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国际视野探索本土模式——评《教育问责制国际比较研究》

2011-08-15 00:43郑延才
关键词:问责制问责理论

郑延才

放眼国际视野探索本土模式
——评《教育问责制国际比较研究》

郑延才

教育问责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趋势,对推动世界范围内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学习研究教育问责制的本质内涵,比较借鉴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问责的经验和做法,探讨分析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问责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日,司林波、郑宏宇两位年轻学者所著的《教育问责制国际比较研究》一书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对教育问责制领域研究的一次积极探索,是推动中国学术界关于教育问责研究、探讨教育体制改革、推动教育绩效实践的又一力作。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问责文化的缺失,行政问责也仅仅是在 2003年“非典”之后才开展起来的。在教育领域 ,人们很少将“问责 ”、“绩效 ”、“评价 ”等关键词与教育质量相联系,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国内尚缺乏系统研究教育问责制度的著作,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是散见于一些学术刊物,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且这些成果大多局限于对国外经验的介绍,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教育问责制国际比较研究》一书逻辑严密,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全书共 9章 31万余字。笔者通读全书之后,感觉该书具有如下特色:

第一,该书从学理上对教育问责制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由于国内学术界对于教育问责的内涵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因而,该书对国内外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学术观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概述,并从教育问责的含义、要素、功能、类型以及问责的理论基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在此基础上,该书给出了教育问责的描述性定义。在学理上的系统研究体现出两位作者具备了一定的学术鉴别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其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该书从实践上对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问责政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一方面,该书按照国别和地域对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问责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总结,基本按照“背景—措施—特征—评价与启示”的篇章结构对 4大洲 15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问责制进行概述,体现了较强的逻辑性。另一方面,该书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各主要国家教育问责制的产生、发展、变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便于从各国历史及国情出发,对教育问责制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国别差异进行比较借鉴。在此基础上,该书概括了五大问责模式,并本着比较、借鉴的态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有所侧重的介绍。

第三,该书在理论分析及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问责制的思路。该书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思辨和对各国经验做法的比较总结上,而是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实现教育问责制本土化的思路,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这也正是本书的亮点所在。书中认为中国构建教育问责制度是必要且可行的。在对中国教育问责实践与探索的分析总结后,结合国情和教育问责的内在精神提出了中国教育问责的基本内涵、思路与原则,论述了构建教育问责制度的总体步骤,这使得该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参考价值。

该书属于比较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两位年轻学者长期以来坚持从事问责制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查阅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翻译了众多外文文献,为该书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他们进行了大胆的理论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前期成果,其中不乏在重要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本书的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认可度。在中国教育界目前尚未系统开展教育问责制理论研究、国内尚无此方面著作的情况下,作者付出的艰辛努力令人敬佩,所取得的成绩也令人欣慰。当然,作者对于教育问责本土化模式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化和细化,对于国外教育问责的最新发展动态还需进一步跟踪研究,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本书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本书今后主要的努力方向。

(本文作者为燕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 玲 ]

猜你喜欢
问责制问责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让事故问责生威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滥问责”的6幅画像
对“数字脱贫”要问责
十年来国内无为问责制研究的成果及前瞻性分析
作风建设视域下的无为问责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