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哲铭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方法。妇科手术是硬腰联合麻醉运用最广泛的手术,该麻醉方法的优点为诱导快,麻醉效果好,镇痛减少,镇静药的应用,同时还具有镇痛的优点[1]。但有很高的低血压发生率,如果不采用预防血压下降的措施,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发生显著地血压下降。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硬腰联合麻醉行妇科手术共168例,对手术期间血压下降后,在腰麻药物中加入少量麻黄素使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减少,同时避免了由于血压剧烈波动对机体刺激。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168例,年龄28~68岁,平均44.9岁,体重46~7 kg,均无产科严重并发症及凝血机能障碍,无药物成瘾史,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病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心肺、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4例。
1.2 麻醉方法 两组均手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鲁米那2 mg/kg,阿托品 0.01 mg/kg,入室后检测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上肢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输注平衡液,然后均在右侧卧位下行L2~3穿刺。成功后,以针内针的方法进行腰穿见脑脊液流出后。对照组:用0.1%罗哌卡因1.9 ml加入脑脊液0.5 ml注入蛛网膜下腔。观察组:用罗哌卡因联合麻黄素,其中罗哌卡因1%1.9 ml加麻黄素0.5 ml,两组均于1 min内将药液单次匀速注入。
1.3 术中监测 术中连续监测 ECG、SBP、DBP、HR、SpO2并记录麻醉前蛛网膜下腔注射药后5 min、15 min、30 min。出室时的相应指示和液体的出入量。按WHO麻醉效果分析法将麻醉分为4级:优(镇痛完善,腹肌松软,患者安静)、良(镇痛效果良好,腹肌较松软,内脏牵拉反应较轻微)、中(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明显,需要辅助用药)、差(镇痛不全,腹肌紧张,内脏牵拉反应严重,需辅助静脉麻醉),进行术中观察。
两组麻醉效果均满意,下肢运动阻滞程度均达改良Bromage的分级标准:0级(无运动阻滞),1级(不能抬高下肢),2级(不能屈膝),3级(不能屈跺)。术中患者因牵拉反应不适时静脉注射1/2剂量的哌替啶100 mg加氟哌啶5 mg。所有患者均为用任何镇痛药,术前给予肌内注射的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遗忘和肌松作用。麻醉后再5 min记录一次血压,对照组;血压SBP下降30%或SBP<80 mm Hg的为35例。而穿刺后加入麻黄素的观察组仅出现6例。出现血压下降的时间为麻醉后5~11 min,当血压<75/55 mm Hg后静脉给予麻黄素10 mg快速输注,当心率低于55次/min时,给予静脉注射阿托品0.3~0.5 mg。两组出现低血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HR及SpO2血液动力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妇科手术对麻醉要求具有麻醉显效快,镇痛完全,肌肉松弛,骶神经阻滞完善[2]。理论上讲就其产生的阻滞速度快于机体生理代偿反应。低血压是硬腰联合麻醉中发生率最多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被阻滞,回心血量减少,又因为麻醉剂量偏大,注药速度过快使脊麻阻滞平面过高,另外迷走神经张力高,脱水或低血容量均可导致低血压发生[3]。在本文中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而在妇产科手术中血压降低的例数幅度及麻黄素的用量明显高于非产科患者。因此在妇科手术中应适量加入缩血管药物麻黄素,以免术中血压下降。罗哌卡因是酰胺类局麻药,是单纯的s-型异构体,毒性低而且对痛觉神经纤维和阻滞比运动神经纤维的阻滞更完全。具有毒性低,作用时间长。用罗哌卡因加麻黄素进行腰硬联麻比单纯罗哌卡因麻醉血压下降的幅度要小的很多。虽然两组患者均出现血压下降的现象,但多数未达到血压水平或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的处理,麻醉中加入麻黄素有效防止术中血压的下降,阻滞的范围和程度均较理想。所以循环波动较小,与基础值对比P>0.05。而维持血压的稳定是预防心律失常的关键,血压稳定可确保心脏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氧供平衡,使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相对稳定,减少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有效的避免因血压剧烈波动对患者的刺激,而影响手术的进程,因此罗哌卡因加入麻黄素是妇科手术中较理想的麻醉药物。该麻醉的方法对于妇科手术的应用,是可行的,安全的。
[1]周正,马霞.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的比较.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1.
[2]陈绍辉.腰麻联合硬膜外和单纯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中国医药导报,2008,1(5):56-57.
[3]王文虹,李树人.2516例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的临床总结.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2(3):45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