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于凤
试论“侵入”及语码转换成本
北京 于凤
随着英语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及英语使用的普及和日常化,在全球众多的非英语地域内形成了“一种语言夹杂另一种语言(英语)”的特殊现象,即语言“侵入”现象。这一现象在语言学理论中被归为语码的句内转换。针对语码转换现象,语言学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笔者认为,语码转换的种类繁多,而已有的研究并非“详略得当”,即未针对每种原因所引起的不同的语码转换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良劣和强弱,给予程度不同的重视和力度不同的研究。针对以往的研究并未将这一方面的工作做足之现状,本文将按照“分类研究、对症下药”的研究方法,以近期一部热播电影中的语言“侵入”为例,以产生语言“侵入”的原因为区分标准进行研究和阐述,旨在为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增强国人乃至世界对汉语的认同度,净化汉语的语言环境,贡献微薄之力。
语言“侵入”;语码转换;成本;原因;影响
本文所谓语言“侵入”,形象地说是一种语言侵入到另一种语言的表达之中,是指在一种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嵌入另一种语言元素或者语言结构,包括字、词、短语等,从而使得一个语种的表达不够纯粹的现象。在语言学中,这种一个句子只说了一半就改变语种的现象被称为句内语码转换,它与句间语码转换共同构成了语码转换的大体系。
显然,语言“侵入”作为句内语码转换的一种形象称呼,区别于一人用一种语言发言而另一人却用别的语言发言的句间语码转换。历来语言学家们对于句内语码转换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句间语码转换。笔者也将在本文中着重对句内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
语言“侵入”的现象存在已久,且出现在很多语种之中。如Das handeltvon einem(That’s about a)second hand dealer and his son.(王宗炎,1988)同样,汉语未曾逃过这般的“侵入”,例如,在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中就有大量的此类现象。而源于生活的电影作品所反映的语言状况,也正是现实生活中语言的真实样态。
当然,作为中国人,在众多被“侵入”的语种之中,笔者对于汉语最有发言权,所以本文援引案例的主体语言 (matrix language)为中文,嵌入语言(embedded language)为英文。
对于语码转换领域的研究,语言学家们已经有了不少的论述。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的,即旨在探求何人在何时、何地、对何人讲某种语言的规律的“定位型”和注重语言使用者如何参与交谈过程的“交往/解释型”。
笔者认为,新近较为合理和权威的是Dina Belyayeva在《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分析》(《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1997)一文中提出的“概念结构绘图模式”,其认为由于表述不成功产生的语码转换既受结构因素又受经验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弥补策略。
但是,笔者认为,语码转换的种类繁多,并且句内语码转换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而已有的研究并非“详略得当”,即未针对每种原因所引起的不同的语码转换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给予程度不同的重视和力度不同的研究。换言之,语码转换不仅有句内转换和句间转换的分类方法,其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并且各种原因引起的语码转换所造成的影响的良劣和强弱也各不相同,对此应该分类研究、对症下药,而以往的研究并未将这一方面的工作做足。
在传统语言学理论界,语码转换被认为主要由外部条件所引起,或者故意运用此方法将部分会话参与者排除于会话之外,或者有意与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或内涵相联系,或者对既有的且知名度高的专有名词和缩略语的表述,或者如上述因结构因素或经验因素导致表述不成功而进行补充的“权宜之计”。
另外,也有语言学家如于国栋以人类语言总体特征之一的顺应性为切入点,从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和心理动机(Mental Motivation)三个方面阐述,认为语码转换的原因是为了顺应上述三者。
语言“侵入”作为语码转换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即句内转换,自然符合语码转换这一概念中所述的各种普遍原因。例1:三个汉语者交谈,只有其中一人不懂英语,那么两个懂英语者在交谈过程中说“我知道你已经fall in love with the girl(爱上那个女孩)”,则是要将不懂英语者排除在交谈内容和隐私之外。例 2:“我会一直爱你,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歌曲名)”,则是特意与其背景即这首英文歌曲的内容相联系。例3:“我最喜欢的球星是Jordan(乔丹),最喜欢的篮球鞋是NIKE(耐克)”,则是表述既有的专属词汇。例4:“硬盘出问题了,ghost(愿意为鬼魅、如影随形,译为备份复制)一下吧”,则是在没有合适的表述方法时用以填补空缺的语码转换。例5:“这个节目在电视台和电台上播出之后,相信所有的audience(听众;观众)都会欣喜若狂”,则是顺应英文audience比较笼统这一语言现实的表现。例6:“去美国都看了些什么?有没有去看Strip show(脱衣舞)?”则是顺应不能在国内的公共场合谈论有关脱衣舞的话题这一中国文化规范。例7:A:“我们去打球吧,天气这么好。”B:“其实我挺想去的,but I have to finish this work first.Thank you for invit-ingme.”则是顺应邀请者的热情和诚恳的心理动机而做出的语码转换。
除了上述引起语码转换的普遍原因外,语言“侵入”有其独特的自身原因,即侵入语言与被侵入语言社会地位的差异,简而言之就是社会公众或者语言使用者对于两种语言的心理认同度,更深一步讲,则是会话参与者利用两种语言之地位差异而达到自己特有的目的和动机。
前文提到在某影片中,其中的台词中有多处的句内语码转换现象。自然,电影台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特征,而剧中人物多年在美国生活并在外企任职,英文随口而出是很自然和习惯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在其他没有必要进行语码转换的情况下而故意为之。例如,“我们今天开了一个party,大家玩得特别happy”。在这一句中出现的语码转换不符合上述的任何一种情形,尤其是“聚会”和“高兴”都是在汉语之中最为简短、最常见的词汇,根本不存在“没有合适的表达方式”的情况。而在现实中这样妄加转换的不在少数。因此,坦言之,引起此种语码转换的原因,则是虚荣心和作秀。也就是说,在目前普遍认为的英语国际地位高于汉语的情势之下,国人对于汉语的自信心其实不足,故而认为脱口而出几个英文单词便是“有学问”或者“洋气”的表现,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对的。
