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新 张建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王 新 张建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目的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和基本实验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进行简单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为适应该学科发展的需求,笔者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及内容上进行一些有益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食品毒理学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学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我国食品毒理学起步较晚,大概建立于 20世纪 50年代,至六七十年代,食品毒理学快速发展,对该学科的科学研究需求不断加大,从 2002年起,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继设置食品安全专业,由此《食品毒理学》成为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很多老师就《食品毒理学》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分别提出各自的观点。本文笔者也在不断尝试对食品毒理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改革、积极探索与创新,现就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下浅见。
食品毒理学具有与其他基础课不同的特点,所涉及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广泛知识,而食品安全专业多设在食品学院,所以其课程设置多与食品工艺相关,生理学、生物学相关课程无法全部安排,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面很窄,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规律,花费很多时间却收不到好的效果。并且我校该门课程理论课只设置 27学时,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为此,笔者在综合相关教材的基础上,补充生理学、生物学知识概念、抓住社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合理安排各章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本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主要讲解总论部分。在总论部分,重点讲解毒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尽量把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明,描述性内容少讲,由学生课后自学。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动物生理学、医学等相关背景知识,因此在讲解化学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转化以及毒作用机制时,应重点讲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机制,不能太深入,否则容易造成学生越学越糊涂,结果事与愿违。另外,对于研究一些功能食品时候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功能验证和安全性评价,其中必不可少就是进行毒性作用评价,因此在理论讲解的时候应重点讲解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及毒性作用评价,以便为学生在以后科学研究中打下基础。在各论部分,综合当前食品安全涉及的主要内容,抓住社会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突出讲解目前比较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如二噁英污染、霉菌毒素中毒、转基因产品等。
生命科学领域中新的理论和研究手段日益渗透到食品毒理学科,外源化学物中毒与危害的机理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一些新发展的技术如基因重组、克隆技术、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DNA测序技术和一系列突变检测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项食品毒理学研究。笔者在每学期上课之前都根据大纲要求,合理调整教学方案,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科研成果适当增加该学科研究的新进展,使学生了解现代食品毒理学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教学中我们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教学模式,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然而食品毒理学一些理论知识难理解、难记忆,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适应该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探索食品毒理学教学方法,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授课方法,引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上课时更多采用与学生互动方式,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当发觉课堂气氛不活跃时,可以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提问、讨论问题等形式,围绕基本概念及重点难点内容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食品毒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实验是毒理学的研究手段,也是学生了解和获得毒理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尤为重要。学生通过毒理学实验课,不仅可以验证某些毒理学理论,对于一些基础实验技术有一定的熟悉和掌握。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表现和反应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鉴于本课程实验课时有限,因此,笔者对实验课内容选择,尽量让学生掌握一些比较常用的基本实验技术,以便学生在以后科研工作中能学以致用;在实验顺序安排上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式,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地体现,真正成为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辅助工具。
对于学生的考核不能只凭期末考试就决定该生及格与否,应当全面考核。过去实践教学只作为整个教学的辅助部分,不进行考核或者占最后总评成绩的比例较小,由此造成一些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因而实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所以我们逐步加大实践课的考核比例,将实践考核所占比例提高至 30%~40%。每次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列为平时成绩最后计入总成绩,并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内容。
针对食品毒理学与多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渗透的特点,授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应加强对相关的基础学科如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是兽医专业毕业,因此在实验动物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有较强功底,但在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平时我注意向老教师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并积极主动去听相关老师课程,在这两方面我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及时地把本课程的内容补充于课堂当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食品毒理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是学科建设中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作为食品毒理学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模式的真正转变。
[1]刘宁,沈明浩.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韩驰.中国食品毒理学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15(6):481-483.
[3]郑定仙.我国食品毒理学回顾与展望[J].中国热带医学,2006,6(10):1880-1881.
[4]陈利平,韩亚伟.《食品毒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J].广西轻工业,2010,9(9):155-156.
[5]唐俊妮,张荣.食品毒理学教学方法初探 [J].成功 (教育),2010,(6):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