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旗
资本市场功能视阈下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李红旗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部崛起的关键,而产业结构调整又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市场必须更好地服务于这个大局。而中部金融发展的短板恰恰是资本市场薄弱,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部崛起,必须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中部;资本市场;产业结构调整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非均衡梯度发展政策: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促进中部崛起。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十二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金融市场必须更好地服务于这个大局。而中部金融发展的短板恰恰是资本市场,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部崛起,必须加快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服务于中部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指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扶持引导新兴产业,逐步提高产业结构效能和效益。具体而言,就是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还是高度化,资本市场都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升级转换,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持与协同发展。
1.资本市场有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性质和方式上主要是分为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市场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系统的自我调整。在产品价格信号的引导下,利用资源要素在各产业部门的流动与重组,使产业结构尽可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当市场中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原有的供需结构发生改变,供需不再平衡,进而引起产品的价格发生波动。当价格波动达到一定程度,部门间生产资源达到转移的临界点,部门间的资源要素就会从产品价格下降的部门转移到价格上涨的部门,形成新的供需平衡点。鉴于资本市场的信息获取功能,其对商品市场的反映更具有预知性。在不同产业供需结构发生变化时,资本市场价格往往先于商品市场做出反应,并通过其资源配置效应,促使资源在不同行业部门间流动,最终达到产业结构新的均衡。在政府作用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中,政府通常直接指导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的配置,进而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一方面,政府直接对各产业部门的投资、生产发布计划和要求;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实施倾斜性的财政、信贷、税收及外汇等政策措施,引导生产资源、民间资本流向流出需要限制的产业部门,流向需要鼓励、扶持的产业部门。当宏观调控的措施得当,资本市场就会对政府的政策信号做出积极反应,资源将加快向受政府鼓励扶持的、有发展前景的行业集聚,与此相对,那些受政策限制、发展空间狭窄的行业将在资本市场中逐渐萎缩,逐渐衰退。
2.资本市场有助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初期,许多国家往往采取政策扶持的手段。但在扶植政策取得一定预期效果的同时,往往政府的行政指导行为最终会导致区域产业同构、资源建设浪费等现象的发生。此外,一些技术创新性企业,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经常会出现资本运营困难的状况,这使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推动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存在较大障碍。而在资本市场中,尤其是风险资本和创业板,在资源配置、风险分散方面具有独到功能,成为战略产业培育的重要手段。一些具有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具有超前的预见力、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强烈的逐利需求,愿意在高风险中追逐新兴产业带来的高效益。风险资本介入新兴产业后,可将新兴产业潜在的生产要素转化成现实的生产要素,从而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因为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将创新项目的有限风险分散于各个投资主体之间,进而加强了对新兴产业投资的保障能力,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积累与需求扩张。
3.资本市场有助于培养龙头企业。资本市场的产权界定功能为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最有效的形式,清晰、合理的产权界定是一切资源进行配置的前提条件。资本市场通过对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提供产权中介服务,从而在产权重组中发挥调整功能,促进各生产要素在各企业间的流动。资本市场可以使生产要素摆脱物质形态的制约,既可以进行分割,又可以在市场上进行各种权利的连续性交易,从而为资源在各企业间,乃至各行业间的流动提供可能。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高效的生产能力和较强的筹资能力,资本市场利用其固有的趋利性及交易机制,为核心企业集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资本市场出现之前,企业的融资主要依赖银行借贷资本等间接融资手段,然而,间接融资规模有限且手续复杂,金融产品往往单一,缺乏创新,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有着强烈扩张和创新需求的核心企业发展。然而,在资本市场中,具有发展空间、较好业绩的企业必定成为投资者竞相追逐的对象,各种资源要素都将向其集聚,最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资本市场对一个产业中核心企业的扶持,一方面可以促使龙头企业本身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产业带动效应的发挥,进而提高了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4.资本市场有助于提高自主创新程度。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培育和推动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成为支持自主创新、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要平台。创新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引起生产资源格局的重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由创新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时,由于新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其价格对成本的反应、需求对价格的反应都比较敏感,从而使其产量的提高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吸引大量的生产要素流入该行业。当该行业获得的平均收益普遍高于其他行业时,其他行业的生产要素就会加快向最初使用创新的行业转移、集聚。当然,如果创新导致原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但是新产品需求弹性较小,不足以引起大规模生产,产生不了较高的行业效益时,那么将促使该行业生产要素外流。因此,无论哪种情况,创新都将引起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转移,导致不同行业的扩张或收缩,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资本市场为创新投资提供风险担保和利益共享机制,尤其是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经常被誉为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催化器”,进而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资本市场还可以为企业持续的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市场化的创新导向。部分优质的创新型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等一系列市场化手段,迅速整合,做强做大。
