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软实力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2011-08-15 00:44:32冯留建
中州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

冯留建

美国软实力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冯留建

自从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之后,“软实力”理论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软实力”理论的提出使长期以来隐伏于国际关系间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等方面的暗中较量公开化、明晰化和理论化。国际竞争既是一种“硬实力”的竞争,又是价值观念、制度、文化等“软实力”的竞争。国家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以非强制方式运用全部资源以争取他国自愿理解、认同或合作的能力。回顾并剖析美国软实力的发展历史和形成规律,对促进中国“软”、“硬”实力的协调发展与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软实力;美国软实力;中国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出版了一系列论著来阐述他的“软实力”理论。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阐述不仅明确提出了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新领域,使长期以来隐伏于无形之中的国际关系间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制度体系等方面的暗中较量公开化、明晰化、理论化,引起了许多学者、政治家对国际竞争中国家“软实力”问题的关注,而且也为进一步研究“软实力”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软实力”在国家实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与重要。

一、软实力理论的价值和工具意义

国家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以非强制方式运用全部资源以争取他国自愿理解、认同或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表现为这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同化力、感召力和动员力等。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的来源主要有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三种。从奈的软实力概念中可以看出,“软实力”有两种含义:一是体现为某种文化价值主体对他者的吸引力,能够让对方愿意认可、接受并效仿,甚至成为自己价值观和文化的一部分;二是体现为某种实现目的的手段,能够借助这种手段无需用物质力量的投入达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前者表现为某种价值意义,后者表现为一定的工具意义。这两者可以相互生成,相互转化。考察软实力的结构,可以发现,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意义上的软实力,包括一国的制度、文化、价值观等。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大国,仅有物质力量的积累是不够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仅靠物质力量的强大而持久下去,那些成功维持了世界强国地位的国家无一不是向世界提供了某种文化和制度,展示出软硬兼备的国家实力。

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现实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取决于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和“软”、“硬”两种实力的平衡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除了表现为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之外,文化制度的较量也是竞争的重要方面。许多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硬实力”的竞争,实际上都蕴含着价值观念、制度与文明的竞争,是“软实力”的竞争。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超级大国,其军事、经济硬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无人能望其项背,软实力也是维持其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本文拟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回顾并剖析美国软实力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了解美国的软实力,这对和平崛起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美国软实力发展的历史考察

美国软实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美国软实力初步形成时期,二是美国软实力逐渐崛起时期,三是美国软实力上升巅峰时期,四是美国软实力下降徘徊时期。

1.建国初至19世纪60年代:美国软实力初步形成时期

美国软实力的形成基础是自身特殊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建国之初,为从欧洲列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美国的开国元勋奉行了孤立的外交政策,超脱于欧洲大陆的政治纷争之外,专注于国内的经济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并不显著。世界各国的人们之所以来到美国,是因为美国特有的文化与价值观,个人的自由、平等与解放、上帝选民的优越感以及成功机会的均等等崭新价值观对人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建国之初,一些来自旧大陆的新移民认为欧洲正在没落,无法实现其理想,于是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美国人普遍相信在任何群体之中总有某些人才非常出众、颇有领导活力,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即会显露自己,这就是美国文化所强调的机会均等观念。”①美国人既不是被共同的种族和文化起源,也不是被共同的文化信仰联系在一起,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被承诺分享的某些基本原则——自由、民主、平等。许多移民来到北美大陆后,摆脱了昔日的贫穷困境,他们通过个人的发奋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限度发挥。

在注重建立完善和平等的国内机制的同时,美国人基于其特有的“上帝选民”的优越感,热衷于将其推广至外部世界。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一些人开始意识到北美大陆的特殊吸引力以及它对世界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北美似乎就像上帝隐藏起来的希望之乡,现在即将由上帝的选民所占据。在神的指导和保护下,他们将致力于把光明和拯救带给世界其他地区。”②在这种优越感的影响下,美国人形成了所谓的“上帝选民”和“天定使命观”的政治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美国人总认为他们国内治理的经验可以作为国际治理的理想模式,总喜欢去建立一种国际机制和国际规范。建国伊始,美国就在其建国纲领——《独立宣言》的旗号下开始了对外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的历程。这一扩张性的文化成为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19世纪7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软实力逐渐崛起时期

硬实力的强大是软实力崛起的前提与基础。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阶段。特别是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进入快速工业化时期。从1873到191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5%。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产值接近英、法、德三大强国之和。190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是英国的两倍多,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30%,1907年更是达到35%。③美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增强,为其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这一时期,美国的软实力主要表现为理想主义的外交政策、繁荣开放的文化交流等方面。

