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学术批评的困境与反思*

2011-08-15 00:44:32余乃忠
中州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学术思维

余乃忠

当代中国学术批评的困境与反思*

余乃忠

在中国当代学术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学术批评严重缺失的危机。与自由、平等、友善的对话和批评的学术态度相反,吹捧、附和、敷衍、打压、攻讦、沉默、掩埋等知识现代性策略严重影响了中国学界的声誉和学术的严肃性、公正性。学术批评是消除认知环境的恒定性、打破思维定势和建立新的认知图式最有效的方法。思想自由、学术独立,主旨重大、立意深远,源于学术、止于学术,准备充分、论辩有道和学术期刊的率先垂范、包容开放是激发学术批评兴盛的基本原则。

学术批评;学术生态;学术兴盛;困境;反思

批判意识的缺失已经成为整个中国学术病态的临床现象,如何认识到当代中国学术的种种不正常现象的严重性,并在学术批评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是当代中国学人需要严肃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对话、批评与审思是自醒社会思想运动不可或缺的辩证环节,批评、检讨与映照共同组成了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当代中国学术生态的幻象

随着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的科学、文化、思想和学术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不仅在数量方面,而且在深度、规范和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然而,伴随学术繁荣背后的学术研究环境、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的氛围、学术评价标准却表现出极大的不相适应,带来的结果就是整体学术水平、学术活力、学术操守、国际一流学术成果的低下或缺乏。

从学术批评的现状来看,一种自由、平等、真诚、严肃的学术氛围没有建立起来,在一定范围内却存在学术圈地、拉帮结派,对学术异己者采取恶意攻击、打击报复、沉默掩埋、冷淡歧视、话语剥夺等各种边缘化行为,反之,学术利益共同体内部相互吹捧、沆瀣一气、共同造势。同时,一种不良的学术概念化、不着边际、空洞无物、回避真相的扯淡现象也在不断蔓延。这些现象严重破坏了中国学术的整体形象,败坏了中国学界的风气,阻碍了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国学术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性成长的伤害是致命的,长期难以消除的。

1.学术霸权主义抬头

近几年来,中国学术界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术性质、学术规则、学术资源、学术领地、学术对象都发生重大位移。同样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学术力量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学术积累和学术集中现象愈发明显,一种新型的学术霸权主义在学术界重新复活。学术霸权主义既表现为对学术资源的绝对控制,也表现为对学术新人认定的决定权。由于部分话语者占有一定的社会学术资源,比如学科带头人、某评议组成员、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拥有巨大权力的这类学者的观点自然成为真理的化身。福柯曾这样批评到:“在人文科学里,所有门类的知识发展都与权力的实施密不可分。”①这也是学术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一部分。

2.学术市场化蔓延

由于市场经济的广泛影响,中国学术界也逐渐市场化、产业化,学术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学术,而成为与各种资源及经济利益紧密相连的产业。学术标准的制定、学术成果的认定、学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无不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学术就是利益,学术生产权利。同时,学术规则也成为市场经济规则的映照。在市场规则的牵引下,一切有利于价值规律和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行为和策略都被认为是合法的、正当的。市场理性成为人们在学术批评面前的价值选择。如果对潜在利益相关者的批评,就会因为等价原则而受到被批评者的强烈报复。

3.现代性效应膨胀

“做大做强”的现代性效应在全社会各个领域迅速蔓延,这对于学术界的膨胀效应是源策动性的。因为“大”和“强”是现代性的价值终结标准,做大做强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的典型幻象,为达到这个目的,任何危害这个总目标的策略都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学术大跃进,众多学术思想者成为学术制造者,不可避免地存在学术规范缺失的问题,一旦被对手揭发,负面影响和利益损失是难以弥补的。这样为了自我利益的固化,首先不去侵害他人的利益。互相形成利益集团,一致对待各种外部利益集团。这样,学术界内部的一片赞扬声就成为学术联盟的共同宣言。

4.象征性资本扩张

经济资本增殖欲望的不可遏止是资本本性的反映,同样学术界也在谋求学术产品的疾速增长和放大效应,实现学术资本的增殖。这样,学术同盟间的吹捧与粉饰,对手间的攻讦与谩骂就成为资本积累与增殖的必要手段。与经济资本不同的是,学术资本蕴涵着较多的象征资本,比如学术称号、学术职务、学术荣誉等。而象征资本是资本积累的新型资本形式,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同样,扩大象征资本的手段也不同寻常,如何不断更新学术圈地、优化同盟成员成为学术资本繁殖的重要估量。有形的学术资本、无形的象征资本成为最大的学术统治力量。利奥塔说:“我们检视目前科学知识的局域——就会发现,有时候科学似乎比从前更受制于统治力量。”②演绎资本逻辑的学术失去了独立意志。

