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2011-08-15 00:53代志成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住区城镇设施

代志成

(贵州省兴义市规划设计院,贵州,兴义,562400)

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代志成

(贵州省兴义市规划设计院,贵州,兴义,562400)

结合实际,提出了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对策与措施。针对城镇住区建设中出现的新趋向,从土地使用、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交通与停车、建筑形态及组合、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等方面探讨了城镇住区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城镇;住区规划;管理

一、引言

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不同的城市规模,其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尤其是进入 20世纪 90年代后,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房地产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城镇住区的规划、设计、建造、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向,主要包括:

1、住区开发由原先基本单一化的“自上而下”的计划模式,逐渐向多元化和民营化的模式转变;

2、住区开发的经济主体在增加,越来越多的团体和个人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

3、住宅供需出现多元化的调配模式,在解决“有无”问题之后,居民开始拥有较多的选择机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

4、包括选址、布局、标准,尤其是非盈利性设施在内的诸多住区规划要素,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市场的引导;

5、住区环境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环境设计更加注重人性化、地方文化内涵和生态品质。

二、城镇住区规划管理的基本思路

上述一系列的新趋向对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在遵循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规划作为引导住区建设的重要调控手段,结合市场经济特点和地方实际,从土地使用、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交通与停车、建筑形态及组合、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等方面加强住区规划管理工作。

1、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是规划管理的基本问题,也是住区项目开发中各方最为关心的部分。与大中型城市相比,城镇面临的土地压力相对较小,但考虑到城市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项目开发必须强化土地科学使用的意识。同时,土地使用功能的布局、开发强度、交通组织等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住区的环境品质。在规划管理中,住区土地使用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即土地的综合使用、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土地综合使用反映出城市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时间和空间是土地综合利用的基本变量。住区规划也应从人的社会活动和生理行为规律出发,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努力做到土地使用的均衡、紧凑,努力达到人居环境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的利用常常是城市的特色所在。尤其是城镇,往往不及大城市的繁华喧嚣,自然形体和景观要素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河岸、湖泊、山丘、湿地等都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加以利用。以宜兴市为例,城区水网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环境特征,这也为住区环境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应加以合理利用。对滨临主要河道和河口的住区,更需要制定明确的开发控制指标,保护这些生态敏感区。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是城镇住区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维修困难等特点,一旦形成,难以进行大的调整。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通常也是住区建设项目开发的先行步骤和重要前提,宜兴市几条重要的城市干道的外延就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沿线住区和其它类型地产的开发对于住区规划而言,在这方面需要注意与基础设施的衔接,同时避免和减少对现有和已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良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住区出入口的设置,给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的接口,以及沿街配套服务设施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等。

2、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

开放空间和绿地直接影响到住区环境品质和人们的户外活动,其重要性正不断为人们所认识当前我国城镇新建的住区大多采用集约化的模式即通过一定的建筑密度和集合住宅的形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开发者和设计者的环境意识和设计水平还很不平衡,经常出现在住区规划中片面追求容积率或出于简化设计的目的而忽视开放空间和绿地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规划管理部门对于方案的指导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住区开放空间布局长期以来参照原苏联的规划模式,在该模式的图解中,开放空间呈点状散布于邻里中心和周边各住宅组团中心。但由于我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居住区建筑密度相对较高,采用该模式容易造成开放空间布局零散,小区绿地与城市空间、中心绿地与组团绿地之间缺乏联系,造成各自的闭塞,即在开放空间的总量和级配上均存在缺陷。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在居住区的规划管理中强调开放空间和绿化系统的整体性和开放性。

整体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1、将住区的公共绿地结合更大范围的城镇开放空间系统加以考虑,可结合城镇轴线或其它空间构成要素,形成“生态走廊”或“通风走廊”。2、在住区内部的开放空间和公共绿地应形成整体框架,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同时强化绿地的均好性。

开放性则是针对由于规划设计不当造成组团或中心绿地和区内道路闭塞的情况,强调围合的通透性,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考虑小区公共绿地对城市的“分层次开放”,即小区公共绿地道路绿地与城市街头公园结合布置,相互在视觉上形成贯通。

