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嘎
(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新课改视阈下西藏农牧区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卓 嘎
(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从西藏实施物理新课改的视角,以地域性、文化性、教育发展实际等方面,对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西藏农牧区开发和利用物理课程资源提出了一些看法。
西藏农牧区 课程资源 物理教学
2010年8月,教育部启动实施了西部六省区(甘肃、四川、重庆、西藏、青海、贵州)中学物理新课改,西藏作为第四批进入课改的省份,经历了这一场深刻的课改洗礼,其对民族地区传统物理教育是一次大的冲击。面对新课改全新理念,回顾西藏物理教育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西藏物理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
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涵义主要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是对原来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资源概念所进行的新界定,延伸、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原有含义,可以说为更好的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对于现代教育发展较晚的西藏地区,充分顺应课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就全国而言,西藏经济条件较为落后,课程实施条件的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身处广大偏远地区的农牧区中学,由于经济、交通等多方面原因,城乡传统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较为突出。同时,由于我国国情实际及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自身因素,当前物理教材的编写、物理课程的设计多少偏向城市化、内地化的倾向。对于以藏语作为母语的农牧区学生而言,理解全国统编的物理教材,准确把握物理术语、明晰物理概念等方面尚还有一定难度。基于此,在当前学生汉语水平有限、书面讲授理解难度较大的情况下,结合地区特点、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将相对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较为直观的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课程内容,有效实现物理概念、现象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对于地广人稀、实验设施几近缺乏、族际语言较为浓厚的的西藏农牧区中学物理教育而言,意义深远。其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实验资源的不足,改变农牧区实验教学的薄弱状况,使物理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主动建构物理知识,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借助最平凡的生活经验获得理解,最大限度的把物理课堂从教室的角落推向生活的中心,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宗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藏区丰富的地理气候资源,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该学科具有深远意义。藏民族主体居住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海拔高是其主要的特点。同时境内崇山峻岭,地形复杂多变,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素有“一山一春秋”、“十里不同天”之说,在地域特性上与低海拔的我国诸多内陆地区相比差异明显。基于此,藏区教育的发展,必须设身处地地从藏区特有的地理特性出发,充分利用地域特性,结合学科实际讲授。事实上,藏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具有丰富的物理课程资源,如高原常年日光强烈,太阳灶、太阳能电池是现代农牧区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对于这些农牧区学生熟识的生活器具,教师在介绍凹面镜的会聚作用、能量的转换、光的色散等知识点时,可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同样诸如大气压、水的沸点等与地理海拔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农牧区随处可见利用水能制作的玛尼转经筒这些都是待挖掘的隐性课程资源,,教师通过开发这些与地域特点密切相关的物理课程资源,在讲解势能、摩擦力、大气压强等概念时指导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继而加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社会文化建构主义将人的心理定位于个体与社会活动的产物,认为学习首先是注意学习者环境中的文化惯例,并让学习者进入自己熟悉的文化系统中,只有在熟悉的文化生境中主体才能把握知识、建构知识。因此从文化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文化的适应过程,“文化和社会情境在个体的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就藏民族身处的文化环境而言,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可以说藏族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特点。正如丹皮尔所言:“释迦把他的体系建立在博爱、知识和尊重理性和真理的基础上;这些教义虽然可能有利于科学,却被他的哲学的其它要素所中和。他的哲学强调人生的无常和空虚,断定只有毁灭自我和丧失个性,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圆满。这种不注意周围环境的心理态度往往足以遏制改进物质生活的愿望,而改进物质生活的愿望却往往是实用的科学知识进步的推动力。”正是在这种佛教文化影响下,在西藏,特别是在农牧区,千百年积淀的逻辑思辨把藏族的哲学文化发展的淋漓尽致,但其出世的世界观却使得推进生产力的自然科学发展较为缓慢,而且对于笃信佛教的藏民族而言,这种历经千年沉积下来的文化记忆对于置身于现代文明中的农牧区物理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基于此,我们的教育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生活实际,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守望者的农牧区民众,更是如此。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除此之外还有脱离学校以外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在特殊地域辛勤耕耘的物理教师,在实际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审视的这一现实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着眼于民族地区学生生存的文化生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建构个体的认知模式,提高认知水平。
众所周知,教育的宗旨目标是培养人,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始终不能脱离人的教育。基于此,在开发和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课程资源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教育育人性,即引入到课程中的资源要符合物理教育标准,所挖掘的课程资源必须以育人为最高目的;第二,教育发展性,即要纳入到课程中的文化资源,都应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第三,教育适应性,挖掘的课程资源必须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不能因为其它目的而漠视这一点。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以培养人为宗旨的最高目标。
总之,顺应新课改,西藏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立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际,着眼于现实的西藏农牧区现代物理教育发展现状,关注物理教育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特点。唯有这样,才能在现实的文化中创造学科语境,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1]吴定初.坚持“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基础教育地方教材[J].教育评论,2001,(5).
[2]南红花,朴光秉.民族院校多元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