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蒙决策理论的解读和述评

2011-08-15 00:53乔牧川
中国机构编制 2011年6期
关键词:信息沟通西蒙理性

乔牧川

对西蒙决策理论的解读和述评

乔牧川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派。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地发展,这些大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超越了国界,而且企业面临着更加动荡不安和难以预料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外部环境,对企业整体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逐渐成为一支新兴的管理学派,着重研究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应采取的组织活动过程和方法。西蒙对组织决策理论的研究是开创性的,其理论已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石。本文对西蒙的决策理论进行评述,以期提出一些对当今的公共管理活动有所启发的想法。

一、对管理理论的批判

西蒙认为,以往管理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管理学只研究了管理过程的一半。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既包括决策的制定,也包括决策的执行,传统理论并没有充分注意“抉择”。决策的任务,同执行决策的任务一样渗透在整个组织当中的。这一观点扩展了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

第二,对管理原则的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西蒙认为,流行的管理原则总是成对出现,他梳理了不同观点,并归纳为专业化、命令统一性、管理幅度和分工四条。他认为这些只是描述和诊断管理状况的准则在现实中面临困境,总体效率才是指南性的准则。

第三,管理组织的描述大多只局限于职能配置和正规权威结构。而很少注意到其他类型的组织影响和信息沟通系统,西蒙认为太偏重权威机制,回避了研究决策制定功能的真实状况。比如,描述一个“局”时,有人会说“该局由三个处组成。第一个处具有某某职能,第二个处具有某某职能,第三个处具有某某职能,”西蒙认为这种描述毫无意义,因为“我们丝毫无法了解到处级或局级的决策集中程度,无法从中了解到局对各处行使控制权的范围(可能是无限的),也不知道靠什么机制来施加权威。无法从中了解信息沟通系统使三个处之间协调关系获益的程度,也不知道这三个处的工作性质究竟需要多大程度的协调。这种描述全然未讲各处成员接受过哪些培训,也没有讲由于培训而使处级机关可以分权的程度。同样地,在探讨一个具体组织的运转是集权化的还是分权化的问题上,西蒙强调对集权现象的分析必须包括对组织中决策权分配状况的研究,还必须包括对上级影响下级决策的方式进行研究。在西蒙看来,之前的管理理论过于重视对“权威”、“集权”、“管理幅度”、“功能”等概念的分析,而没有考虑它们的实际操作性定义。

二、西蒙决策理论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与传统的决策理论学派相比,决策理论学派的基本特征有:(1)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西蒙认为,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都离不开决策。(2)在决策准则上,用满意性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西蒙认为,完全的合理性是难以做到的。首先,未来含有很多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其次,人们不可能拟出全部方案,这既不现实,有时也不必要;第三,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排序。(3)强调集体决策与组织对决策的影响。(4)逐步实现决策自动化。西蒙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并认为,关键性的任务不是去生产、储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处理。

三、西蒙的决策制定理论

(一)决策的有限理性。

西蒙决策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前提是“有限理性”。他认为,有限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人们在决策时只能根据有限信息和局部情况,根据不全面的主观判断来进行决策。对此,西蒙的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蚂蚁”比喻:一只蚂蚁在海边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的沙滩上爬行,蚂蚁爬行所留下的曲曲折折的轨迹,绝不表示蚂蚁认知能力的复杂性,而只表示海岸的复杂性。“任何时刻,我们都只能想出非常有限的几个可能动作作为备选行为方案。由于每种备选方案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果,所以许多可能结果集根本无法进入评价阶段,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它们也是备选行为方案的可能结果”①。因此,行为主体只能容忍选择中的可行性局限进行决策。

