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 崔轩玮
近年来,中国也逐渐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虽然相比全球居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中国的跨国企业规模还较小,但是中国的跨国公司取得的成就也让人们感到惊叹。为此,我们在该文中,我们通过分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以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的跨国公司的发展地位与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开始于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吸收海外直接投资。这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以出口为主,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为OEM代工生产。OEM代工生产很好的结合了中国企业的低成本因素和国外公司的品牌优势。
从2001年,当时中国政府实行“走出去”的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向海外直接投资。从2002年开始,联想,海尔,华为和中兴等许多中国技术主导型的企业开始较为大手笔的向海外扩张。Child和Rodrigues(2005)把这个阶段称之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3172.1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 .5万亿美元[1]。
根据我国商务部《2008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174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亚洲的投资占到存量的71.4%,对拉丁美洲投资量占到17.5%。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逐步拓宽到能源矿产,农业,工业,商业,服务等全方位的经营活动。对于一些中国的制造企业,也在海外如设立生产工厂或者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以达到取得先进技术,打造公司全球品牌的目的。
在海尔公司成立8年以后,海尔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进程,作为一家在中国居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海尔其国际化的脚步令人瞩目,本文将通过使用以下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海尔的国际化进程。
Cavusgil (1980)的国际化进程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必须经过“国内行销”“出口之前”“实验性出口”“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五个阶段。其中“主动参与”阶段认为企业通过系统的努力,向多个国家出口,公司也因此需要一个组织结构来支持这种商业模式。“积极参与”则认为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市场,管理者需时常面对资源在国内外的调配。
为了向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产品,海尔在亚洲,北美和欧洲成立了销售中心。此外,海尔与12家欧洲连锁集团和美国如SEARS, Lowe's, HOME DEPOT, Best Buy, PC-Richard, Wal-Mart等连锁商店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这些表明了海尔通过“具有系统的努力”来增加在多个国家的销售数量,同时海尔也通过建立了“必要的组织结构”,例如:花费近500万美元在曼哈顿建立在美国的行销机构。以上这些海尔在国际化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现象和特点可以被认为属于Cavusgil所提出的理论中的“主动参与”阶段。
对于海尔在海外的合资和直接投资项目,如包括海外比如在美国和意大利的13个生产基地,在全球的8个设计中心和22个贸易公司,本文认为它也符合Cavusgil所提出的模型中的“积极参与”阶段。但是,2010年海尔集团实现的全球营业额1357亿元中,其出口和海外销售额只占营业额的26%,因此我们也认为还没有具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市场的地步。从Cavusgil的国际化进程的5个阶段来看,海尔处于从主动参与到积极参与的阶段。
Ford的模型从企业关系流程的角度认为,关系对在东道国做生意的中国企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把企业的国际化分为“关系前阶段”“早期阶段”“发展阶段”“长期阶段”“最终阶段”这5个阶段。其中“发展阶段”认为此时客户和供应商开始分享资源,合同已签署,双方经常地联系使他们的距离缩小,不确定性减少。而“长期阶段”则强调虽然客户和供应商已经进行分享资源,但是双方的合作的不确定性以及距离仍然存在。
海尔通过各种方式降低“不确定性”和“不同地区制度引起的距离”,同时增加与其市场利益相关者的相互的“信任和承诺”。海尔建立了逾20个贸易公司,在全球超过450000个销售点,在海外招募针对当地市场或工厂的杰出人才,比如,海尔在美国的电冰箱厂所有的员工都是本地人而非中国人,在开发产品方面,海尔也是针对与当地客户的直接联系与对当地市场的直接了解,从而极大的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增强了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信任与承诺。
Ford的关系流程模型是基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基础的。那么,如果把海尔看作一个个体,从这个个体与其全球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角度来分析,海尔可以认为是处于这个模型的“发展阶段”。笔者并没有把海尔放在“长期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海尔的国际化历史还很短,仅20年左右的时间。尽管,海尔成功的与众多的全球利益相关者,比如美国和欧洲的高端零售连锁公司,建立起了长期的业务关系,但它们的关系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巩固,以使海尔与在全球的利益相关者达到高度信任地步。
根据Jansson的模型(2007)从国际公司的类型角度认为,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国内公司”“国际化进程中的公司”“已国际化的公司”这三个阶段。其中“已国际化的公司”又分为“民族中心型跨国公司”“多元中心型跨国公司”和“全球中心型跨国公司”这三个阶段。
海尔虽只有仅20年左右国际化的时间,其发展程度足以与许多其他跨国公司相提并论。很显然海尔已成功的从“国内公司”的阶段发展到“国际公司”的阶段。
尽管海尔的营销业务遍及全球,其目标是把“海尔”打造成一个世界品牌而非中国本土品牌,2010的海外销售不到全部盈利的三分之一,海尔的最重要的市场仍旧是国内市场,因此海尔还未成为全球中心型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所奉行本地化策略,在全球不同地区设立研发和设计中心等,也为海尔在未来转向全球中心型公司做好铺垫。
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本文对海尔的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中国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1)Jansson (2007)认为“不同市场体制带来的距离”和“组织学习”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两大因素。中国企业应通过不断的组织学习来调整自身,以适应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海尔的本地化策略以及优秀的组织学习能力,让海尔成功的处理不同市场的制度距离引起的障碍。
(2)通过自足创新与跨国联盟引进新技术,推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开发核心产品并发展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海尔集团以销售收人的4%作为科研资金,成立了世界级的研发中心。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不仅需要学习采纳国外发达国家的领先的技术,也需要不懈的进行自足研发,勇于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3)中国企业国际化必须面对跨文化融合的问题,中国企业实行有效跨文化管理的对策,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培养不同的企业国际化经营人才。所谓文化冲突,是指国际化企业在其他国家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或者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冲突[5]。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活动,应本着“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管理[6],在人事架构方面,建立符合当地文化的跨文化管理的专业团队。
(4)开辟金融创新,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许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较为大的难题,对此本文认为可以借鉴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的经验,该行借助中银集团在海外的网络和金融产品创新,优化“走出去”业务运行和管理机制,成为山东省最早提供“走出去”一揽子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成为企业国际化拓展最有力的合作伙伴[7]。
[1]“2010年中国对外直投跃居全球第五位”[N].中国证券报,2011-9-7.
[2]Cavusgil,S.T.(1980)‘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Firms’,EuropeanResearch, vol.8 (November).
[3]Ford,D.,H kansson,H.,Gadde, L-E.and Snehota,I.(1998/2003) ManagingBusiness Relationships,John Wiley,Chichester.
[4]Jansson,H.(2007)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rketing in Emerging CountryMarkets:The Third Wa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Cheltenham,UK andNorthampton,MA,USA:Edward Elgar Publishing.
[5]朱筠笙.跨文化管理:碰撞中的协调[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6]赵云龙.中国企业国际化成长中的跨文化管理[J].河南社会科学,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