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真情去找水
——记河南省地矿局找水打井队
□ 周 强
日供水能力达到1440立方米,可解决2.8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2月16日,河南省地矿局水文二队在鹤壁水峪新村施工的河南地矿局抗旱第一井成功出水。紧接着,河南省地矿局调集钻机200台(套)、技术人员2000名组建的15支抗旱打井队中都陆续传出好消息。现在,他们仍在为实现在旱区37个市(县)、100多个乡镇打井450眼,解决30万人饮水问题的目标而夜以继日地工作。
据荥阳市崔庙乡郑岗村党支部杨书记介绍,村里没有一口井,1500余人日常吃水都靠平时水窖积存的雨水,因为买一吨水要花费16元。遇到今年大旱,买水都难,只能靠当地政府每天给他们送水。因此,能有一口自己的井,是村民长久的期盼。
2月21日,河南省地矿局找水打井队来到这里,为郑岗村打井。经过踏勘,他们发现郑岗村出露的都是石灰岩。于是,便把这里打井计划深度定为500米左右。为了提高施工速度和效率,河南省地矿局水文二队于2月21日从上海购回进口的英格索兰空气潜空锤空压机。该设备采用空气潜空锤钻进技术即冲击带回转工艺,特点之一就是钻进效率高——每小时可钻进15米~40米;特点之二就是能及时发现地下水,探测到哪一层有水,水量有多大,立即就能反馈给机台人员。
2月23日16时30分,水文二队接到河南地矿局命令:石庄村的抗旱井必须于24日9时开钻。
当时,他们的钻机还在新乡。队长王军领立即赶到新乡组织人员、钻探设备装车工作。为了不耽误时间,饿了,他们就在车上喝点矿泉水,啃几口面包。2月24日2时,钻机运抵施工区。一直等候在这里的水文二队党委书记梅品富带领18名地质队员立刻将30余吨的钻探设备卸下、安装。
7时开始,施工区出现机台安装以外的声音——石庄村村委会主任端着一盆荷包蛋不停地说:“你们吃了再干吧!不在乎这一会儿。”
尽管,他们早已饥肠辘辘,但没人愿意停下手边的活去吃荷包蛋。9时,钻机开钻了,预备钻进500米~600米,每小时出水30吨,解决当地1400人的饮水问题。
有时候确定一个井位,不光要看能不能出水,还得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否则,打井工作就难以继续。
比如人称“水龙王”的河南地矿局副总工程师赵云章,就因为考虑到一个村村民坟墓坐西北、面东南的习惯,特意将井位绕开其走向,让当地群众感动不已,打井找水效果更加突出。
河南省地调院的物探人员是哪里需要哪里去。白天忙测量,晚上整理数据,第二天就拿出水文专家确定井位需要的数据。
仝长水、阎振鹏两位水文方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每次都会把拟定井位方圆1公里的范围全部跑遍,仔细查看地形地貌条件,确定汇水有利部位,反复对比最佳成井地点,以确保能打出水。
想旱区百姓之所想,急旱区百姓之所急,地勘单位忘我找水的举动,也深深地感染着旱区政府部门、百姓甚至驻扎在当地的人民子弟兵。
往往钻机到之前,施工区的电力部门就为更换能与之匹配的变压器型号忙活开了。在石庄村,一个单位的钻机凌晨到达,电力部门就立即组织5名电力工作人员,跑线路,架电线,连续奋战一个通宵,把电接好,确保生产的顺利开展。
相关村委会则安排好施工人员住宿用的房屋和食堂,确保施工人员有地方休息,有地方吃饭。
由于施工区缺水,钻机施工用水难以保证。当地部队闻讯派出先进的野战给水装备,派遣10余名官兵驰援抗旱找水打井的地勘队伍。只要施工队伍说需要水了,不论何时何地,一个电话,部队就会派拉水车迅速赶到。
河南省地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