二、批评触发知识建构的原理

人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都是在相对固定的概念和认知结构下实现的。Bobert J.Sternberg在《认知心理学》中指出,当人们所观察的物体倾向于保持恒定状态时,就产生知觉常性,甚至随着感觉到的刺激变化也会产生恒常性。“有些恒常性可能是受我们对世界的知识控制,但是恒常性也受环境中物体之间恒定的关系影响。”③也就是说,知觉敏感性的退化,不仅来自于对象的恒定,而且就是对固定化刺激也会产生知觉恒定。关键的是,由于我们对知识的统摄要求,需要一种恒定,但这种恒定更多地是来自于自我学术建构中业已建立起来的知识点之间的恒定性而确定,因为我们看到所处的学术环境,即知识点之间以及知识者之间的恒定性已内化在我们的认知习性之中。这种恒定性是学术创作的最大顽敌。因此,外在的学术批评就是打破知识的固化刺激,因为这种批评的不确定,会破坏知识的外在恒定性环境,从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

人类知识体系一旦建立,就会形成一种保护层,对外来的新知识产生抗体。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说:“任何特殊的思想如果闯入各观念的有规则的路径或连串中,那它就立刻被人注意,而加以排斥。”④因为各种思想、观念和知识之间有一种联系的原则,当出现一种新观念时,原有的次序和规则就会抵抗,这就是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形成是由复杂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形成的,它形成以后就内化在人们的头脑中。思维定势表示思维角度、思维框架的固定模式。由于人的思维必须在一定的概念结构中,渐渐形成自我的思维习惯或思维圈。思维圈一旦产生,思维的角度、线路、方法就会固定化和僵化,对不符合自我思维圈的对象排斥在外。有成就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在自我思维老化以后,反过来反对新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反对电脑第二次革命最激烈的人正是电脑第一次革命的领导者。思维定势是一种封闭性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惯性作用,它把新思想纳入旧思维的框架中进行度量。为了防止旧思维的成见和传统,必须对思维定势进行爆破。历史总要积淀于现实,如果自我思维定势占据主导力量,它必然失去活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批评了形而上学思维框架对辩证思维的制约性:“所有这些过程和思维方法都是形而上学思维的框子所容纳不下的。”⑤这里的思维框子也是思维空间,反映了思维的容量,是决定思维结构的重要因素。

因此可以说,新知识的接纳就是旧思维框架的打破。学术批评提供了打破的可能。批评者因为不同的学术背景、学术思路、学术方法,易于找出知识框架的缺口。缺口是知识的交叉点,新突破、新境界的起点。在知识的缺口上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解构、反思、否定和建构。不同知识来源的批评与接驳,会产生偶然、可能、夸张、扭曲、变形、怪诞、怀疑、梦幻、错位、悖论、否定、虚拟等方法,就是在旧思维框架上凿开新的缺口。

黑格尔说:“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⑥即在黑格尔看来,感性是个别的,而对于类的一般把握,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每个人的认识更接近于感性的个别,只有在共同体的批评和一般性思维引导下,才能更有效的反思,从而获得对类的整体把握。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也谈到反思的重要性和特征。“反思是被给予的表象与我们不同的知识来源的关系的意识,唯有通过这种意识,各种知识来源的相互关系才能够得到正确的规定。”⑦在康德看来,反思也就是对不同知识来源的比较与确定。只有拥有更多的不同来源的知识,才能促进反思的可能性,而学术批评是提供不同知识来源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学术批评既是对旧知识体系的质疑、批判和否定,也是对不断涌现的不同知识的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从而建立适应日益加快的世界知识变换的更加开放的新的认知图式。

三、激发学术批评兴盛的原则

中国学术正面临走向世界的重要时刻,但关于学术本身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为了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整个学术界有必要认真行动起来,改变目前学术批评现状,解决这个困扰学术界的基础性也是艰难性的问题。

1.批评的前提首先要提高学术的独立性与自由度

对于如何提高学术的独立性与自由度,布尔迪厄曾这样阐述过:“科学的自由度,明显地取决于科学场抵御外侵、自我保护的程度,以及它能够对外界的侵入施加积极或消极制裁的程度。”⑧可以说,学术越缺乏独立性,参与者越容易加入非科学的力量。因此,必须摧毁资本、权力和利益关联在学术领域建起的一切堡垒,破除官僚主义、学术霸权主义在学术场域横行的基础,让学术进行有规则的良性竞争,重树学术威信,挽救学术于危机之中,还原本真的学术生态。

2.争论的话题要主旨重大,立意深远

现在学术界并不是完全没有争论,而是回避或绕开重大基础性问题,重大现实性问题,学界和界外都关切的问题以及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敏感问题。这样的争论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但意义不大。对重大问题的追问与争论不仅在于学术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也是倡导真正学术争论和良好学术风气的主要示范场。密尔在《论自由》里说:“只要所谓争论是避开了那些大而重要足以燃起热情的题目,人民的心灵就永不会从基础上被搅动起来,而所给予的推动也永不会把即使具有最普遍智力的人们提高到思想动物的尊严。”⑨事实也清楚地表明,人们最关切的问题也是最基础和意义最深远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最没有定论和最被忽略的问题。毫无疑义地是,自由的学术精神也是在最重大、最现实、最敏感的问题上体现出来的。