19世纪中期之后,特别是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羽翼丰满、实力雄厚的国家,其目光开始从美洲转向大洋之外。许多政治家发出了摆脱孤立主义的呼声,主张向海外扩张,要求更多介入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拓海外市场。威廉·麦金莱总统在离开白宫的演讲中告诫国人,“孤立主义不再可能合乎需要……排外时期已经成为历史”④。此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入主白宫后,积极鼓吹海外扩张,试图以此唤醒存留在美国人思想深处的强国之梦。而在美国历史上,真正向孤立主义提出挑战的应当首推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他推行的理想主义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勾勒了蓝图,第一次将美国的外交理念传达给世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美国软实力崛起的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威尔逊总统对世界和平之道进行了深入思考。1918年,他向美国国会提出了“十四点计划”作为实现战后和平的基础。“十四点计划”是美国登上国际舞台后第一次为世界规划的和平蓝图,威尔逊从与现实主义强权政治观念相对应的国际关系理念出发,要求在全世界实行一套新的规范和机制,希望以此实现普遍永久的和平。从外交战略角度看,威尔逊的目标是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的方式实现国际合作。但是他设想建立一个以美国为盟主、囊括所有主权国家的联盟,从而“十四点计划”成为美国力图充当世界领袖的宣言,是美国介入国际事务的公开表态。这标志着美国用外交手段向外拓展软实力的开始。

威尔逊的理想在现实中并没有完全实现。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所有重要议题仍由英、法、日本等大国操纵,美国提出的自由航海和自由贸易因其他国家的反对而无法发挥作用。只是威尔逊倡导的国际联盟建立了起来。国际联盟不是一个具有法律性质的联合组织,其行动对会员国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因而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十分有限。虽然如此,威尔逊以其行动为崛起的美国开拓了施展国际影响力的新舞台,对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威尔逊开始,美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持着孤立主义政策,但它已开始从经济、政治、军事上广泛介入世界事务,积极推动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国际机制的创建,这又进一步增强了美国的软实力。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冷战结束:美国软实力上升巅峰时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实力不仅没有受到削弱,反而国力大增,成为世界上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十分强大,美国政府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也大为增强。在软实力的塑造方面,美国主要从国际制度、外交政策、文化传播、意识形态等方面着手,最终在苏联解体时期达到巅峰。

在国际制度的创建方面,美国按照自身利益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进行规范。在政治制度上,富兰克林·罗斯福以“四大自由”和《大西洋宪章》为基础重新规划国际制度建设。在罗斯福主政时期,美国主导国际政治秩序创设的地位已经得到所有同盟国家的认可,这个阶段是美国创立国际制度的黄金时代,标志是美国主导的联合国的创立。联合国的创立,不仅来源于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集体安全体系的追求,也直接源于美国决策者的全球霸权构想。联合国的创立体现的是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目标,是美国在20世纪中期谋求全球霸权的产物,并且成为美国以后赖以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筹建联合国的同时,还致力于建立一个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新秩序。美国从金融、投资、贸易等领域在全球进行经济扩张,其维持和增强经济实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在经济领域建立维护其利益的国际经济制度,使其他国家按照美国主导制定的“游戏规则”开展经贸活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美国主导世界经济霸权的体现,也是美国强大软实力的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组成,它的诞生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货币的混乱秩序得以稳定,对于促进国际经贸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因而也成为后来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进器,在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美国的软实力。

在外交政策方面,美国软实力的提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为标志。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实行,既维护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又塑造了美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它使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大为削弱,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同时,美国对于西欧国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软实力获得极大提升。

在这一时期,美国也有效展开了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与援助项目。“富布赖特”项目即为其中的代表。“富布赖特”项目是美国政府直接出资管理的一个庞大的全球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美国官方的这一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就规模、范围、稳定性和持久性而言,不仅在美国文化交流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大批留美学生回国后进人本国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阶层,把美国的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文化理念带回到他们的国家,为美国营造出外围的亲美气氛,有效提升了美国的吸引力。同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又开展了“和平队”行动。“和平队”是肯尼迪总统竞选中的亮点,其主要使命就是通过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发展,向这些国家展示美国的软实力。

总之,联合国的创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马歇尔计划”的实行、大量对外文化交流与援助项目的开展,都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的软实力,使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进一步巩固,美国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在内的软实力不断增强。这标志着美国的软实力步入了巅峰时代。

4.冷战结束以后至今:美国软实力下降徘徊时期

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在各个领域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经济学家》杂志说:“美国像一个巨人雄踞于世界之上。它控制着世界的经济、商业和通讯,它的经济发展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它的军事力量无敌于天下。”⑤在经济实力上,美国凭借其在信息革命中的领先优势,率先完成了产业升级。从1991年至2000年,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在军事实力上,美国不断寻求拉开与潜在竞争者之间的差距,力图保持时代差。2000年,美国的军费相当于世界上其他8个最大的防务开支国的总和。2003年,美国的军费则超过了其后的25个国家防务开支的总和。然而,正是在美国成为“孤独”的超级大国、进一步巩固全球霸权地位的过程中,它的软实力却在悄然下降。“9·11”事件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为美国软实力的下降敲响了警钟。而此后布什政府推行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和对军事力量的盲目使用,导致美国在软、硬实力运用上的严重失衡。伊拉克战争极大地消耗了美国长期积累的软实力,使美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陷入自越南战争以来的低谷。

