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琼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杭州310012)
试论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成长
潘 琼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杭州310012)
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成长的起点和重点,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反思性实践和参加培训等多种渠道,实现职业道德、编辑业务和学识水平的协同发展。作为编辑部群体中的一员,编辑部的内部环境对青年编辑成长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谐的编辑部内部生态环境有利于学报青年编辑成长。
高校学报;青年编辑;成长
青年编辑是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的成长事关学报质量的提升,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青年编辑成长一直是业内研究和探讨的热点。本文拟就学报青年编辑成长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作初步探索。
高校学报编辑是专业从业人员,但这种专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自身努力,需要外部促进,需要过程。从纵向看,学报青年编辑的成长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入职适应阶段、相对稳定阶段、职业上升阶段和职业成熟阶段。当然,因为个体的差异,不是所有青年编辑的成长生涯都涵盖这4个阶段,而且各个阶段所需时间也不尽相同。基于“过程变化”角度,区分青年编辑处于哪个成长阶段,具有什么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青年编辑成长的历程,是开展学报青年编辑成长研究必不可少的。
这个阶段是青年编辑刚从学校毕业进入高校学报,或从其他岗位转入学报岗位的阶段,一般需要1-3年的时间。青年编辑一般都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和外语水平,具有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积极向上等特征,渴望在本职工作中较迅速地取得成绩和他人认可。但由于青年编辑工作经验不足,对学报编辑工作流程不熟悉,编辑技能相对较差,因此常会被安排从事一些事务性和辅助性的工作。加之学报编辑工作相对繁杂而又规律刻板,有些青年编辑可能会产生不被重视和重用感,心情焦虑,工作热情有所降低。如何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获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在高校学报得以立足,是这一阶段青年编辑关注的核心问题。
经过4-6年学习、实践和系统总结,青年编辑的职业生涯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年编辑对学报工作环境已经比较了解,对周围同事都已熟悉。他们已经能将专业背景和编辑技能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编辑专业素养和专业学识水平也有所提高,并掌握了一些编辑出版资源。由于其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领导、同事、同行、作者和读者等的认可,青年编辑对编辑部的归属感和对学报编辑职业的认同感有所提高。青年编辑一般对目前的职业发展状态感到满意。
当编辑的职业生涯经过了五六年的适应、相对稳定阶段后,逐渐进入了职业上升阶段。此阶段的青年编辑已不满足于其现有的发展状态,他们对此前的职业生涯进行反思,力图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点的找寻,突破专业发展瓶颈;通过“编辑业务”与“学识水平”相互促进,实现“编学相长”的理想状态。一些关键事件比如一个重大选题策划的机会、一次进修提高或一段挂职锻炼经历等及关键人物都有可能给青年编辑创造一定的选择和改变机会,促进其包括编辑思想、编辑理念在内的编辑素质结构的解构和重构,从而有效助推青年编辑职业的上升。这个阶段的青年编辑求知欲旺盛,渴望在编辑及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并获得一些荣誉。
在这个阶段,青年编辑一般已具有10年以上的职龄,积累了丰富的高校学报工作经验,有了足够的探讨一些对于职业远景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抽象问题的能力。部分青年编辑不仅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报工作理念、风格,他们已开始向准专家型、专家型编辑过渡。有时他们也深陷“高原现象”的困扰,而跨越“高原期”则会使他们的职业生涯日臻成熟。这个阶段的青年编辑已建立了深厚的职业情感,愿将学报编辑工作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从以上关于青年编辑成长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阶段青年编辑的特点和面临的压力有所不同,他们都有各自的发展需求。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和所在编辑部高度重视青年编辑成长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依据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青年编辑发展项目,适时、适当地提供帮助,让青年编辑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求青年编辑在仔细考量内、外在环境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以保障个人成长的顺利和学校、编辑部整体发展目标的达成。
职业道德素质是高校学报编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在学报编辑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牵引作用,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编辑个体品质后,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并成为他们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的不竭源泉。从这种意义上看,学报编辑的职业道德素质决定着学报编辑其他素质的发展,职业道德建设是青年编辑成长的起点和重心。
