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看我国大类招生

2011-08-15 00:49郝丽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2期
关键词:通识理念课程

郝丽芳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从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看我国大类招生

郝丽芳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美国高校自20世纪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理念后,至今已经经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并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从美国通识教育理念入手,与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对我国大类招生的几点启示。

通识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Author’s address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China 300384

大类招生模式被认为是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和新动向。追其根本,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受到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经指出:中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理念单一化、教育形式化、课程拼盘化、管理监督不力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学习、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美国通识教育理念

关于现代意义上“通识教育”概念的提出学界尚无确定答案,但“通识教育”的理念确实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概念。“1828年耶鲁报告”中强调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大学应着重培育现代社会的知识男女,使他们面对知识时,能具有充分自觉的主体意识,以融入人类文明创造活动,并协同其他人建立起未来社会的新价值与新秩序”。1823年美国博德因学院的帕卡德(A. S. Packard)教授在《北美评论》上提出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学院将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1]。当时通识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被认为是:使学生对美国民族文化能够总体把握;使学生感触和体会深受文化影响的心智运行过程[2]。

耶鲁大学为了应对二战后学生成分变化这一新形势,提出应该强调学生需要,拓宽知识面,以达到实现民主的使命。1945年发表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将大学教育直接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学生至少应修读6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3个知识领域中至少各选一门。1956年《哈佛大学视觉艺术委员会报告》(《布朗报告》)中提出建议,在通识课程中增加艺术类科目。通识教育逐步开始摆脱教授特定学科性和课程引论形式,转而促使学生在历史意识、科学、价值观、国际与多文化、艺术等方面经验的整合,跨学科课程开始迅速发展[3]。

2004~2006年间成立的“二十一世纪通识教育委员会”成员涵盖加州大学各校区、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25人,历时2年调查和15次研讨,于2007年4月发表了题为《二十一世纪的通识教育》的报告。报告中从教育卫华和制度架构的发展、外在环境变化、公民参与态度、资讯和传播科技的发展、跨学科通识课程面临的障碍等方面深刻论述了通识教育最新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具有很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多项建议[4]。

通识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深深嵌入美国高等教育理念中。各个高校应对不同时代要求,根据自身情况及教育理念分别开展、完善了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注重“史”“经”结合型的哥伦比亚大学、注重“经典名著”型的芝加哥大学和注重“核心课程”型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也从最初的个别议题向价值、文化、信仰的多元化转变。

欧洲的自由教育在美国逐渐演变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主张大学教育应是全民教育,应致力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和民主制度的捍卫者。通识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位突出,虽然关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两者孰轻孰重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但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同样也一刻没有停止过。

2 对我国大类招生的启发

我国按照学科大类招收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基础课程的学习(一般为1~2年)后根据学生志愿、学习情况、高考成绩等情况具体确认专业,再进入专业领域的学习。大类招生不是简单的相似或相近专业的叠加或合并,而涉及整个学校整体教学理念、培养方案的调整与改革。

2.1 培养计划中应设置科学、合理的通识课程学分要求

通识课程不单单是简单的基础课程,往往是设置一些跨学科、跨专业,具有一定普识价值的课程,以此来系统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完善的“人”。根据美国学者甘夫(G. J. Gaff)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时美国典型的通识教育课程已经包括2门写作课、1门数学课、4门人文学科课程、1门艺术类课程、2门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及3门社会科学类课程。50%左右的学校要求学生修读平均3学分的外语课程,30%左右的学校要求学生修读信息素养(computer literacy)课程。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通识课程涉猎范围更广,涵盖了自然学科、数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艺术、文学、历史、哲学与伦理、外语、生活科学、物理科学、宗教、文化、体育等。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引起国内高校的关注,但以大类招生为契机所牵扯的相应培养计划的完善工作仍旧有待加强。

2.2 应有与培养计划相适应的机构及课程设置

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自1919年开始就为所有一年级学生开设了名为“当代文明”的课程,向学生介绍当代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处境,内容围绕自然资源、人的本质及近代历史等。美国芝加哥大学在赫钦斯担任校长期间专门设置本科学院作为独立部门,专门针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波伊尔和莱文将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总结为三类:以传统学术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为主;以跨学科内容为主;主题型内容等。随着社会发展,关于弱势群体平等和权利等内容的关注逐渐改变西方价值观,同时也进入到通识教育的课程范围。大类招生模式是适应通识教育理念而探索的一种新型招生模式,而一些学校盲目响应大类招生改革趋势,为了大类招生而大类招生,在原有基础上简单合并课程设置以满足大类培养需求。结果就是,大类招生流于形式,学生培养毫无变化。这样的大类招生,不招也罢。

2.3 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被认为是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一种教育理念,但美国由来已久的通识教育发展过程表明:所谓通识教育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美国高校针对通识教育的探讨自产生之日起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关注经典,抑或是注重核心课程,都是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产物。大类招生只是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的其中一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高等学校。在前些年大类招生风潮中,很多学科设置较为单一的地方性院校盲目跟风进行大类招生,结果不伦不类,不上不下。最后只能回归到原有专业招生模式。这不是前进或后退的问题,而是适应与否的情况。需要较为齐全的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作为坚实后盾的大类招生不是适合所有学校的万灵贴。

3 结语

美国著名学者艾伦·布鲁姆(Allan DavidBloom)所著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描述和分析了现代美国大学生的智力和道德下降的严重状况,对大学生、大学和社会之间所应具有的恰当关系进行论证。他指出,要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理性危机,就应该重视大学教育,完善大学生的天性,使大学生懂得关于人和人类的永恒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大学中开展通识教育,回到传统、阅读经典,让学生接触名著,以净化他们的灵魂,懂得追求卓越与德行的完美。大学应该以理性为基石,抗拒来自社会的压力,坚持学术自由的理念,帮助孤立无援的理性,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水平[5]。

[1]赵涵,陈颖.通识教育在哈佛大学的发展[J].文教资料,2010(8):113-115

[2]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23

[3]王冬梅.美国的文化论争与通识教育的变革[J].高教探索,2007(1):67-70

[4]黄凤安,译.二十一世纪的通识教育:以美国加州大学为例[EB/OL].http://www.cuhk.edu.hk/oge/rcge/publication/bulletin/0806/09-wongfungon.pdf

[5]王玉英.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41-43

Analyse of Classified Recruitment from American General Education

//Hao Lifang

It has a long history since the concept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advanced in USA.Enforc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is very important. The article will express some advices through combining the concept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general education; classified recruitment; mode of education

G640

B

1671-489X(2011)12-0143-02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2.143

猜你喜欢
通识理念课程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