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遵义563002)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到乡村环境中进行娱乐、观光、体验、学习、休养、探险等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遵义乡村旅游业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起步,先是在两城区近郊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犹如雨后春笋,乡村旅游业在遵义市各地相继兴起,如今已蔚然成蓬勃态势。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与理论研究表明,旅游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往往以其显著的经济意义为人们所重视,在进入成熟与稳定发展阶段后,其社会文化意义会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遵义市乡村旅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小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过于重视旅游的经济功能而忽视旅游文化规律,由此造成的“文化盲点”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向深层次、高品位发展。
当前遵义市政府提出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这使遵义乡村旅游产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下,对遵义乡村旅游业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立足历史文化观角度,从遵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抓住乡土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优势,从历史文化资源方面下功夫,以及如何加强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两个方面,谈谈对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浅认识。
这是由历史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和地位决定的。
发展旅游虽然带有经济属性和政治色彩,但就旅游者而言,旅游活动主要还是为达到求新、求奇、求趣、求知、求美等目的。而体现在旅游活动中的这些“新”、“奇”、“趣”、“知”、“美”就是文化,所以旅游最基本的还是一种文化活动。于是文化成为了旅游的灵魂,而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业自然也就不会有长久生命力。因此,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成为旅游产业重中之重的工作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赖以开展的客体,是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其基本属性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所谓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以文化事物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构成比较复杂并受历史、民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制约,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种特征使这一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成为吸引旅游者来此观光旅游度假的促动因素。”[1]
历史文化是人类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历史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的风貌与特色,成为一个地区的精髓、象征和代表。历史文化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乡土历史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下位概念,承袭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自然也是乡村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
正因为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髓、象征和代表。我国许多地区发展旅游业,打的就是历史文化牌,如曲阜依托孔庙和儒家文化,打造出“孔子文化节”这一精品;西安旅游以汉唐文化为其灵魂,成为全国旅游热点。这些成功的做法毫无疑问应该成为遵义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借鉴。甚至我们还可以大胆想象一下,依托我市遵义会址红色旅游的品牌效应,尚待开发的“沙滩文化”景观,在精心打造后推向全国,不是没有有可能的。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系统,把历史遗产景观细分为人类文化遗址、社会活动旧址、军事防御体系遗址、皇室官署建筑群、宗教礼制建筑群、古典园林、帝陵与普通陵墓、石窟摩崖石刻、古代水利交通工程、传统聚落田园、历史纪念地、革命纪念地、近代西洋建筑、殿堂、楼阁、古塔、牌坊门楼、碑、名桥、古井和传统建筑小品等。
上述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大部分在遵义农村都有分布,其中一些数量还颇多。“据遵义地区文物管理局、遵义地区文化局于1985年统计,当时遵义地区就已确定修建了遵义会议会址、中央军委鸭溪会议遗址等革命遗址遗迹及纪念建筑物26处;已确定了温水大汉军分政府旧址、九坝杨龙喜农民起义遗址等历代人民革命斗争遗址遗迹及纪念建筑物10处;发现了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马鞍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夜郎城遗址;已发现并发掘了华尔山悬棺、杨粲墓等古墓葬及历史人物墓31处;有海龙屯、湘山寺等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23处;已发现三岔河岩刻、他山石林摩崖等摩崖、碑刻、石窟寺等24处;出土了磨制石斧、古茅台酒瓶等文物藏品15件。据遵义市文化局2007年统计,遵义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5处。这些文物、遗址遗迹分布于遵义各地”。[2]
如何做足遵义乡村旅游的历史文化特色?以下两个方面为当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的当务之急:
(一)从“大教育”和“大旅游”视角出发,对遵义乡村旅游进行总体开发设计。
具体有两项重要工作要做:
一是整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整体联动。即对分散于不同乡村的乡土历史文化品牌资源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的乡土历史资源结成一个吸引群,为各旅游目的地资源共享。如,务川的“仡佬族丹砂文化”,道真的“尹珍文化”,遵义县的“沙滩文化”、“土司文化”等,就是当前遵义乡村旅游可利用的乡土历史文化品牌资源。遵义、务川、道真三县就完全可以联手打造一个以“祖国好,家乡美”为主题的乡村二日游。
二是依托我市“红色旅游”品牌,扩大我市乡土历史文化品牌资源“沙滩文化”的影响。位于遵义县新舟镇禹门山的沙滩村,在贵州乃致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文化先贤,他们精深的学术造诣、宏富的学术成果、高远的文化品格,使得方圆不出10平方公里的沙滩在清中叶成为全国一知名文化区。至今文化界都还有着“贵州文化在遵义,遵义文化在沙滩”的赞誉。
(二)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培训
历史文化是厚重的,同时也是庞杂的。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进行再创造,使其转化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知识。在旅游研究和旅游业实践中,“开发一词通常是指人们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于从事的开拓和建设等技术经济活动。”[3]于是,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了。
历史人文资源是否吸引游客,除本身历史价值高低因素外,还和讲解员能否恰如其分的讲解有关。如果讲解员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能言善解,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我国旅游界的一句流行语“祖国山河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当前,遵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大多为“洗脚上坎的农民”,文化素质总体不高。由于缺少历史文化知识,他们对文物价值不了解,对古民居、桥亭台井等古公共建筑、古碑刻等没有保护意识,任意拆毁。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同时又损害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二,思想观念封闭。对于较偏远的乡村,尽管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但乡民观念封闭,他们不理解旅游业,不参与旅游业,“枕着金山不识宝,捧着金碗要饭吃”。
第三、旅游专业人才稀缺。
乡村旅游虽然前景可观,但是由于事业和生活条件的限制,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如果不能在城市旅游部门就业,大部分宁愿改行,也不愿去乡村从事旅游业。
遵义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当前主要还是要靠政府来主导。
第一,政府要引导乡民转变观念。培养乡民重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乡土历史人文景观的观念是培养乡村旅游人才的基础。县、乡各级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第二,政府搭桥,院校参与,对乡民进行旅游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第三,要努力动员和引导旅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去从事乡村旅游工作。
综上所述,乡土历史文化是乡民在本域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乡村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宏扬的过程。因此,遵义乡村旅游产业,做足乡土历史文化特色,既是乡村旅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遵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 张屏.浅析旅游与历史文化的关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 何恒光.知识经济时代的历史文化观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也谈融入现代文明的桂林历史文化旅游[J].中国商界;2009.(9).
[3] 周桂英,卢芙玲.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0).
[4] 卢长怀.我国农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北方经贸,2006.(12).
[5] 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6] 闵廷均,等.遵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