3.批评应源于学术,也止于学术

参与批评双方应从善意出发,不应掺进人身攻击。争鸣双方应平等相待,不可居高临下。如果持不同意见,可以进行反批评,不必恶意讥讽。对于依据充分的正确意见,应虚心接纳。20年代初发生的蔡元培和胡适的“红学之争”,尽管反映了两代人在治学和方法论上的认知距离,但两人能真诚合作、配合默契、建树卓越,形成了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一股新文化主导力量。批评者需要勇气,被批评者需要胸怀。学术批评源于社会责任感,弃绝功利主义。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决不能从个人或团体利益出发,牵绊于各种权力、利益与关系之中,以学术批评为手段达到为自我学派助长声势,压低他人声音的目的。只有坚守社会责任,促进学术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方能真正促进学术的繁荣,推动学术的正义与公平。

4.批评者要准备充分,论辩有道

学术批评只有好的出发点当然是不够的,批评者本身要有准备、有水准、有视野。批评者首先应对批评的问题有一个概念的共识,在何种概念的界定上进行进一步的论说。同时,争辩双方都应在相关领域做好充分准备,做好对论据的考析和争论焦点的清晰阐述,这样的学术批评才是有价值的。对于论辩的方法,争辩双方应注意:一要针对所探讨的问题就事论事,不可意识形态化、政治化,或转移视线,热衷批评对方的道德污点和学术污点。二是针对不同观点,要有理有据、逻辑明晰、结论慎重,应认识到任何知识都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可批评或结论绝对化。三是批评要严肃认真,不可随意应景几句,隔靴搔痒,不切要点,夸夸其谈,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批评价值,纯属话语游戏。四是更不可假借学术批评之名,实则达到为学术共同体成员提高知名度、制造声势、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总之,学术批评的论辩方法直接影响学术批评的质量和社会公信度。

5.学术刊物应率先垂范,包容开放

学术期刊不仅是学术的传播者,也是学术的引领者。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与学者在学术热点方面的争鸣与推动是互为依存的。学术刊物有责任带头改变学术批评的环境,多一些争鸣、对话,少一些吹捧、压制,为学术论争营建健康、浓郁的学术氛围。刊物应该有正确的办刊导向,不能因为刊物的自身利益和自我的学术观点而偏袒一方,必须尊重各派学者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力,平等对待,重建真诚、友善、严肃的学术批评空间,为中国学术发展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支持。目前,国内多家刊物试图努力激发学术的对话与争鸣,《学术月刊》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专门设立有“对话与交锋”栏目,发表了一批较为厚重的学术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思想界的交流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学术,抑或一切科学、知识都是“生于对话,死于独白”。学术的源头活水,在于各种经验、思想、观念、方法和证据的碰撞、联结、论证、演进、交流、渗透、嵌入、反驳、批评、诘问和回答。正因为有社会经历、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文化信仰等的差异,不同学者之间的对话才显得必要而且可能。任何理性的对话,必须要以差异和宽容为前提,差异使得对话在一种交锋之中跌宕展开,而友善则保证对话不会被恶意和敌对所伤害。一种善意、机智、审思和公开的对话态度不仅是研究者科学发现的必备素质,也是学术批评的基本要素。《尚书·皋陶谟》叙述了舜帝和禹的谈话,舜帝对禹说:“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我做错了事,你要匡正我。你不要当面顺从我,而背后议论。这种敞开的、直击的批评才对双方及他人有益。

科学需要独白,但更需要对话,因为只有对话才有独白。不被批判的话语不会抵达真理,康德说:“哲学的义务曾经是消除源自误解的幻觉,哪怕是此际还有诸多备受赞扬和喜爱的妄想破灭。”⑩只有让不同学术背景和学术兴趣的研究者进行充分沟通,渗入批评,激发觉悟,检讨误释,摒弃独断,砥砺理性,映射差异,增进彼此思考的深度、广度和触发性,才能推动学术的澄明与昌盛。

注释

①《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页。②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47页。③Bobert J.Sternberg:《认知心理学》第三版,杨炳钧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④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24页。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1页。⑥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5页。⑦⑩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0—251、6页。⑧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页。⑨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9—40页。

责任编辑:沐紫

C03

A

1003—0751(2011)02—0115—04

2010—12—17

2010年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文化品牌建设研究》(10C0379)的阶段性成果。

余乃忠,男,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长沙410114)。

猜你喜欢
学术思维
学术支持回顾
艺术研究(2023年6期)2024-01-06 02:48:02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遏制学术造假需多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