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玲华
《成本会计》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较完善的方法体系和较高的应用性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掌握成本计算和核算的基本方法与流程,能根据企业生产和成本管理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的计算和核算,在成本计算和核算的基础上,完成成本报告和进行简单的成本分析。但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究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并提出相关的教学保障条件。
成本会计是一门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现有的大多数任课老师是专业知识扎实,但对于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流程不了解,缺乏成本管理的实践经验,从而导致上课时无法采用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缺少成本体验,对产品生产没有感性认识,不明白成本是如何发生的,不理解相关数据的来龙去脉,从而出现了连最基本的成本计算和核算都不能掌握,更加不用说成本分析与成本管理了。
成本会计可以看作是程序与方法的结合,强调的是程序的完整性、条理性和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一个成本对象的成本计算,需要经过那些程序,在每一个程序上又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供选择。整个课程大大小小的方法有十几种之多,涉及的公式更有几十个,对于一些计算复杂的方法,涉及的表格可能有五、六张,计算量非常大。老师和学生都疲于讲解记忆这些公式和表格,再加上有些表格前后数据有相互勾稽相互引用关系,学生在开始的环节没做好,到后面的一些步骤就没办法做,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容易出现厌学厌教情绪。
目前,成本会计相关方法的掌握,主要还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反复练习。所以做练习成为成本会计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多做练习,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成本核算过程中的各章节内容和单一知识点,但却无从体会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从而出现独立做题,或者在给定成本费用信息增多,计算方法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便会不知所措,找不到成本计算所需的数据,造成解题混乱,计算出错。走到实际工作岗位,很难马上胜任本职工作。
成本与收益,无时无处不存在。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都在不停地与成本收益打交道。如一门功课上你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少,你最终在这门功课上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女生喜欢做手工,如十字绣,要拿钱去买材料,回来后要日日绣,最终绣出成品,这里面也包含有成本。所以在成本会计学习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注意成本的发生与归集。如在开课前,利用寒暑假时间,发给学生一张成本记录表,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样东西,如炒一份菜,做十字绣,织围巾等等,并把工作过程中投入的要素有哪些,具体数量是多少,详细记录下来,由他们选择适当的标准进行货币计量,从而算出作品的成本。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成本的发生有体验、有体会、有记录,获得成本的感性认识。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校外校内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有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参观,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了解产品的生产技术过程,知道产品是经过哪些环节生产出来的。也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或者由老师事先录制或制作各类型企业的全部生产工艺过程的影像或图片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讲解,使学生对生产过程有所了解,知道生产的类型。在实地观摩和视频了解之后,再通过课本内容的系统讲解将学生头脑中已获取的实践知识理论化、体系化,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通过一个个成本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本计算和核算的难点及不同方法的比较。
如在第一节课,通过三男两女聚餐后的餐费的分摊这样一个小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分配,如何分配,以及理解选择合理的分配基础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重要性,而这正是成本会计的重点和难点。在讲到集体计件工资分配的两种方法时,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在讲到分批法时,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认识该方法的特点及具体计算过程。案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有利于对知识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成本会计中需要计算的内容较多,而所计算出来的结果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含义,在授课过程中,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多让学生解释有关计算结果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到约当产量法时,除了会算以外,还要让学生对计算出来的结果进行解释。如期末10台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按投料程度折算是5台,表示期末10台在产品所消耗的材料大约相当于5台完工产品。学生能对计算出来的约当产量进行准确的解释,那之后的分配及计算就很容易做了。如在讲解综合结转分配法时,按照程序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后。要问一问学生,所计算出来的完工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各部分所反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与我们所设置的成本项目有何不同?需要进行什么工作(成本还原)?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成本还原)?通过循序渐进地提问及问题的解答,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做、怎么去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做出来的是什么。
成本会计中计算公式特别多,如果逐一记忆,学生的负担就会很大。因此可以将性质类似的计算公式合并归为一个类别进行记忆和使用。如涉及分配的公式,每一种费用的分配都有好几个方法和公式,但通过观察,可以找到规律,即明确分配对象,选择分配标准,计算分配率,计算分配额。同一费用项目不同分配方法的差别就在于分配标准不同,而分配标准的不同也决定着或者是适应了不同的成本实际发生情况。理解了以上内容,做费用的分配的计算就能得心应手了,而且连方法的适用性也一并可以掌握。
对于各种分配表,要引导学生注意表格项目的编排。如按交互分配法进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时,要编制分配表,当受益对象较多时,表格项目会比较多。在交互分配环节,学生容易填错辅助生产车间相互劳务消耗量,经常会填反。于是引导学生在表格的横向和纵向标注辅助生产的提供方和辅助生产的受益方,这样一来,基本上大家就不会再填反数字了。
成本会计可以看做是方法与程序的学习。课程学习中,无论是成本计算方法还是具体的间接费用的分配,计算与分配的方法众多。授课时,一般来说是老师讲方法,学生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计算。而在会计实务中,首先是方法的选择,然后才是计算。所以会做成本计算固然重要,但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也很重要。成本会计学习中,成本计算方法基本方法有三种,辅助方法有两种,各种方法的学习结束之后,要集中学生进行研讨,比较各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和适用的生产类型。在间接费用分配中,一般来说都会有几种不同的分配方法。在具体学习了不同的分配方法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不同的分配方法适用的范围。或者老师给定一个特定主体的资料和某一项间接费用,让学生讨论应该采用何种分配方法进行分配。通过研讨,比较,分析,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引导他们思考方法的适用性和选择,锻炼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
学生在接触成本会计之前,已经有一些基础知识。对于相关课程中讲过的知识,在成本会计中就要侧重于练,可以直接做模拟训练。如会计基础里已经讲过工业企业主要生产经营过程及相关核算,但相关单据尤其是原始凭证是直接给出的,学生不知道这些单据是如何生成的,对数据的来源与去向不明白。所以在成本会计里,要求学生按照每一项生产费用的核算流程一步一步地进行模拟实训,从原始凭证填制入手,自制的原始凭证如汇总表和分配表一定要学生自己动手去填,然后是记账凭证,再就是登成本明细账,最后得出成本报表。每一项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凡是前接课程讲过的,就不再讲,凡是前接课程没讲过的,穿插在训练中进行讲解。做到学做结合,做中学,学中做。学生能感觉到学的知识立刻就能应用于训练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模拟实训的组织应与理论教学穿插进行,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可以实训先行,理论相伴。
对成本会计课任教师进行相关的师资培训,主要是针对专业实践这方面的培训,如与地方企业联系,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参与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组织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课题研究等。多形式的师资培训,以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专业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
拓展和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内实训资源共享。如机电专业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产品(或商品)的生产,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生产参观,条件许可的话,还可对机电专业学生生产的产品进行成本计算和核算。在物流实训中心、学生实训超市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都可开展有关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