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现实生活材料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2011-08-15 00:51:35◆王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21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王 英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

利用现实生活材料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王 英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令我感慨颇深:一位医生在为一位产妇接生时,面对着生命垂危而又双腿畸形的婴儿,几乎放弃了努力——与其将来一直生活在漫漫的痛苦中,莫如让这小生命自生自灭吧。但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又促使他救活了婴儿。几十年以后,医生心爱的孙女得了一种顽症,慕名求治于对此症颇有研究的青年专家。一番细谈,老医生深深地惊诧了:眼前这个拄着双拐、才华出众的青年医生,竟是自己当年救活的那个残疾婴儿!由此,我联想到与医生工作性质相似的职业——教师。教育就是培养生命的事业,面对着一个个所谓“愚笨的”学生,谁又能说他们不会是未来的栋梁之材呢?

下面,笔者就从班级、班主任这个层面谈一谈如何利用社会热点材料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一、开展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突出一个“新”字

胡锦涛同志再三强调,要全面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首先就要从增强青年的爱国情感做起。但要注重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将空洞的说教转变为更有效的教育。

比如,当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时,上海市建平中学就请航天员回到母校讲了一节物理选修课,上海市教委将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列为励志歌曲来传唱,人民教育出版社也曾将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卧虎藏龙》、金庸的《天龙八部》选入选修教材,内容鲜活、形象、直观,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1.针对有的学生爱抱怨说自己的国家不好,周一升旗仪式时说说笑笑、随随便便等现象,我提供了这样的材料——美国绿卡背面写着:当你在任何时候遇到危险和困难,都不要怕,因为你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支持你。

通过一番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强大自己才硬气,海外华人都希望中国强大,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国家强大,二等公民在海外才能赢得尊重。面对逐渐强大的祖国,要建设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自己尊重祖国,尊重国旗,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2.针对个别学生爱国热情高,但易偏激,追求前卫和另类以吸引眼球的现象,我提供如下材料——赵薇军旗装事件与韩国李延熙侮辱慰安妇事件;王治郅滞留美国多年后回国再次成为国手为国效力等事件,使学生认识到爱国和自尊是有不可逾越的“底线”的。学生都赞同“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他们还极力表示,当国家危难时,将会用实际行动来坚决保护祖国。

二、开展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教育,突出一个“导”字

大多数青年学生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严重的“知行分离”现象,道德认知和道德行动还不相一致。对此,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来对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

1.针对学生中存在食堂排队加塞,在教室和楼道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宿舍中随地扔垃圾、吐痰,上学路上闯红灯,放学时在公共汽车上抢座等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不礼貌、不文明现象,我就结合了现实材料中的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的“中国游客”的尴尬一步步展开教育:生活富裕起来的中国游客到国外旅游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脱鞋脱袜子、不排队、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等损害中国人形象的龌龊现象,致使在国外很多旅游区的明显位置,外国人特意用汉字在牌子上写着“不许喧哗”“不许加塞”“不许随地吐痰”等提示语,这也很大地挫伤了每个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但同时也让每个中国人反躬自省,剖析我们民族素质修养亟待提高的一面。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均对此类行为持鄙夷不屑的态度,并认识到社会公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均真诚地表示要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提高个人修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这个教育很好地抓住了当前青年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处于青春期阶段学生追求美丽、追求完美,追求个性,注重个人魅力,渴望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特点,班会气氛热烈,学生情绪高涨,教育效果非常明显

为使学生的这种情感长久存在并时刻体现在日常行动中,我又结合我校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的“规范学习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如“规范在我心中”知识抢答赛,“我为一中添光彩”演讲对抗赛,“我为母校留下什么”“与文明握手,向陋习告别”交流讨论活动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使其遵守规范和公德成了自觉行为。

2.针对学生自私、缺乏社会责任心和集体责任感的现象,我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几则社会热点材料: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热心慈善事业与当今仇富心理的反差。比尔·盖茨说:在人的本性中蕴藏着两股巨大的力量,一是自利,一是关爱他人。他在4年里给慈善事业的捐赠达235亿美元,相当于他现有净资产的60%。比尔·盖茨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退休后,将把自己所有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他说:“我和妻子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成龙的艺德与濮存昕的社会公益心。他们通过慈善公益事业来回报社会,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并将这种行为内化为个人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充满为人表率的人道主义精神。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并带动整个社会,把社会公益事业当成“义务”,把“爱”永远放在内心,能够在赚钱之余也把“义演”等慈善公益活动当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明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三、开展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突出一个“真”字

1.法制安全教育

结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讲过的一个未成年人被伤害的真实案例,进行现场情景再现,并分阶段进行事件分解、体验剖析、点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

2.感恩教育

抓住网络上的热点《伤心母亲给儿子的一封信》《写给学生的20条建议》,让学生真正明白“教室的灯光就是父母期盼的目光”,并结合我担任语文教师的优势,让学生写“亲情作文”“真情作文”,即让学生通过作文的形式来体验父母的不易和对孩子的恩情,教育学生感恩亲人,用成绩回报亲人。把学生写好的“亲情作文”寄给家长,强化了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许多学生因体悟到真情而感恩父母,感恩师友,感恩家乡,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通过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工作就是用慈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时代感和实效性,共同构建起师生的心灵之桥,共同支撑起教育的蓝天!

[1]天津教育.2007.

[2]班主任.2006.

[3]中学生.2007.

[4]演讲与口才.2007.

[5]读者.2007.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电影(2018年9期)2018-11-14 06:57:21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