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郡 钟海华 陈新华
(鹰潭日报社,江西 鹰潭 335000)
目前,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面开展。鹰潭日报社积极行动起来,8月29日率先在江西省设区市党报中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一版推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栏目。报社领导带着记者走进基层,深入一线,采写到了一些平时看不到、想不到的新闻,用心感受基层群众的冷暖,反映基层群众的心声,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基层之路在新闻工作人员的脚下越走越宽,江西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在9月7日的《新闻阅评快报》中专门对此提出表扬,认为鹰潭日报社“走、转、改”报道“接地气、有活力”。10月10日,鹰潭代表江西设区市接受全国“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检查组接受检查,检查组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鹰潭日报社做到领导带头、措施有力,采写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符合“三贴近”要求的新闻报道,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丰富而鲜活的新闻资源。新闻工作者唯有走出高楼大厦,跳出文山会海,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才能挖掘到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采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报道。“走、转、改”活动,首先就是要“走”。那么,如何才能确保“走”得下去呢?笔者以为,制度保障才是最根本的保障。以鹰潭日报社为例,“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该报社高度重视,专门制定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方案》,对“走、转、改”活动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根据活动方案的规定,报社领导应率先垂范,保证非值班月至少一次下基层开展采访活动。记者与编辑联合采访,每位记者、编辑每月至少发一篇稿件,也可联合署名,并核算编辑当月写稿任务。保证采访用车,原则上规定每周三为采访派车时间,其他时间下基层采访,按实际费用报销公共交通费。为确保活动全覆盖,按照责任到人、狠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在充分征求记者、编辑本人意见的前提下,特对记者、编辑采访区域进行具体划分,每名记者、编辑都挂点若干个乡镇、街道办、林场、垦殖场。
自从“走、转、改”活动实施以来,《鹰潭日报》的版面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批普通群众、普通百姓成为了报道的主角,登上了重要版面甚至是头版头条;一个个生动感人、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百姓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据不完全统计,仅仅9月份,《鹰潭日报》刊登了50余篇记者下基层的稿件,极大地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拉近了报纸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另外,为了进一步完善“走、转、改”活动的制度,鹰潭日报社还定期编写简报,一线编辑记者撰写心得体会文章。
由此可见,“走基层”应成为新闻战线的工作常态,应当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下去,防止成为“一阵风”或“走过场”,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始终确保“下”得去。
在走基层过程中,记者、编辑直接深入乡镇场、街办和田间地头等基层一线,了解基层情况,了解群众生活,熟悉群众语言,增强群众意识,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彼此交心。这种真正投入了感情的采访,自然能够捕捉到群众的生活故事,挖掘出百姓的所想所感。
10月5日,记者来到龙虎山景区上清镇熊家村采访,在这里认识了当地一家农家乐的主人熊小春。在两天的采访中,记者吃在他家、住在他家,和他一起干活,忙时帮他端盘子,接待客人。这种零距离的深入相处,记者不仅了解了他的生活故事、创业经历、面临的困难和关于未来的希望,两人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全国“走、转、改”活动检查组来鹰潭检查时,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全国“三教办”副主任顾勇华一行来到记者的基层联系点熊家村检查时,对记者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的做法赞赏有加,并高度赞扬了鹰潭日报社“走、转、改”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由此证明,只要真正投入了感情,深入到了基层一线,就一定能够挖掘出鲜活的新闻素材,真正是“记者下去了,好新闻上来了”。同时,当地百姓也就一定会把记者当成朋友;如果只是到基层去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仅挖不出新闻,百姓对这种形式主义也肯定会反感。
下到基层之后,不仅能够采访到鲜活的素材,写出鲜活的稿件,而且还可以实实在在地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记者下基层,不仅要贴近群众、身入群众、心入群众,更要服务群众,利用媒体和记者的影响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8月底,鹰潭日报社记者在下基层过程中,来到贵溪市擂鼓岭广场商住小区,了解到当地居民、小区内经营的商户最近碰到了一件烦心事。原来,以前有关部门在小区门口用钢管设置了障碍禁止汽车进入,但还留有缺口可供摩托车、三轮车等进出。8月29日,交警部门出于安全考虑,把这些缺口全部用钢管焊死。商户从信江桥头进出小区必须绕很大一个圈,很不方便,也影响做生意。在记者的多次协调下,贵溪市房管局、交警、小区物业和业主代表等部门人员经过商议,最终决定在焊接钢管的地方,打开50厘米宽的口子,供摩托车、电动车等进出,同时设置两道减速带,既方便了居民进出,又不会影响小区内商家的生意和小区门口的交通安全。此举赢得了各方一致称赞。
为了全心帮助百姓,服务百姓,鹰潭日报社选定专门人员,负责民生新闻,把电话公布在报纸上,普通读者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致电民生记者。“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已经为广大市民排忧解难近百次。
实践告诉我们,贴近基层,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接近,更是心理、思想、感情层面的接近。失去担当的基层之旅,就如《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所嘲讽的:朝辞宾馆彩云间,百里万里一日还,群众声音听不到,小车已过万重山。贴近基层,就是要写出新鲜的稿件,让读者满意;就是要为群众解忧,让群众满意。
下到了基层,挖出了鲜活的新闻素材,并不一定就能把这些素材转化成生动的新闻报道。为了让好“菜”做出好的“味道”来,对记者编辑进行专题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广大编辑记者的新闻写作能力,尤其是对这种走基层的稿件做到常写常新,鹰潭日报社在原有的每天编前会评报制度的基础上,专门对走基层稿件进行点评,从稿件立意到材料取舍,从写作手法到语言文字都逐一细“抠”。报社每周举行一次例会,每次例会上,由中层干部轮流进行专题讲课,“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讲课内容向这方面倾斜,让一线记者编辑受益匪浅。
经过培训之后,记者编辑在写稿过程中,无论是选择角度还是运用文字的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8月30日《鹰潭日报》刊发的《新民谣中看变化》报道中,记者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点,从一名普通农民所写作的民谣反映了该村焕然一新的变化,并以小见大,反映出新中国建国60多年来新农村建设给普通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在稿件中,记者引用了许多新民谣的原话,如“我爸穿着,粗布衣裳,保暖大方。儿女穿着,名牌时装,绮丽多姿,舒适漂亮。”记者透过这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民谣语言,带领读者一起分享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整篇报道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实践证明,记者下基层找到了好素材,让好“菜”做出好的“味道”来,对记者编辑进行专题培训很有必要。也就是说,既要有好料,还要独具匠心,方能出精品,报纸才能更有影响力、吸引力、感染力,这样就基本达到了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力促文风更扎实、稿件更清新、宣传更有效、读者更欢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