此外,人们的技能、学识、价值观等因素也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西蒙认为,“知识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确定哪个备选策略会产生哪些结果”②。 完全理性意味着行为主体必须完全了解并预期每项决策产生的结果,但实际决策中每个人对于自己行动所处的环境条件只有片面的、局部的了解。可以说,管理者拥有“知识”的程度,决定着他决策和行动的合理性和满意化的程度。“注意力”对决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蒙认为“注意”是和理智密切相关系,只有信息进入了人们的注意区,才能进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视野。因而,理性的有限性很大程度上是注意力广度的局限性造成的结果。

西蒙强调心理因素是管理需要考虑的一个条件。完全理性要求行为主体始终具有完整一致的价值偏好体系,然而这种预期和实际总是存在差异,关键是随着对结果偏好的转移,注意力也会从某一价值要素转向了另一种价值要素。这种价值偏好的转移使“决策者对相同的信息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判断。”

组织中的管理人只是有限理性,受到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期的难题、行为的可行性范围的制约,受情感和直觉的支配。同时,组织中的个人也不是时时处处考虑组织的目标,也会考虑个人的目标,甚至在组织中争权夺利。

(二)决策的目的性:价值要素与事实要素。

每一个决策都是有意图的行为,即都服务于最终的目标。每一个决策,都可看成是组织大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小步,包括了目标选择和实现目标两个部分。西蒙将决策导向最终目标的选取称为“价值判断”,而将如何实现最终目标称为“事实判断”。在决策过程中,初始阶段以事实判断为主,随着这一过程向最终目的接近,事实判断所占的比重越小,价值判断所占的比重越大。这种“手段—目的”分析框架,克服了以往的“两分法”的对立状态,跳出了追求“价值中立”的偏失,为道德因素在管理学中的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决策在于实现满意,而非最优。

从逻辑上讲,完全理性追求的是最优决策,有限理性追求的是满意决策。相对于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管理人”,他认为“经济人寻找最优决策,而管理人只寻找满意决策”。在现实中,或者受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的限制,或者是最优选择的信息条件不可能得到满足,或者是在无限接近最优的过程中增加决策成本而得不偿失,最优决策是难以实现的,西蒙提出用满意型决策代替最优型决策。

满意型决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相应的最低满意标准,二是策略选择能够超过最低满意标准。在现实决策中,“遵循满意决策可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选定决策方案之前,不必探索所有可能的代替方案,也没有必要对所有方案一一排队,而只需找到符合或超过目标值的方案即可;对于多目标的决策,只需找到能达到或超过所有目标值的方案即可决策,而不必把所有目标都划为单一目标值”。西蒙认为,在现实决策中,问题求解往往是进行有选择的搜索,以缩小求解空间。

四、决策类型与决策程序

(一)规范性决策与非规范性决策。

规范性决策,是指那些带有常规性、反复性的例行决策,这种决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来处理;非规范性决策,是指那些过去未曾发生过、一次性的决策,这种决策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成本。但是这两类决策很难绝对区分清楚。

非规范性决策要求刻意理性,而规范性决策体现习惯理性。对于决策来说,组织的活动在很大比例上是按常规进行的,规范性决策成本要少得多。同时,当决策行为变成常规以后,管理者又必须用刻意理性来拷问常规,对常规产生质疑,进行审查和周期性修正。这种拷问和修正,又是以非程序性决策来完善规范的过程,即决策(常规性)中的决策(非常规性)融合的过程。西蒙的理论跳出了规范性决策和非规范性决策孰轻孰重的争论,是对决策研究范式的完善和补充。

(3)pH值对大豆提油量的影响。在响应曲面实验过程中发现菌种所产生的蛋白酶对大豆粉的酶解效果明显,而且与大豆初始pH值密切相关,pH值会影响到菌种的产酶量,直接影响大豆的提油量。如果其pH值为1~4,那么提油量就会随着pH值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当pH值达到5以后,提油量升高趋势会逐渐放缓,此时提油量也会随之减少。因此选择pH值为5进行发酵可获得初始pH值,此时说明该菌种所产生的蛋白酶其pH值是偏酸性的[13-15]。