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部资本市场继续保持了良好平稳的运行态势,在促进产业机构调整、发展区域经济上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沿海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资本市场规模偏小,资金聚集能力较弱。中部资本市场规模偏小的问题比较突出,东部的资本市场的差距仍然悬殊,“东部高、西部和中西部低”的资本格局基本没变。中部地区的融资比例与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极不相称,东部地区不仅拥有六成的贷款,而且还占直接融资七成以上的份额,而中部则是以14.6%的贷款、9.6%的债券和10.5%的股票筹资额,提供了占全国19.4%的GDP。从股票融资看,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偏少、融资额较小的情况基本不变。2009年,全国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718家,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9.6%、16.1%、17.7%和6.6%,东部地区仍占一半以上,中部地区上市公司数只是相当于东部的27%。2009年,国内上市公司境内股票市场的筹资金额大幅增加,但是中部六省上市公司筹资额仅占全国上市公司筹资总额的11.6%,而同期东部地区上市公司筹资额占当年全国上市公司筹资总额的75.4%。作为经济大省的河南,截止2009年底国内上市公司为41家,只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2.4%,国内股票(A股)筹资额14亿元,仅只占全省银行各项贷款余额0.1%。就债券融资的情况来看,债券融资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09年,中部地区国内债券筹资额仅占全国融资总额的9.4%,而东部地区则占79.9%。中部资本市场的狭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须的增量资金,也影响了可供资本运作的市场空间。
2.市场中介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中部地区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组织机能不完善,资本内生形成能力差,市场本身的融资能力不强约束了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目前,中部地区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市场中介机构较少。2009年,总部设在中部的证券公司占全国的比例为11.3%,甚至比西部少了近7个百分点,只相当于东部的17.1%。总部设在中部地区的期货公司占全国期货公司总数的11.9%,同期的东部地区为67.9%。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育程度是衡量资本市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迄今为止,全国60家基金管理公司仍全部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并无一家基金公司。直接融资渠道的不畅,直接影响了资金集聚能力,金融资本缺乏成长和运行的环境与基础,催化了中部地区资金大量涌向东部沿海证券、房地产等一些泡沫经济成分较重的产业,内地许多基础产业的实际资本却长期缺乏向金融资本转化的机会,加剧了中部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缺乏。
3.上市公司行业分布不均,资本市场结构仍偏传统。目前,中部地区上市公司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纺织、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上市公司比例很低。由于中部地区金融服务品种少、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地区内部的资金聚集能力,且区域外资金也没有大规模转移到中部地区,中部资本市场资金缺口较大。然而,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都需要需要大量的增量资金投入。中部地区的资本市场结构仍偏传统,上市企业行业分布不均,资本市场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十二五”时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要在发展中促调整、在调整中求发展。为了促进中部崛起,中部六省更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调节功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发展资本市场体系的工作机制。
1.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充分培育债券市场,鼓励核心企业进行债券融资。培育多层次的发债主体,满足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加强债券产品创新,实现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金融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多品种债券产品的合理发展,形成产品种类丰富,有产品创新能力的债券市场。大力发展股权投资,拓展新型融资渠道。政府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通过参股、提供融资担保和补偿机制等方式扶持股权投资企业发展,不断壮大股权投资资本。通过发展股权投资,将社会募集的资金投入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将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同时,股权投资管理人帮助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改进经营管理,促进企业购并重组和股票上市。
2.积极调整上市企业产业结构。加快上市企业的兼并重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升级。大力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创新并购重组、推动部分改制上市公司整体上市、规范借壳上市等行为。全面推进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优先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优质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一批具有高成长、高效益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积极开拓境外资本市场,稳步推动传统优势企业集团赴境外上市融资。鼓励优质上市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再融资规模,提高对外投资控股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切实保证募集资金能够有效用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项目。
3.加大资本市场创新力度。积极推进资本市场产品创新、业务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服务创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多层次需求。加快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创新,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层次;完善资本市场信息化建设,增强资本市场服务能力。加强金融同业合作,发展交叉性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提高资本市场产品服务能力。增强中部地区券商的整体实力,积极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创新,做好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稳步扩大融资融券试点,适时推出转融通等配套制度。结合实体经济需要,完善以风控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的产品和业务创新机制。
4.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入注中介服务体系。出台政策措施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包括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创业资本等各类资本,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制环境,加强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管理,保证中介机构在人员组成、资金来源、行政管理上的独立性、中立性。构建多层级的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咨询服务机构及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促进资本市场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中介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既精通基金业务,又有项目投资管理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EB/OL].人民网,2010.6.8.
[2]吴晓灵.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经济结构调整[EB/OL].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0,(5).
[3]浙江省发改委课题组.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资本市场体系[J].浙江经济,2010,(10).
[4]王学信.中部资本市场: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0,(8).
责任编辑:伊人
F83
A
1003—0751(2011)02—0045—03
2011—01—20
李红旗,女,新乡市审计局局长(新乡45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