上文谈到,以满足虚荣心为目的的语码转换是不必要和不合理的。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语言“侵入”的不良影响,笔者仅就某电影中台词语言本身做出分析。
例1:“装修的过程里面已经充分地表现出你的potential and ability,and this is a promotion.”此句是很典型的句内语码转换的例子,汉语表达在中途戛然而止,之后又先后用了英文单词以及较为完整的英语句子,难免会造成听者的心理变化甚至使之产生抵触情绪。
例2:“我要把对大家的欢迎和祝贺放在三个月之后,你们有三个月的probation(试用期),期待你们的表现。”在这个被英语“侵入”的汉语表达之中,仅就“侵入”的外语元素的数量来讲,数量之少,并不会对整句的语言表达起到实质性的改善作用,甚至可以说,这样的语码转换是多余的、甚至是画蛇添足的。而在一整句之中突然插入这样的英文单词,会使得语言接听者对整句的理解过程产生断裂。
例3:“不要再给我这些没有加工过的资料,你的工资分我一半吗?不是啊,Don’t waste mytime(不要浪费我的时间).”此句虽表面上看有一整句英文“侵入”汉语表达,但是此侵入句在汉语之中仅仅是承接前半句的半个句子结构,这一点仅仅从标点符号上看也很明显,这就使得语言接听者的理解过程产生断裂,而且也在理解中增加了转换的程序,这样延缓了理解速度、增加了理解成本。
例4:“你呢,要把每一家公司的advantage disadvantage,reputation risk,analyze之后,然后给我做final decision。”此句有“优势”、“劣势”、“信誉”、“风险”、“最后决定”几个词语被替换为英文。此句不同于例2和例3,不仅插入英文单词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增加了同一个句子结构中句内转换的次数,即一个汉语句子先后插入两次英文,汉语——英文——汉语——英文,短短一句话,却有如此多的转换,理解过程的断裂、速度以及理解的成本显而易见、无需赘述。
生活中类似于此的语码转换现象不胜枚举,笔者在此仅从电影台词中选取的几种类型的典型例句来分析其不良的影响。总之,不必要和不合理的语码转换作为语言“侵入”的病症,不仅不能弥补和改善原有的表达,而且会由此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得语言丧失其原有的严肃、庄重、简练等优点,而且还会给语言接收者增加理解上的困难。即使在书面表达中英文转换部分标注了中文,也难免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隔阂。
除上述之外,与军事侵入同理,语言“侵入”会损害被“侵入”语言的原“统治”地位,即官方语言地位。英语的“侵入”,不仅仅是国人对于汉语的心理认同度低、汉语自信心差的表现。同时这也恰恰加剧了汉语的被“侵入”局面。语言“侵入”,导致了汉语自身的语言纯洁性遭到损害,也使得汉语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产生了不良的变化。从多年前起,我国便开始倡导“请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但是多年狠抓、硕果累累的同时却没有改变汉语被英语“侵入”的状况,反而其愈加严重。不可否认,这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汉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剧了国人对汉语的心理认同度低、汉语自信心差的局面,甚至威胁了汉语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我们知道,内因是导致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上文谈到我国倡导多年的“请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却不能扭转英语“侵入”汉语的局面,原因何在?答案应在我们国人自己身上找。对于汉语的不自信,对于英语乃至“洋货”的盲目崇拜,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价值观的方向偏离,都给英语的“侵入”行为以可乘之机。基于语码转换的各种不同原因和各自影响,笔者认为可以用“必要”一词作为区分标准以作褒贬。即,对于其他如联系文化背景、引用专属名词、补充表达方式和“顺应”等情形视为正常和畅通表达之必要,而对于上文中的没有必要却虚荣作秀而进行语码转换者则应进行批评和矫正。比如在今年的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央视禁止解说员使用NBA(全称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这一惯用了数十年的名称,而允许其简称“美职篮”。笔者认为,NBA与“美职篮”的表述同为三个音节,且都为简称,NBA三字毫无优势可言,并且在汉语的语境之中,使用时更是徒增理解的压力和成本。笔者着实希望,NBA的禁用,是国人认识到语言“侵入”的危害并积极设法抵制这种“侵入”的开端。
本文从语言“侵入”的角度入手,选取某电影中的台词以及其他的语码转换的语料为案例,对句内语码转换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目的在于将语言“侵入”归入语码转换的大体系之中,再将其单独研究,以突出不必要、不合理的句内语码转换发生的特殊原因和不良影响。通过分析可知,语码转换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其作用和影响也有良劣之分。而不必要、不合理的句内语码转换的负面影响是尤其值得注意和杜绝的。笔者更愿意由此引发广大学者的注意,从而引入价值观至语码转换的研究之中,以杜绝不良的语码转换后果,还原汉语的纯粹性、规范性和工整性,为汉语言国际地位的提高贡献力量。
[1]Belyayeva,D.1997.A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Code- Switching.University of Florida.
[2]Myers-Scotton,C.Explaining the role of norms and rationality in code-switch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0,32.
[3]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镡冬玲.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0(2).
[5]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6]申志奇,李月娥.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7]吕黛蓉,黄国文,王瑾.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