第一,美国频繁挑战公认的国际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创建了众多的国际制度,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还主导了许多重要国际条约的签署。由此,美国形成了自己的“制度霸权”,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软实力,其运行机制和规则都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提供了一定的“特权”。然而,小布什总统上台后不久便以有损美国国家安全为由,退出或废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如《京都议定书》、《反弹道导弹条约》等。此后美国更是抛开联合国独自发动伊拉克战争,公然挑战联合国的权威。美国这些对国际制度的背离和破坏行为,极大地消耗了其长久积累的外交资源,对其软实力带来长久性的损害。

第二,美国的民主价值观遭受质疑。美国一直自诩为民主、人权和自由的“样板”,美国历届政府也一直将推广其价值观作为国家战略的主要目标。但是“9·11”事件后,美国标榜的“民主”、“自由”越来越受到挑战。据2003年一项对20个国家1.6万人的调查,美国的声誉已经急剧下降:在8个穆斯林国家中,有7个国家的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国家将遭到美国的攻击;美国在法国、德国、巴西、俄罗斯的支持率也下降了15%以上。⑥

第三,美国的文化交流受到削弱。美国拥有全球庞大和完整的信息制造与传播系统,它利用这个系统把美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为美国赢得冷战发挥巨大作用的公共外交在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却迅速下降,标志是政府用于公共外交的经费不断减少,这一变化使美国对外宣传的覆盖范围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美国软实力的发挥。

美国的软实力在冷战后受到削弱,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美国的软实力优势不复存在。事实上,美国的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依然首屈一指:美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仍居全球前列;每年奥斯卡颁奖仪式仍吸引着全球数十亿观众的目光;占全球500强半数的美国跨国公司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进器;美国主导或积极参与的各种国际、区域组织在解决重大问题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美国软实力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1.重视传统文化在软实力发展中的作用

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美国除了直接资助其教会、大学等社会组织在国外工作之外,还广泛资助外国留学生和学者到美国从事学术研究。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传播给其他国家的人民。这在客观上加强了美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正在积极应对复兴传统文化和实现现代化之间的挑战,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软实力提升的基础。首先,要将弘扬传统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坚持传统文化本位的基础上,要通过文化开放、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来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其次,要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西方文化能够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其率先完成文化与现代科技和市场的结合、全力在世界推广密切相关。产业化程度不够、市场化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核心因素,这应引起国家足够的关注。再次,要勇于占领道德制高点。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弘扬道德制高点的战略意图。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国内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根据时代要求和市场规律进行文化体制的创新,繁荣、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增加我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软实力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软实力的发展与价值观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文化,而一定的文化总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文化形式是价值观的外显。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核心文化、精神文化,它时时处处主导和制约着软实力的发展。因此,在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发展中,必须坚持价值主导战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支撑,主导和引领多样文化的发展,推动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在软实力发展中,坚持价值主导战略,也是世界各国软实力发展的共同选择。世界各国的文化尽管因其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而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在文化建设中都始终贯穿和体现一定民族和阶级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尤其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在其文化交流和传播中注重传播和渗透自身的价值观,以此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文化包装,向其他国家传播自认为是普世价值观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竭力推进所谓的世界民主化,把文化交流变成了价值渗透。因此,在中国软实力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3.坚持两手抓,实现软、硬实力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硬实力的增强。因为硬实力本身也可以产生软实力。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客观上使中国有了更多的经济资源提供公共外交服务。同时,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使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这本身就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硬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提高软实力,但硬实力代替不了软实力。软实力的发展和传播有自己独特的规律。经济发展不仅不能替代软实力,而且如果不注意软、硬实力的协调发展,硬实力的提高还有可能侵蚀软实力。例如环境污染、对弱势群体保护不足、收入差距过大、腐败滋生蔓延等都会损害软实力。因此,在持续提升硬实力的前提下,应高度重视软实力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和物质投入不断提升软实力的辐射能力,使软、硬实力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这应该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4.要强化国际制度的创制能力,争取发挥主导性角色

首先,必须加强中国在国际制度内的议程设置能力,以更活跃的姿态参与国际制度的重大活动。既要着眼于本国战略利益的维护,又要强调本国利益和全球利益的结合,以体现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其次,要在国际制度中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尤其是要提高在主要经济性国际制度和政治性国际制度中的经济份额,以此作为提高中国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再次,加大对东亚国际制度创新的力度。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区性大国的地位以及未来战略目标决定了中国应成为东亚国际制度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应进一步加强地区性国际制度的构建,以前瞻性眼光推进制度化建设,将中国崛起的战略目标与周边国家的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壮大中国的软实力。

注释

①[美]爱德华·斯图尔特:《美国文化模式》,卫景宜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24页。②Edward M.Bums,The American Idea of Mission,Concepts of National Purpose and Destiny,Washington: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7,p.30.③[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世界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6页。④Richard W.Leopold,The Growth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A History,New York:Alfred A.Knopf,1962,p.18.⑤A-merica's World,The Economist,October 23,1999,p.15.⑥Madeleine K.Albright,Bridges,Bombs,Or Bluster?Foreign Affairs,September/October 2003.p.8.

责任编辑:随园

D8

A

1003—0751(2011)02—0111—04

2010—12—15

冯留建,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博士后,商丘师范学院政治学与法学系教授,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100875)。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谁远谁近?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36个大中城市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