(二)科学的决策程序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西蒙认为决策是一个过程。他把决策程序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报活动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找出差距,界定问题,确定决策目标。第二阶段是方案设计活动阶段,主要任务是寻找、制定并分析提出各种各样有可能达到决策目标的备选方案。第三阶段是选择方案阶段,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从一组备选方案中选出并确定一个最符合某种满意标准的方案,实际上也就是决策阶段。第四阶段是审查方案阶段,对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③。

西蒙四步走的决策过程划分,本质上是人的认知过程在决策中的逻辑再现,是一种多层次的循环,整个程序的总体逻辑始终是明确的,即提出问题、研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备选方案中的优选方案、研究对选定方案可能的修正,使这一程序同决策科学化高度关联。现实中很多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严格按照决策程序去做,既没有清晰地界定问题,也不清楚决策目标,或者对可选方案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价,或者决策执行中没有检查和控制等等,这种“情报——设计——选择——审查”的四段决策论,概括了科学决策的基本进程。

五、组织及其管理行为

西蒙的组织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解决组织与管理中的许多困难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一)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

西蒙认为,组织的实质是一个决策过程。组织行为是组织全部成员参与的信息加工、传递、控制的系统。一个管理者要建立、维持并适时调整组织结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组织,有不同的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和组织目标,组织的结构也应作相应的调整。这种变化涉及诸多方面,包括权责调整,人员及岗位的配置,甚至还有部门和人员的存留,这样才能产生合适的组织结构。西蒙认为,人们对问题不断深入地认识,认识不断地连续重组,都会反映在组织的结构要素变化中以及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和循环中。

西蒙从反方向论证了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改变目标,组织结构的改组一般不能提高效率。当我们变革组织时,也就同时改变了具体目标,进而改变了组织文化。改变组织目标,也就改变了组织内的资源分配结果和各个标的优先顺序,进而改变了组织结构。

组织对个人决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决策前提实现的。外部的影响有培训,内部的影响有组织忠诚与认同,以及计划和审查的过程。关于权威的使用,西蒙认为权威的行使牵涉到了决策的合法性问题,这突破了古典组织理论的权威的行使方式,有利于妥善解决组织内部问题,培养组织成员的忠诚。

此外,西蒙还特别强调人员素质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各级雇员的素质和能力会直接决定组织能否有效运作。组织调整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组织本身,而要同雇员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组织结构是一个变量,人员配备是另一个变量,二者互相影响。

(二)组织中的决策职能。

(三)组织中的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是一个双向过程,通过不断地向上与向下沟通,逐渐遍布组织整体。信息沟通系统可以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正式信息沟通系统指的是经过精心谋划而建立起来的信息沟通渠道。在任何组织中,非正式信息沟通系统的补充是以组织内部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极易受到个人动机的影响,是正式信息沟通系统的补充。许多组织都设立了专门的信息沟通部门。决策制定职能的专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起与各决策中心相通的、适当的信息沟通渠道。

总之,西蒙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管理科学的逻辑构造。其重点要从经验性的管理原则转移到逻辑性的管理原则适用条件上。这样,管理理论的立足点就成为如何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出最能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案,进而要求提高决策理性。因此,管理的任务就是设计或调整出这样一种组织环境,使决策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至于如何衡量组织设计或组织运作是否成功,西蒙倡导逐步逼近法,通过不断地检验、调整,再检验、再调整,逐渐臻于完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学系2009级博士研究生)

① [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杨砾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90.

②[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杨砾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72.

③ [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M].李柱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3-34.

猜你喜欢
信息沟通西蒙理性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论西蒙喜剧的现代变异与发展
充分检查
父女情真深似海——威尔第与《西蒙·波卡涅拉》
女儿的奇葩问题,老爸这样回答
浅谈特高压输电工程铁塔物资供应管理新模式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现状及问题反思
企业管理协同变革
空中管制中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