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 倩
(安徽师范大学人事处师资科科长)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合理流动制度研究
◆储 倩
(安徽师范大学人事处师资科科长)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越来越普遍,主要表现出一种单方向、不合理的流动状态。本文分析了中小学教师流动特点,讨论其不合理流动的社会形成原因,提出在同一区域内建立教师流动制度、构筑中小学教师流动诚信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等措施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
中小学教师 流动 制度研究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流动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中小学教师流动也成为必然的现象,合理的教师流动使教师资源在教育系统内外进行配置,有利于优化教师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着区域、行业、校际间发展不平衡,在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并且有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流动表现出一种单方向、不合理的流动状态,这种单方向的流动愈演愈烈,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促进教师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学校教师均衡发展,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对目前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1.中小学教师流动特点及其影响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特点是教师队伍流失现象严重,离开教师队伍从事其它工作在教师流动中占很大比例,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师流失特别严重。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教师地位日益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大大降低,但流动却呈现出一种单方向的流动状态,从流向的地域来看,主要表现中西部地区向东南部地区流动,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地区向城市流动,差的学校向好的学校流动;从流动的主体来看,绝大多数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并且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流动多,外语、信息科学技术教师流动多。
从宏观角度看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流动的教师来说,能有机会到条件和待遇更好的单位工作;对进入单位来说,得到所需要的人才,这一切无疑都是有益的。但对流失教师的地区和学校而言,首先,是人才流失,培养一个骨干的教师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短时间内是无法替补的;其次,没有流动的教师也会受到不良影响,造成学校教师人心不稳定、不安心教学的局面,并且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另外,我国中小学教育系统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没有真正实行岗位聘任制,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中骨干教师以各种方式流失,但低水平的、不称职的教师又难以流出,这样就形成了“想留的留不住,不想留的出不去”的局面。这种中小学教师长期不断的单方向流动,导致发达地区学校、城市学校等师资力量愈来愈强,会出现人员严重超编甚至人才浪费的现象,而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校因骨干教师大量单向流失导致师资力量更加薄弱,使原本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在地区和校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严重干扰了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成本效益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的劳动已经带有商品的属性,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不再终身依附某一所学校,而是作为社会人,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流动的障碍日渐减少,档案、户口不再是困扰人才流动的突出问题,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方式很简单,带着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到人才市场寻找工作,试讲合格后直接上岗,根本不考虑原单位的意见及损失,“不辞而别”的流动方式逐渐加强。对于发达地区好的学校也愿意从人才市场直接招聘优秀教师,不需要花费财力、物力进行培养和培训,就可以得到所需人才,对于流动的教师和招聘教师的学校来说是成本低效益高。但对于流失教师的地区和学校来说,却造成了优秀师资力量短缺、教师不安心教学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大了教师单方向流动的收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作为社会人,也需要追求富裕的生活、丰富的文化活动、子女的优质教育。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城乡之间教师收入存在很大的差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很高的经济收入,更能提供良好的教育设备和工作环境,让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学校的教育质量大大提高,也能够让自己的教师子女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彻底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这一切都能吸引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然流向能充分体现他们价值的地方。因此中小学教师向发达地区流动,不仅仅是经济待遇上的提高,更是关系到涉及工作环境、下一代优质教育等事宜,加大了教师单方向流动的收益,在这些高收益面前,无序、不合理的教师流动愈演愈烈。
4.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在我国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工资不能足额发放,而且经常被拖欠,办学条件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相当多的学校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由于经济因素和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参加工作后就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更谈不上脱产进修和学历再提升了。随着农村赴城市打工的中青年队伍的壮大,留守儿童在农村学生中占了很大比例,许多留守儿童生活在隔代家庭里,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再加上祖父母的溺爱,一些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问题较为突出,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待子女读书的观念逐渐淡薄,教师与家长沟通难度加大,这一切均给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带来很大难度,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积极性。面对种种现状,一些优秀的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他们为了改变现状,为了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愿意选择发达地区学校从事自己的事业。
1.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中小学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是一种主动流动,但向偏远、贫穷地区则是被动的流动,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执行下去,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工作的重点。日本和韩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设已经非常完善,其中小学教师身份为国家公务员,全国的教师工资待遇都是相同的,而且比一般公务员高,并有相关的法律作保障,这样就从政策层面保证了教师流动的成功实施。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但我国地域面积广大,中小学教师队伍非常庞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师流动制度难度大,也不切合实际,但可以在同一区域内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特点,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机制,从政策层面要求在同一区域内城乡教师定期相互流动,特别是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尤其是到贫困、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任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教师到城市学校进行锻炼,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开阔视野,提升农村教师素质,这种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要制度化、长期化地进行下去,才能切实有效地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
2.切实提高偏远、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待遇,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建立区域内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是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的一项主要措施,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真正解决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的等主要问题。国家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状况和实际情况建立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制度,切实提高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待遇,尤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加大补贴力度。并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对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创造机会让他们进修、学习,使农村、偏远地区教师不仅留得住,而且能尽快成长起来。同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偏远地区办学条件,让教师安心教学,乐于教学,这才是解决不合理流动的根本措施。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构筑中小学教师流动诚信机制
改革开放过程中,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市场经济和现实社会的冲击,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越来越淡薄,教师的诚信道德也同样受到强烈的冲击。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教师的素质尤其是道德观念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才流动无可厚非,但要合理合法,在流动过程中,教师既有自主择业、自主选择单位的权利,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单位的利益、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原单位的利益。作为教师更要要讲究道德规范,因此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师个人信用档案,构筑中小学教师流动诚信机制,把教师的诚信行为同待遇、评优、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规范教师的诚信行为,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
4.健全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
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首先,要继续推行教师聘任制;其次,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师考核制度;另外,健全教师退出制度,这种“三驾马车”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势在必行。通过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使教师有了职业竞争和忧患意识;通过严格执行教师考核制度,从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多方位的进行考核,使教师权利与义务,能力与岗位相对应,对优秀、合格教师予以奖励或晋升,对不合格教师予以缓聘,彻底转变部分教师过去那种做好、做坏、多做、少做一个样的思想状况,彻底打破教师职业成为人们心中“铁饭碗”的这一局面,让老师感受到只有通过辛勤工作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使不合格的教师产生危机感与紧迫感,促使其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直至重新聘用;对于继续不思进取、不适合教师岗位、不履行教师岗位职责的教师,则要严格执行教师退出制度,予以解聘,使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高,更好地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往往都要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完成,劳动者通过从生产力相对较低的地区,向使他们的生产力更高的地区流动而使自己变得更富有生产力,劳动力迁徙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合理的教师流动符合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师队伍所必需。我们一方面要从我国各区域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摸索出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合理流动的对策与措施,让教师流动在遵守国家政策法律、不损害单位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北京市关于《城镇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任教的政策研究》教改试点项目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复,将进行建立区域内教师流动制度和城镇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任教的政策等研究,完善现有的教师流动政策、程序和制度,促使教师流动合理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教师队伍考核制度,健全教师退出制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李宜江.论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流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基础教育研究,2009,(12):3-5.
[2]李倡平,严伯霓,陈京军,肖化移.安徽铜陵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及借鉴[J].当代教育论坛,2010,(8):44-47.
[3]李朝辉,李海瑛.中日中小学教师交流制的比较及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9(3):42-48.
[4]吴麟麟,陈龙,周西安.高校人才流动中诚信机制的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2):12-15.
[5]鲁保华.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6):58-61.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中小学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制度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100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