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孙琳
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改革
黑龙江 孙琳
本文在指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结合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偏低的实际,借助“双证融通”理念,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与语文教学贯通,整合课程内容,改革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重新确立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课程定位。
职业汉语;语文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当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多年教学改革的经历让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关键所在,“怎么教”其实从属于“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语文教学难以走出“少慢差费”的困境,根子在于教育观念,关键在于课程内容。语文教材改革是整个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语文教学改革实践需要语文课程开发这个“中介”,需要凭借它来具体体现语文教育原理的应用性,指导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首先,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缺少适用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教材,所用教材五花八门,或是沿用传统中专模式编写的高职高专教材,或是照搬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在课时少的情况下,更是把普通高校的教材当“压缩饼干”。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了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少数课文的“精读”而忽略了开拓学生的视野。第三,考核和成绩评定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不是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突击记忆一些语言、语法、作者背景知识,一出考场,考试的内容也就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流于形式的考核方法,使语文教学还是处于低效状态,对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意义不大。
要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精英教育,而是成功教育、普及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而不是淘汰人、选择人。语文教学观念也要有大的转变,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由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传统授课内容应结合人文精神;语文学科应结合专业各科知识的渗透;注重语文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及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更新观念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动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交流表达能力,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偏低的实际,借助“双证融通”理念,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与语文教学贯通,重新确立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课程定位。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参加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内容结合起来,语文教学的重心由原先的知识传授、文学鉴赏向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汉语能力转变,使语文教学的课程定位更趋合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更为显著。
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实现由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由重学科教学向重能力培养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职业训练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岗位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语文教学改革也应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来进行,树立以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既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又要使语文教学成为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立足于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构建语文课程的应用体系。作为第一关键能力的职业汉语能力应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采取“支持学生学”的课程设计策略,以实现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改革应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要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能写语句通畅、用语得体、表达清楚的文章;能用普通话有条有理地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概括起来就是:一手规范的字,一笔得体的文章,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句话,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职业汉语能力。职业汉语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它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能力,它不单单是从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语言学角度考虑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一种语言交际能力,是在职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在面对具体职业环境的时候,往往会发现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规则的人,并不一定能够解决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问题。从职业角度而言,职业环境中的语言应用更多地表现为四类工作活动,即认识事物、与人共处、处理信息、展开思维。相对于听、说、读、写的规则来说,这四项活动能够更好地反映具体的工作情境和语言的实际应用。
职业性学习应当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这就是说,应当将所有的专业技术和具体规则融入在具体的工作情境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之中。职业汉语的学习也应当如此,应该在工作世界的四项基本活动中,运用语言、实践语言,这样才能掌握到职业汉语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出工作世界所需要的职业人。
首先,强化语文学习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自学的习惯,不断探求新知识的习惯,博览群书的习惯,自学预习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问题的习惯,独立省悟的习惯,刻苦钻研的习惯,写好字的习惯,努力写作的习惯等。
其次,注重语言能力的实践与训练,加强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语言运用纠错提出要求者、方向引导者、批改者是教师,但写作者、课堂宣讲者是学生;演讲稿或主题陈述稿的提出要求者、批改者是教师,写作者和课堂演讲者或陈述者是学生;根据课堂反馈、作业反馈随时调整思路和内容。
再次,强调遵循言语使用规律。人们总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使用语言,怎样选词造句,用什么方式交流思想,怎样提高表达效果,都有规律可循。语文教学要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揣摩与言语环境相适应的规律、选择语言成分组成话语的规律、与言语目的和交际任务相适应的规律,认识语言,积累和应用语言,提高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综合素质。
最后,实施差异性个性化教学。加强鼓励性教学策略、自主性教学策略和创造性教学策略的运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是否都得到提高等方面来研究和探索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程度好的学生按照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中等标准组织教学,程度差的学生按此大纲初等标准组织教学,甚至可以补习基础知识,如常用字识字量达到3500字等等,最起码使这些学生的语文水平能顺利通过用人单位的入门要求。
总之,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有教学意识,更需要有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少有课程意识,考虑的常常是怎样把规定内容比较好地教给学生。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现状充分说明,没有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下的课程意识,就不会有教学的深刻变革。因为对“教什么”的理解不同,“怎样教”自然也就不同。职业汉语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努力,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奏效。语文教学必须要课内外结合,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面向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优质化就业。
(作者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