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赵丽丽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黑龙江 赵丽丽
语文的工具性一直受到语文教学者的普遍重视,但是除了工具性之外,语文还具有文化功能,是一种文化载体,即它有其特有的人文性特征。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技能训练,更应将人类优秀文化通过共同钻研、环境熏染等教育方式,使其内化为教育对象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也是这个时代呼唤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比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庄子曾说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美必建立在宽广而高超的审美心胸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理性的美!气质、气度、胆识和心胸比科学技巧和知识更重要。
在我国,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人文素养却差强人意,综合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尚有欠缺。为改变这这种状况,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语文教学的环节中,不失为可尝试的教学方法。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文化构成,也是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它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给人的是审美的享受。
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教育内容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丰富的思想性、情感意向性、美感性。
(二)教学方法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进程中,教师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对教学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思想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教师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东西以形象思维为方式传导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对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感悟。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把实用性、交际性和个人发展性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在初中学习一般不很出色,对于学习多数学生都有厌倦和抵触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收集与学习相关的名言、故事等,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胡同文化》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影视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吆喝声,通过这一训练,学生了解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引起了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自然科学类的课程相比,语文课程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对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中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诗人为友人担心的陡然一惊的情态,使学生感受诗人对朋友感情的真挚深厚,《登高》一诗中诗人对落木之声的、长江汹涌之状的想象,也使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作者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中国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学作品中所包涵的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中的经典作品要做到透彻理解,深刻领悟,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职学生大概是十六七岁的年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是有限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通过介绍背景、交流体会、背诵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反复品味。比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达胸襟和远大报负,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的情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拳拳报国之心,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对自然之美的眷恋之情。学生在反复品读玩味的过程中,吸收了优秀的文化营养,提升了文化品味,培养了高尚品质。
一个人的生命在茫茫宇宙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的一生对于宇宙而言也不过是短短一瞬。人之能为人是一件幸运而伟大的事情。对于生命有限的人,究竟要如何度过才能真正体现出他的价值,对此千百年来人类追索不止。而语文课程就能帮助学生探求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如《我与地坛》一文中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①关于死。②为什么出生。③怎样活。表达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毅力。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有教育价值的作品引起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不仅要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文化的传播,更要有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崇高的审美榜样。如《幽径悲剧》中的审悲美感,及作者矢志不渝地追求和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1]朱中义.怎样优化课堂人文环境.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1.5.
[2]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编选策略初探.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医药工程学校)
(编辑 李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