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英
中医顺势治疗思想刍议
刘培英
就中医顺势治疗思想,从《内经》的渊源,到后世的不断发展,以及顺势治疗在慢陛肾衰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阐发。
顺势治疗;中医治则;理论研究
流行于现代西方的顺势疗法认为,当机体生病时,机体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这些症状的反映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机体动员来对抗致病因素(包括生物致病和非特殊的刺激)防御机制;症状的产生是机体在病因刺激下可能最好的反应,是机体借以尝试重新获得其失去的平衡,恢复其内环境稳定的手段;为了帮助机体重新建立内环境的平衡,医生应该帮助和强化这些反应,而不是抑制他们。而中医常说的“因势利导”治疗思想,正是现代所说的顺势治疗思想的真正体现。这种西方的顺势疗法与中医因势利导的顺势治疗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就此问题,笔者就中医的顺势治疗思想进行浅谈如下。
1.1 循病处而利导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因其轻而扬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种治疗观认为:病之初起,因病邪轻浅在表,可有宣散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而对中满者,消导而泻之于内。而其邪在表皮者,可循病处在表而采用因势利导发散的方法进行治疗。体现出《内经》对于因病处不一,而就近因势利导而顺势治疗的思路。
1.2 循病发而利导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都有一个起始过程,对这种病发的先后和病情的轻重环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当病之发生之后,由内及外者,则治其内达外,而病发于外者后内者,则采用先外后内的治疗方法,研究认为唯有顺从病势发展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1.3 疏郁而利导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以“五郁”立论,详细论述了“五郁”的形成机理,并且提出了“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的顺势治疗法则,这种顺势治疗方法对后世医家多有启迪,其中尤其以“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旨,为后世顺势治郁学术思想开创了先河。
2.1 顺势开郁法 金元•朱丹溪受《内经》“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的影响,创立六郁之论,他把《内经》中的“五郁”之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概括为气血冲和、气机不畅、升降失权是导致郁病的关键。故此,朱丹溪为使“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之目的,创用越鞠丸和六郁汤,实际上是把《内经中的“五郁”顺势治疗思想具体化了。这种顺势治疗思想在历代的治疗方药中都得到了发展与创新,并且因势利导的顺势治疗思想对后世的理法方药以及临床实践都有重要的影响。
2.2 顺势升降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升降出入乃为其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而一旦机体生病其治疗也应顺应机体这种升降出入的运动规律,顺势升降这一运动规律。赵绍琴认为: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从而造成火郁之证。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火郁之证,气机闭塞,泄越无门;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临床见火郁之证,必先用解郁、疏利、宣泄、轻扬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郁火方有泄越之机。
创用“火郁发之”之名方者,当属清•杨粟山创制的升降散(僵蚕、蝉衣、姜黄、大黄)一方,方中药物仅 4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楷模之剂。四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则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矣。赵绍琴善用升降散加味,顺势治疗各种病症,如用于治疗小儿遗尿、癫痫、贫血、五更泻泄、失音等病症,无不效验。他认为,应用升降散治火郁之证,要针对其火郁之因灵活加减,同时,治火郁又需酌加风药如防风、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火郁也。实乃是顺势发越火郁之机也。
2.3 顺势发越法 慢性肾病患者多服用激素,部分患者效差或难以撤减的病例,常库兴综合征明显,如证见全身倦怠乏力,胃纳减退,呈现满月脸,水牛背,围裙腹,于腹部及大腿内侧常有紫纹,皮里膜外,水液滞留。已故著名中医肾病专家邹云翔认为:人体内部气机升降出入,贵在当常,反常则百病皆生。有一些病人用激素后疗效不著或无效,而副作用已很明显,乃药物导致体内升降出入功效紊乱所致,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出者不能出,当入者不能入,清者化为浊,行者阻滞不通,表失护卫而不和,里失营运而不顺,初伤气分致气机怫郁阻滞;久延血分,致气滞因瘀,水阻湿蕴,气血失去冲和,气血精微变为湿浊痰瘀,阻于脏腑络脉肌腠而成;临床采用疏之泄之,疏之气血,泄其湿浊痰瘀,常用越鞠丸加减(苍术、薏仁、香附、神曲、郁金、合欢皮、法半夏、陈皮、当归、红花、川芎、桃红、茯苓、芦根等),创用疏滞泄浊法,使失常之升降出入生理功能得恢复,此矣乃是顺势发越郁滞之法也。
