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洪,徐 洁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根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全社会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应承担起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不仅肩负着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较强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责。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 “浙交职院”)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大胆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这些教育的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能掌握多方面的技能。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各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人的职业道德,教育人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包括爱岗敬业有社会责任心等[1]。
“我们所提供的教育与学习内容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的变化背景来设计,另一方面又应以学习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来精心设计,从而进一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职业教育几乎贯穿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发展,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的发展,它们的内涵越来越趋向一致[2]。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不仅仅要使受教育者能胜任当前工作岗位的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而且还要遵循学习规律、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职业成长规律要求我们的毕业生不仅仅是受高等职业教育 “培训过的人”,更应该是 “可培训的人、可发展的人”。
浙交职院的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是依据STCW公约和国家船员培训相关规则,以国际海员职业资格准入为导向,培养学生具有无限航区船舶适任能力的特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具备操作级和管理级无限航区船舶的基本操作能力,并以国际化标准要求学生获取无限航区的三副/三管轮证书。同时兼顾职业成长的发展规律,航海类专业在三年的教学计划中,以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安排了船长、轮机长 (航海类专业的最高职级)职务所需的相关课程,通过大型航海操纵与轮机模拟器的仿真演练,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领导管理能力的新一代高级海员。这种以职业成长终极目标为引导的课程体系,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为海员这一特定的职业搭建了可持续发展的成长平台。
一个人接受教育应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并且贯穿这一过程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开发人的终身职业能力。近年来,浙交职院充分利用已建立的浙江省船员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将职业资格技能标准有效地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加强课程与职业领域的结合,使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较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需要。事实证明,浙交职院推行能力考核的 “双证书”制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如航海类专业的甲类三副/三管轮适应证书,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 “五大员”证书,不仅使学生的就业率大大提高,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浙交职院共设置了31个高职专业,每个专业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均依据专业特点来设计课程体系。比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是以道路与桥梁的施工过程为导向来设置课程体系,如商务英语专业是以新手、熟手、高手的职业成长过程来设置课程体系。从宏观或终身教育的理念分析,每个学生接受的都是以职业生涯为导向的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社会职业频繁流动,使得劳动者的职业适应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旨在培养人们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主要指在各种专业领域中灵活流动的能力,以及保持自我学习愿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课程目标就不能停留在现存知识的传授和成熟技术的掌握上,而应扩大到培养专业发展能力和对职业变动的适应能力,即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系统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和理论系统,而在于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学会生存的能力,一种具有职业迁移的能力。
浙交职院在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运用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改变以教师“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 “学”为中心,以 “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平台,把与该职业活动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都结合在特定的 “活动”中,让学生进行整体性的学习,活动过程系统化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事实证明,这种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实施以人为本、因学施教和行为引导的教学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真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作为浙交职院国家精品专业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桥涵工程相关课程,由于具有实践性强、结构构造复杂等特点,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与学的一些矛盾。尽管任课教师也尝试开展情境式教学,但由于缺乏教学互动,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课程教学团队经过一年多的构思与尝试,构建了以桥梁模型制作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改革要求若干名学生组成专业团队,共同研究制作形式各样的桥梁模型,通过成果的展示和评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桥模制作前期的分析调查阶段,制作材料、桥模类型的选取,有利于培养索取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专业团队的组合,有利于培养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桥模制作阶段,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桥模制作后期的陈述答辩与展示阶段,有利于培养语言组织与推广能力,并使学生深刻体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哲理。
这种把课题和项目任务交给学生,让其在完成课题和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搜集和应用信息、探索和体验完成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培养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革新创新的能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项目被浙江省教育厅确立为2010年度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也在努力探索与实践,通过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衔接和提升。
把职业教育作为 “就业教育”、“终点教育”的传统观念,严重阻碍了培育高职毕业生 “终身职业教育理念”的形成,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困境,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也正在探索高职教育的成长模型和发展策略[3]。浙交职院在坚定高职教育办学不动摇的目标前提下,积极迎合当前高职毕业生的成长需求,并努力为实现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在浙江省教育厅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与省内应用型高校合作开展定向培养高职生的 “专升本”教育。近几年来,汽车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300多名优秀毕业生以优异的综合成绩被选拔进入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综合应用型高校的对应专业学习。另外,紧紧依托特色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拓展合作办学的模式。如物流管理、汽车运用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可通过武汉理工大学的远程网络教育,取得相应专业的本科文凭。公路运输类专业学生在取得本科文凭后,可在本校攻读与河海大学合作开办的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这种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沟通衔接机制,一方面填补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空白,同时也为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了平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拓展社会功能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而引导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终身职业教育的能力,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效益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高职院校要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办学机制、产学结合等方面的优势,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人才自我完善的要求,从教育观念、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确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1]束必清.终身化职业教育的推进机制与发展途径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0):123-124.
[2]郑乳艺.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浅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1):106-107.
[3]莫丽娟,王永崇.终身·全民·全纳—论职业教育内部三大国际教育思潮的统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