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讨

2011-08-15 00:42:18赵润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4期
关键词:试产指征先兆

赵润琴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讨

赵润琴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安全性的提高,社会因素的介入,首次剖宫产指征的放宽,剖宫产率明显升高。大多数医院报道剖宫产率在 40%~50%,部分医院甚至达到 70%~80%[1],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成为困扰产科医生的难题之一,也是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之一。本文对 32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 2004年 1月 1日至 2009年 12月 31日,共收治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者 321例,其中年龄 <25岁68例,占 21.18%;25~ 30岁 186例,占 57.94%;30~ 35岁 47例,占 14.64%;35~40岁 20例,占 6.23%。

1.2 方法 选择前次剖宫产术式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术后切口愈合良好,经B超检查提示子宫下段延续好,无缺陷,前次剖宫产指征不再存在,又未出现新的剖宫产指征,孕妇及家属自愿试产者,给予充分试产。试产过程中专人全程监护,随时记录产程进展情况,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宫缩的频率、强度,注意子宫形态及子宫下段压痛情况,并行胎心监测。在第一产程(宫口开 3公分时),行人工破膜,了解羊水性状,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尽量缩短第二产程,必要时阴道助产结束分娩,产后常规加用宫缩素 20 U肌肉注射或复方氯化钠 500 ml加缩宫素 20 U静脉滴注。观察阴道流血情况,探查宫颈有无裂伤。在试产过程中做好剖宫产准备,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宫缩乏力、异常出血及产程延长、子宫先兆破裂等,及时行剖宫产术。

2 结果

2.1 321例中 247例选择剖宫产,74例阴道试产,试产率23%,38例顺利阴道分娩,试产成功率 51.35%;再次剖宫产共 283例,其中同时行输卵管绝育手术 87例。二次剖宫产指征分布:头盆不称 32例,产程延长 19例,胎儿宫内窘迫 14例,羊水过少 14例,巨大胎儿 12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7例,先兆子痫 6例,臀位 4例,前置胎盘 3例,先兆子宫破裂 3例,家属知情选择剖宫产 169例,选择性剖宫产占 59.72%,这与孕产妇及家属心理因素关系较大,同时与产科医生害怕承担风险因素有关。

2.2 出血量 阴道分娩组出血量 110~550ml,平均 180m l;再次剖宫产组出血量 250~1500ml,平均380ml,再次剖宫产出血量明显高于阴道分娩者,是阴道分娩的 2.1倍。

3 讨论

3.1 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其风险在于子宫破裂的发生率增加。产科是高风险专业,由于医患双方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认识不足,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医方因为害怕出现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而过分强调子宫破裂的危险性,使患方失去试产的信心,而选择再次剖宫产。加上再次妊娠的孕妇年龄相对偏大,本身存在高危因素,以及要同时行绝育术等,这些均导致了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居高不下。

3.2 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的可行性和安全性:①由于子宫下段横切口大致沿肌纤维的方向钝性分离,对子宫损伤小,此处的肌壁薄而松,缝线易拉紧对合,结缔组织形成小,瘢痕仅呈现少的病理变化,为阴道试产具备了条件,剖宫产术后 2~3年是子宫切口愈合的最佳时期[2];②近年来,由于相对剖宫产指征的增多及家属要求剖宫产,有相对一部分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妇女,原手术指征如胎位不正、胎儿宫内窘迫、前置胎盘、羊水过少等已不再存在;③随着医学的进步,各种先进胎心监测技术的应用,许多潜在性高危因素可得到及时发现,使阴道试产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提倡阴道分娩,控制好第一次剖宫产的指征,提高瘢痕子宫妊娠的阴道分娩率,可减少再次剖宫产给患者带来的各种危险和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因素之一。在试产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先兆子宫破裂等,避免发生严重的母婴并发症。

[1] 黄醒华.对剖宫产术的思考.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5-388.

[2] 颜麒,陈文祯,崔小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5):264-265.

671500云南省鹤庆县妇幼保健院

猜你喜欢
试产指征先兆
血糖控制良好的妊娠糖尿病孕妇阴道试产风险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预测瘢痕子宫阴道试产失败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建立
先兆流产,别害怕
先兆流产的三个药膳方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夏困当心中风先兆
幸福(2017年18期)2018-01-03 06:34:50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进行阴道试产的效果研究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