慢性肾衰是由多种慢性肾脏疾病造成的肾单位严重毁损,引起肾脏排泄分泌与调节功能的减退,水电解质的紊乱,以及由于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潴留而呈现消化道、皮肤、心肺等广泛的全身中毒症状综合征候群。从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慢性肾衰时由于患者体内毒素经肾排泄受限而逐渐滞留于体内,机体本身为了促进这些毒素从体内排出,积极动员体内各种脏腑代偿功能的加强以参与排毒,用以减轻自身的中毒症状。慢性肾衰尿毒症时体内自身排毒素的方式,目前研究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比较突出,第一是呼吸道排毒,如患者呼出的气体中有大量的尿(氨味)味,这是因为血液中的毒素通过气血的交换过程,通过肺泡的呼吸作用而排出体外,就是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从肺部排毒的表现。为了加强体内这种排毒功能,我们可从二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呼吸训练,以增加呼吸的深度减少残余气量,加速毒素的排出,患者可在空气新鲜的地方,做一下缓慢而深长的呼吸,使体内的毒素在通过肺部的气血交换,通过充分的呼吸交换功能而达到排出毒素的目的,所作呼吸排毒的时间可由短到长,逐渐增加,以自己感到不疲劳为准;二是加强肺脏功能的调节,利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采用清肺、宣肺、肃肺、降肺、润肺、滋肺、益肺等治法,顺势地来帮助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的进一步的加强,以促进毒素从肺中排出或化解。第二是皮肤排毒素,不少慢性肾衰尿毒症的患者都有皮肤瘙痒或皮肤有尿素霜的排出,这是体内从皮肤排毒的表现。笔者研究认为洗浴顺势排毒疗法,是依据人的生物代偿机制原理来运作的,它有可能产生新的突破。第三是肠道排毒,不少的尿毒症患者都有大便次数增多的现象,这是体内充分利用肠道排毒素的表现,一般情况下,每日大便2~3次稀便,患者要保持这种排便习惯,只是不要超过每日5次以上的排便,不要随便应用收敛止涩的药物,以免体内毒素无法排出;有的人可能会出现大便秘结与每日大便次数过多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想法调节这种肠道紊乱的现象,对于大便秘结或便次过多者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通过辨证选方用药来调节使之大便保持每日2~3次左右,如脾虚者应以健脾调治为主,若以实热内结者则应清热通便为主,以充分发挥肠道顺势排毒的功能,这方面中医药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顺势疗法与中医学俱属于自然医学的范畴;二者也都是根据临床经验累积总结而成;但应注意到,两者是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蕴育形成的传统医学及其疗法。顺势疗法所倡导的“大自然就是良药”的哲理,与中医药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如出一辙。
源于自然医学中的顺势疗法是着眼于患者生病时整体状态,他们认为每一个症候群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机体借以尝试重新获得其失去的平衡,恢复其内环境稳定的手段;为了帮助机体重新建立秩序,医生应该帮助和强化这些反应,而不是抑制他们。顺势疗法的这种思想与中医学的因势利导的顺势治疗调节具有同样的内涵和意义,如果能将这种理论和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及因势利导思想融为一体,那么,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扬顺势效果一定大有裨益。中医药的辨证论治虽然具有自身的特色与长处,但其临床疗法仍需不断的进一步的提高,若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与西方自然医学中的顺势疗法有机的相结合将会对中医的顺势疗法则更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从历史沿革上不难看出,中医药学理论博大精深,学术发展一脉相承,药物品种繁多,临床累积甚丰,中药运用以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理论为核心,灵活配伍,方证相符。至关重要的是,中医药学具有“辨证论治”的医学框架体系,从宏观整体的高度把握人与病,理法方药形成一体。相比之下,顺势疗法作为西方传统医学的一员,并未形成完整的宏观、整体、辨证的框架体系。尽管其治疗中虽然可见辩证思想的端睨,但毕竟较为朦胧而失于真切,这可能与西方传统医学发展的间断性有关。
编读往来
满江红
贺新禧
神农山巅,红日叶,朝阳普照。望圣坛,国医泰斗,丹心昭昭。十里长河涌锦涛,春风化雨杏林笑。看岐黄儿女雄心志,赛天骄。
菩提心,仁术道;济世情,为伊憔。似华佗仲景,水长山高。悬壶当如精卫鸟,热血化作灵芝草。巨龙飞,建千秋伟业,宇光耀。
高尚社
雁鸣湖畔百草堂
2011年元月12日
注:诗中关键词有贵刊的地址和贤弟的名字,祝贤弟的事业如日中天,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生机盎然!
10.3969/j.issn.1672-2779.2011.02.002
1672-2779(2011)-02-0005-02
2010-12-15)
河南中原农民出版社医药编辑室(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