青年编辑成长过程中的职业道德建设其实是围绕他们在工作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展开的:(1)学报编辑与高校编辑出版事业的关系;(2)学报编辑的责任与社会回报之间的关系;(3)自身的期望和要求与外界对学报编辑的地位赋予和资源投入之间的关系;(4)学报编辑与编辑工作链上游的作者,与下游的读者,与校对、排版、印制等之间的关系。
学报青年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必须紧扣两个主题:一是强化青年编辑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学报作为出版物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关系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大局。因此,作为学报新生力量的青年编辑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把学报的思想政治关。同时,青年编辑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关注社会的学术需求,把学报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编辑审稿制度和编校规范,保证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质量,逐步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使命。2011年,具有60年办刊历史的《文史哲》成为全国唯一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的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它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以“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为宗旨,坚守弘扬国粹的期刊使命。二是培育青年编辑的敬业精神。如同其他专门职业,敬岗爱业是胜任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并获得社会认同的基本职业操守。明末清初的刻书家陶湘曾言:“非敬无一举事之体,非恒无以集事之成,‘敬业’与‘恒心’实为成事之本。”高校学报是服务于学术研究、传承学术文化和推动知识创新的学术性期刊,这决定了学报编辑应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淡薄名利,唯读者和作者服务至上,时刻提防“经济人”冲动,坚守学报的学术阵地。培育青年编辑的敬业精神必须首先积极引导其正确认识“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工作意义。其次,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和著名编辑人编辑出版思想中所蕴含的精髓,对于提升青年编辑的职业道德,乃至重建现代学报编辑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要积极通过编辑部文化建设,开展读书活动,倡导青年编辑提升人文素养,努力汲取传统文化中“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德行追求,摆正利益诉求与道德责任的关系。
编辑的实务知识和经验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面对现代科学所呈现的高度综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及边缘学科、横断学科迅速发展的态势,编辑必须不断更新专业学识,创新编辑理念。因此,作为自我发展主体的青年编辑,要秉持终生学习的基本认识,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反思性实践和参加培训等多种渠道,实现职业道德、编辑业务和学识水平的协同发展。
编辑是一种专门职业,从业者具有其特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因此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近年来,编辑拥有适当的专业自主权,包括自主学习权的观点逐渐得到认同。青年编辑应以学习为一种生存状态,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加强自我修炼,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向书本、同事同行、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等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做中学”为特征,以满足日常工作情景下的学报编辑专业发展需要为特征的非正式学习模式开始受到重视。青年编辑一般信息技术素养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因此在依托网络,通过浏览编辑专业网站(如各类学报学会网站)、参与在线专业社群、开辟个人博客空间或参与公共社区博客等形式,实现自主终身学习、自我更新和专业成长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且也表现出很强的践行意愿。目前,国内业已出现了如浙江省高校学报群等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在线编辑社群。这些专业社群为编辑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和学术资源信息共享提供了平台,是正式培训的有益补充。通过参与这些社群,青年编辑可以方便、迅捷地掌握科技文化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了解学科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以便导向性地进行选题策划、栏目(专题)设计,推出精品、创出名牌;可以及时掌握编辑出版科学发展动态,并获取行业学术交流、科研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的信息,以便开展编辑出版学研究,提高编辑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可以拓展社交空间,一部分通过在线社群形成的虚拟人际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回归现实生活,这将进一步丰富编辑的社会资源,为开展期刊国内、国际出版合作提供便利。
