队领导之间更易交流,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更强;而行政化管理,则又是保证团队绩效的手段。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领导应在充分了解成员的能力的基础上,根据课题任务进行分工,以行政命令式下达分工任务并规定完成时间。对于有能力完成却拖延科研进度的,应实行追责制,使相关人员在经济上承担一定损失,在团队内部给予“行政”处罚(如内部降级等)。在课题进行过程中,领导与成员应就课题中的疑问和进度进行民主式的学术辩论。

(四)积极与产业资本对接,以保证团队研究经费

团队的科研目的不仅仅在于课题项目的攻关,更主要的是要在科研过程中进行创新,并不断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课题项目。然而,资金是科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了产业资本的支持,科研经费的投入和新课题的开展才会有保障。团队应努力根据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将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进行对接,并从中获得更多的经费,以便支撑团队开展新的研究。一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市场和产业意识,团队承接的课题产生科技成果后,经过充分论证,对于能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团队应将其与资本对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获得的收益不断对团队的研究经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对于在攻关过程中发现的新的有价值的课题,团队应想办法与产业资本对接,在论证该课题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前景时要吸引产业资本为团队投入相关研究经费,在互利互惠的情况下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对于团队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自行筹措资本进行转化,建立转化该科技成果的产业,并在产业内部建立相应的企业技术中心;也可以进入技术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在获得一定的转让经费后,由企业进行转化,既可以极大地充实团队的科研经费,又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五)积极完善团队创新支撑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有效运营,需要较为完善的支撑服务平台。一要建立团队人才服务平台,健全高校和地域人才库,完善人才评测系统。当一个项目确定、团队领军人物申报成功后,该平台向项目推荐人才供领军人物挑选,并针对项目对人才提供评测,以确保团队的正常运作。二要建立资本服务平台,集聚政府及社会资金投入团队科研,并做好科技成果与资本的对接。三要建立政策服务平台,对团队的管理、运作提供政策优惠服务,鼓励团队往产业化方向发展。四要建立市场服务平台,及时给创新团队提供市场和经济发展信息,为团队确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课题做好信息服务;及时将团队无法转化的科技成果投入技术市场进行交易,以成果换资金,既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又为团队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持。

四、结论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要想正常运作,提高创新能力,确保所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并得到市场实现,必须根据课题项目的要求和市场及经济的发展需求,选择最优的团队发展及科研发展的模式,建立和健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服务体系,以人才为核心,以产业化为目标,通过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来推动学科和经济、科技的发展。

[1]刘惠琴.高校团队创新绩效评估模型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

[2]卜琳华,蔡德章.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13-1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0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入选名单的通知(教技函[2011]20号)[EB/OL].(2011-06-24).http://www.edu.cn/zong-he-862/20110624/t20110624-639572.shtml.

[4]柳洲,陈士俊.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2):92-95.

[5]南京邮电大学网站.我校“有机电子与纳米技术”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顺利通过验收[EB/OL].(2011-01-31).http://www.njupt.edu.cn/s/1/t/1/43/2a/info17194.htm.

[6]韩卫红.构建耐磨中心更高发展平台——记2009年优秀博士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魏世忠教授[N].河南科技大学报,2011-04-15(2).

[7]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网站.林产资源化学与林化产品开发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EB/OL].(2010-09-15).http://klfcjsueducn/xtgl/news/20101119193530htm

[8]陈竹,周凯.高校科技成果为何难变生产力[N].中国青年报,2011-01-11(3).

注释:

①参见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责任编辑:赵 玲]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s and Sol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ZHOU Ruichao1,XIAO Lixin2
(1.The Sci-tech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Research Center,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2.Scientific Research Section,the Party School of Wuzh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Wuzhou,Guangxi 543002,China)

The innovation teams are currently the main for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in the university.But the innovation teams of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series of issues due to improper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internal management,personnel appointment,the team operating and so on.These greatly affect the tea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We only use appropriate way to build a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and select team leaders with reasonable levels of management and margin of management,implement the model of democratiz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active docking with industrial capital,and actively improve the support service platform system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solutions

G644

A

1673-5595(2011)06-0100-05

2011-07-30

周瑞超(1973-),男,壮族,广西隆安人,广西大学科技发展与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校科技创新。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课题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