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连英 李建梅 赵金红
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术后溶栓的护理
梁连英 李建梅 赵金红
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若不及时治疗有引起肺栓塞的可能,甚至危及生命。我们于 2009年 1月至 10月共收治 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通过静脉滤器置入,行尿激酶溶栓,均达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15例,男 9例,女 6例,年龄在 26~76岁,病史 2~9 d。其病因为流产术后 3例,脑梗死后 2例,上呼吸道感染后 2例、癌症晚期 2例,术后、外伤各 1例,不明原因 4例。
患者在“C”形臂下经对侧股静脉滤器置入,经导管对血栓部位予以尿激酶注入,其中 6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造影显示),余9例仅部分溶解,留置鞘管回病房,用微量泵持续经留置鞘管尿激酶静脉溶栓。同时,由患侧足背静脉予以尿激酶加压推注溶栓。
15例滤器置入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 100%,术后静脉尿激酶溶栓效果显著,均治愈出院。
4.1.1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放置静脉滤器的目的、方法、简单手术过程,并例举成功的病例,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手术。
4.1.2 术前注意事项 术前嘱患者稍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勿按摩、挤压、剧烈运动患肢,以防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4.1.3 术前准备 术前 6 h禁食水,训练床上大小便,给予双侧腹股沟备皮、碘过敏实验、做好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
4.1.4 做好护理记录 主要包括双下肢足背动脉波动、皮肤颜色、皮温、肿胀程度、术前准备情况等。
4.2.1 介入术后一般护理 监测血压、神志、呼吸变化,绝对卧床 24h,穿刺侧下肢制动 12 h,12 h后勿过度弯曲,以防体内导管扭折。
4.2.2 观察与记录 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双下肢皮肤温度、色泽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2.3 术后需取得患者配合 嘱患者 12 h内饮水 1500ml以上,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同时观察尿量是否与饮水量大致相当,防止肾衰。
4.2.4 饮食 进食易消化、高维生素的低脂食物,防止因卧床时间长,胃肠蠕动减慢引起消化不良及腹部不适。
4.2.5 预防用药 术后遵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 3~7 d。
4.3.1 尿激酶的应用方法 患者滤器置入后,通过血管造影将导管插入闭塞段血栓处,留置鞘管回病房,据医嘱由鞘内持续滴入尿激酶,剂量为 2~4万 U/h,疗程 1~3 d(用微量泵,输入剂量准确,速度均匀,调速方便)。同时由患者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NS20ml加尿激酶 10~20万 U),根据病情 3~10次/d,连用 1~3 d。推注时踝关节上方 10 cm处用止血带结扎静脉,在足背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不松开止血带,推注约 10min。同时稍用力按摩止血带结扎处以下的皮肤肌肉组织,以使药物能进入深静脉(罪犯血管)待 10min推完后,再松止血带。
4.3.2 监测 由于尿激酶、肝素等抗凝药物在溶栓时其用量大,出血是溶栓治疗中最易发生的并发症,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有无出血情况,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必要时止血治疗。
4.3.3 静脉溶栓时的护理 由于尿激酶只有在患侧肢体上静脉应用方能达到最大的溶栓效果,而患侧肢体水肿穿刺困难,因此需认真选择血管尽量一次成功,可留置静脉针,以减少患侧下肢表浅血管的受损及患者的痛苦,并随时观察输液情况,保证液体滴入通畅。
4.3.4 尿激酶的配置 该药是酶制剂,易随时间、温度的变化而降低疗效,需冷藏现用现配。
4.3.5 拔除导管后的护理 拔除导管后次日,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勿劳累,穿软底合脚的鞋子,袜子也应松软,活动时留陪护在身边,卧床休息时抬高患肢,腹股沟穿刺处每隔 1d换药一次,并观察有无出血、感染情况。一般 23d即可愈合,指导患者仍多饮水,低脂饮食,以间接降低血粘度。
4.4.1 口服阿司匹林 4~6个月,口服噻氯匹定 2~4周。
4.4.2 定期复诊拍摄X线片,观察滤过器的位置、跨度、有否移位等情况[1]。
总之,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保证有效的治疗。
[1] 郭新英,张一平,孔芙蓉.介入治疗及护理.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403-408.
453000河南省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