3、交通与停车

近年来,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汽车总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住区夜间停车数量已经达到户均0.5辆甚至更高水平。大量私人汽车进入住区对住区内部交通与停车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应认真分析,加强引导,努力建立适应私人汽车普及下的宜居环境。住区内部的交通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两个方面。动态交通重点关注机动车在居住区道路上的行驶方式问题静态交通重点关注停车方式问题。

在动态交通组织中,宜倡导“人车分流的规划思想,即在居住区或各组团的外围设置机动车车行系统,中间为绿地系统,穿插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等,形成以步行为主的户外活动场所。行系统进入住宅。居民在公共绿地、公建及各种活动设施之间穿行完全不受机动车的干扰。但该模式需要建立两套道路系统,对土地占用较多,并不适用于所有住区。同时,我国当前还未形成私人汽车的完全普及,特别是在小城镇,很大一部分的居民出行以步行到公交站点和自行车交通为主,通常情况下住户需要在车行道上行走。因此,这种“人车共存”的模式也是当前住区动态交通组织的主要模式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种模式中应强调以行人为主导,汽车减速行驶,并通过减速路障、弯道等设计手段加以引导。

在静态交通方面,应根据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中对停车位与户数的配比,核算总停车位。当前我国住区中的停车方式主要有露天停车、建筑底层架空停车、地下(半地下)停车库等形式。露天停车包括路边停车和独立停车场,建设费用低、易于形成,但占地面积较大;建筑底层架空停车较为经济、安全,但车位数量有限;地下(半地下)停车库用地节约,但造价较高,且消防、给排水、通风设计都很重要,通常多结合人防工程建造。上述三种停车形式在规划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同时应考虑到住区总体的空间形态和景观结构,力求安全、便捷与美观。

4、建筑形态及组合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住区开发的重点所在。住区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造型、材质等对住区空间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还参与道路界面和城镇景观的组成,还需要从城镇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加以考量。规划阶段虽然不直接涉及具体的单体方案,但必须通过对建筑形态及组合的管理,控制住区基本的空间结构和外部空间质量。良好住区建筑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1)建筑形态与气候、日照、风向、地形地貌、开放空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2)建筑形态与居民的日常行为活动相关;

(3)建筑形态具有文化表意的功能,与居民的心理感知和文化认同相关。

因此,在住区规划管理中,对建筑形态及组合需要掌握以下原则:

(1)建筑布局应有利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积极的外部空间的形成;

(2)注重建筑物形成与相邻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交通流线和人流活动等都应与居民的日常习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3)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等应关注地域环境文脉。

5、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指的是外部空间中供人们使用、为人们服务的一些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在这一模式中,驾车者可沿环路行驶至住家附近,就近停车后入户,行人则可以通过善体现出住区的品质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建筑小品以构筑物的形态出现,既可独立存在,也可与住宅、公建等组合设置。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筑小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休息设施:露天的椅、凳、桌等;

(2)便利设施:饮水器、废物箱、公厕、报刊亭、邮筒、电话间、自行车存放处、儿童游戏场、活动场等;

(3)绿化及其设施:四时花木、树池花坛、种植架等;

(4)驳岸和水体设施:驳岸、跌水、汀步、小桥等;

(5)拦阻与诱导设施:围墙、栏杆、沟渠、缘石等;

(6)其它设施:亭、廊、灯和雕塑等。

从上述分类即可看出,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筑小品的功能主要反映在休息、安全、方便、遮蔽、领域界定等方面。设计良好的相关设施还具有在公共空间中展现艺术构思、文化理念和资讯信息的作用,以及增强空间场所感等作用。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筑小品应结合总体规划,在布点、选型、交叉覆盖、综合使用等方面进行整合考虑。在布置时须注意兼顾装饰性、工艺性、功能性和科学性,保证整体性和系统性,具备一定的可更新性。

三、结语

城镇住区的规划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以当地市场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实际运作中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尊重使用者的需要,促进公众参与住区规划设计和决策管理的全过程,确保住区规划设计成果的顺利实施,实现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TU781

1674-3954(2011)03-0047-02

猜你喜欢
住区城镇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人口与就业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