编辑专业具有很强的业务性和实践性。编辑专业包含编辑知识和编辑实践,编辑知识最终指向编辑实践,通过实践验证其价值。部分编辑知识属于公共理论知识范畴,青年编辑可以从外部培训,从书本学习获得,并作为执业的基础条件。而编辑知识中如对稿件的价值判断、职业灵感等具有个性化和情境性的实践性知识,必须是基于编辑经验,以编辑目的、目标和价值观、读者观、作者观等理念层面的问题,和编辑行为选择、方法选择、策略选择等具体操作层面问题为基本内容,经由描述、分析、建构和行动等反思过程获得。编辑知识的积累,职业道德、编辑风格、专业品味的塑造离不开反思性实践。高校学报要在日益强烈的行业竞争中稳步发展壮大,需要具有反思性实践品格的编辑。
青年编辑的反思性实践必须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学报编辑工作的特点、期刊的定位,学报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自身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与发展目标等问题为前提。首先,青年编辑的反思性实践离不开经验丰富、热心指导的老编辑的传帮带和同事的协作支持,青年编辑与同事或专家间的专业或非专业对话都有可能成为青年编辑自我反思的触点;再次,青年编辑要善于利用口述或书面形式,通过编辑叙事揭示和反思自己编辑生涯中的细微脉络,在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基础上形成编辑理念、编辑行为与编辑特色[1]。博客是当前比较流行,也是深受青年编辑喜爱的编辑叙事撰写平台,学者任胜利在博客中开辟的栏目《科技写作漫谈》、赵大良的博文《期刊体制改革政策解读》《也谈学者“编辑化”》等都曾给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全媒体时代到来,以传统纸质媒体为主的学报面临巨大挑战,青年编辑应主动将运用新媒体理念和方法创新学报载体、编辑思想、专栏结构等作为自己反思性实践的新领域。
长期以来,培训一直在编辑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岗前培训是青年编辑入职适应阶段的重要培训项目,有助于加深青年编辑对学报编辑工作的了解,为他们成功实现角色转换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准备;也有助于青年编辑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从而获得执业资质。中国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的青年编辑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积极参加编辑部组织的上岗培训,接受编辑职业道德和基本业务理论教育,10名青年编辑先后顺利通过出版专业中级资格考试,并在科技期刊学、科技编辑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2]。相对于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则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编辑职业生涯的培训。社科期刊(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数字出版培训、知识产权培训等专题培训,对青年编辑熟悉编辑出版实务、掌握现代编辑出版理论与技术,成为复合型、创新型的编辑出版人才都是大有裨益的。
近年来,作为面授培训补充的编辑出版网络远程教育得到了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符合编辑终身教育的理念,满足了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编辑专业发展的需求。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在2011年尝试开通了《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市场营销》《网络出版与数字传媒》等网络远程继续教育课程。这些在线课程具有良好的课程结构,贴近编辑日常工作实际,同时具有教学评估功能。为了规范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3],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和方式作了规定,并肯定了网络远程教育在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的地位。目前,高校普遍为学报青年编辑参加培训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青年编辑应根据上述规定,积极争取参加各种有利于专业成长的培训。
青年编辑成长的过程不仅需要自身努力地学习和实践,而且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相比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外部环境,编辑部的内部环境对学报青年编辑成长的影响更为直接。青年编辑可以从和谐的编辑部内部获得其成长所必须的“领路人”的专业引领、同伴的互助共生、关键事件的推动等等。青年编辑的成长要依托编辑部团队的发展,积极向上的团队环境是编辑部群体以及编辑个体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一些学报评价机制已引入了“优秀编辑团队”概念,2011年受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委托,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开展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评选活动。
在青年编辑的培养过程中,要摒弃“工具人”的观念,以人为本,强调尊重青年编辑。首先,要适应青年编辑在生理、物质、社交和发展等方面的需求特征,在他们的工作和个人生活中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包括情感和物质的支持,及时帮助青年编辑分析、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要信任青年编辑,充分肯定他们的主体性地位。编辑部要给青年编辑提供事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调动他们在栏目策划、选题开发、组稿等方面展示才华的积极性。在青年编辑取得成绩时给予激励,对一些成长的代价也应持宽容的态度,从而提高青年编辑的使命感、公平感和成就感。目前,国内一些出版社如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已推行了“编辑导师制”,利用出版社内部优秀编辑的先进技能和经验,通过传授与共享、分工和自助等形式帮助新编辑尽快提高业务技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从实际效果看,青年编辑个体和编辑部整体都取得了一些成效[4]。编辑导师制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尊重青年编辑的主体地位,青年编辑与“导师”之间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实践指导的“师徒”关系,更是协作伙伴关系,在青年编辑与“导师”的互动过程中,青年编辑完成了从“生手”到“熟手”再至“专家”的蜕变,“导师”的专业素养、思维品质和人生境界也得以提升。
凝聚力和驱动力是编辑部群体和编辑个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通过形成共同愿景,增强编辑部内部凝聚力。编辑部的共同愿景是学报办刊校理念和价值追求的体现,当编辑个体自我发展的目标与整个部门的共同愿景契合时,两者形成合力,编辑部内部凝聚力较高,编辑部群体和编辑个体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形成编辑部共同愿景的过程是提高青年编辑个体对编辑部的组织归属感、忠诚度和认同感的良好契机。因此,在共同愿景形成过程中要主动聆听和分析青年编辑的个人需求和愿景,吸收其中合理之处。要积极指导青年编辑基于编辑部的共同愿景制定和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要通过树立榜样典型,提升编辑部群体和编辑个体发展的驱动力。优秀编辑、资深编辑具有先进示范作用,编辑部试图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传递的是关于“期刊需要什么样的编辑,怎样的编辑行为才能适应和推动期刊发展”的价值取向信息。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是包括青年编辑在内的所有成员前进的动力和标杆。向典型和榜样学习的过程有助于提高青年编辑对学报编辑职业的认同,培养他们对于学报编辑职业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编辑部内部的优秀编辑、资深编辑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对青年编辑施加影响。而对外部典型包括孔子、章太炎、巴金、邹韬奋、冯雪峰、秦兆阳、刘杲等古今优秀编辑人的学习,青年编辑则主要是通过阅读他们的传记和编辑出版论著,体味他们的编辑人生,并从中获得智力支持和精神鼓舞。编辑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即耗散力量,如编辑个体之间的隐性竞争或矛盾冲突等。编辑部只有充分发挥凝聚力和驱动力的作用,正确对待和化解耗散力,才能建构有利于青年编辑成长的内部生态环境。
在制度触及不到的地方,文化会越发显示其优势。而编辑部的文化建设,往往需要一些载体,通过一些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即是一种促进思想和情感的深度融通,建设共同价值取向和专业情怀的有效途径。这些活动可以与日常编辑工作紧密相关,如说稿活动、选题策划会、选题论证会等。在这些活动中,青年编辑就所参与或负责栏目(专题)涉及的研究领域的当前热点及试拟选题,稿件的组织、选取和编辑加工,篇章、栏目的结构编排乃至期刊整体设计等提出自己的想法、做法和疑惑;而编辑部同事、领导和邀请的专家则就青年编辑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予以解析和点评,并与其协商解决,同时也将及时肯定青年编辑叙述过程中所闪现的智慧火花。上述协商合作活动,能直接锻炼和提升青年编辑的策划、协作、沟通能力,于其他编辑部成员来说这也是一种学习。
这些活动也可以是较为松散的针对青年编辑成长的主题沙龙,如青年编辑发展解惑、经验交流等。一方面,青年编辑可以在闲适的心理氛围中,分享内心的真实感受,及时获得同事、专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而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有效缓解自身所承受的压力,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日常工作和学习。广义上,主题沙龙活动也是一种青年编辑角色学习的途径,在此过程中,青年编辑通过感悟对方、体察自己、悦纳他人,逐渐了解其在团队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团队和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学会如何逐渐达成编辑职业专业情意与团队情感,顺利完成角色义务[5]。另一方面,老编辑和同行专家的编辑生涯史叙述、自主探究体验经验交流分享,也是一种编辑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发生迁移的过程。青年编辑在这一过程,可以获得具有“个人知识”特征的老编辑和同行专家的“经验”,而且可以有选择地加以模仿和衍生,建构适合自己特点的编辑理念和编辑方法、体例,运用于日常编辑实践,最终对专业成长、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李维.编辑叙事的意义与价值[J].编辑学刊,2007(6):67.
[2]陈玲,邹栩,郑晓南.关于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成才模式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1(3):268.
[3]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EB/OL].(2010-12-10).[2011-09-02].http://www.gapp.gov.cn/cms/cms/upload/info/201012/707759/129196581829525598.doc.
[4]邹岚萍.编辑导师制[J].中国出版,2009(16):37.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3.
On the Growth of Young Editors of University Journals
PAN Qiong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Professional ethics are essential to the growth of young editors of university journals,who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self-cultivation,reflective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ical standards,editing skills and vocational level.What is more,a harmon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i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young editors.
university journals;young editors;growth
G237.5
A
2095-2074(2011)06-0100-06
2011-10-20
潘琼(1975-),女,浙江湖州人,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