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伟
(河南省轻工业学校经济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72)
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斗堡垒。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其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面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1.农村基层党组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能力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能否得到改善,不仅影响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通路、通电、通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民群众不仅要求继续加大兴修水利、整修道路、解决饮水问题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力度,而且要求改善如了解市场信息、建设农产品市场等现代生产生活条件。但因各种原因,我们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仍然不足。就郑州来说,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财源枯竭,许多偏僻乡村仍然存在着“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和向心力。
2.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社会关系包括群众的利益关系处在大调整之中,利益主体、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日益多样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接踵而至。这些矛盾在利益得失和新旧观念冲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如征地问题、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面对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农村基层党组织能不能积极稳妥地做好农民工作,对农村乃至全局和谐稳定,都有着重大影响。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策水平不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熟悉,不善于综合运用思想、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妥善处理各种矛盾,还未能做到既保护好群众的合理利益,又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吐故纳新机制不适应党员先进性的发展需求。新时期我们党不但要保持先进性,而且要发展先进性。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仅凭道德权威很难维系党员在农民心中的权威,农民对“能人”的认同超过对“好人”的认同。这客观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更新观念,优化党员“进口”机制,建设一支走在时代前列的党员队伍。另一方面,农村能人的问题又比较复杂,比如有的致富能手公益心强,带领很多农民脱贫致富,但本人以前有过失误,在农村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党组织对能否发展他们入党,没有把握。而有的致富党员当选村支书或村主任后,或者中饱私囊,或者没有带领农民致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正确解决能人入党、富者为村官等问题,培养和选拔一批体现新时期党员先进性、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农村带头人与村干部,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迫切任务。
4.“两委”班子整体战斗力不强。当前农村“两委”关系不顺、村民自治水平不高的问题表现得依然比较突出。在一些村,“两委”之间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之间互不支持、互出难题、互相掣肘,形成“两驾马车”、“两张皮”现象,致使一些村“窝里斗”,造成班子和工作的瘫痪,使党的执政意志无法在经过合法选举产生的基层组织得到贯彻落实,许多基础不错的村,在这样的内耗中衰败下去,更无力去全心建设新农村。据我们的调查情况看,“两委”不和谐、形不成合力的村约占4成。
5.基层干部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与职责权利的新诉求不相适应。一是思想情绪难平。有人认为,农村基层干部“权力不大责任大,措施不硬指标硬,级别不高要求高”,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重、压力大,经常神经高度紧张,心理调适能力脆弱,情绪不稳定,调动、进城的念头时常浮现在心海。二是工作队伍难稳。村干部是没有级别的“官”,是不在编的“干部”,政治前途到党支部书记就封了顶,加之工作的数量和难度大,在位时待遇偏低,离职后医疗、养老等方面保障不够,有的不想当村干部,有的干脆丢下村干部工作,外出打工。三是后备力量难找。农村党员难发展、村级后备干部难培养,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留不住人、引不进人、后继无人”的现象尚未根本消除。
6.一些村干部作风不实。一是等待扶持,不谋事。部分基层干部一味地认为上级扶持资金总是偏向“中心村”、“道边村”,面对目前自身“几不沾”的位置,心理失衡,怨天尤人,缺乏进取心,不想事,不尽心办能办的事,缺乏谋事干事的信心和紧迫感。二是没有项目,不干事。近年来,一些扶贫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水利工程、土地整理等项目覆盖区域内的村,往往依靠项目资金率先发展,农村基层干部有干头,对外宣传有说头,工作成效也比较明显,而一些没有任何项目的村或当年没有项目的村除了农业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常规工作外则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基层干部心里没着落,工作起落大、差距大。三是非主要领导出面,不理事。在依法行政、民主管理的大背景下,“一把手”领导的责任被强化,个别副职领导怕出头,怕风险,怕责任,份内份外不拍板,不担责,长期以来,使村级干部“只看一个人,只听一人言”,主要领导不出面,协调落实往往效果不佳。同时,有的基础好、率先发展起来的村的村干部借为县乡“撑门面”的优势,凭借县乡领导的依重,轻视组织原则,表现出“尾大不掉”的不良习气,非得“一把手”说话才肯理事,才肯鼓实劲、抓落实,“大家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四是非群众找上门,不办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群众要求基层干部在各方面提供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但基层干部明显适应慢,服务能力很有限。同时,群众对土地的依赖性降低,流动性增大,基层组织及干部对群众在村域内的管理效力弱化,村级干部基于群众诉求的申报、许可、决策等职权被削弱,在报酬低、工作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村干部“既得利益”不断“缩水”,造成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创新服务内容、方式的积极性不高,有坐等群众找上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要使村级党组织担负起新形势下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当前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着重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创新选人用人机制,着力提升村级班子整体水平。一是以择优为导向,创新选拔培养机制。按照“一好双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标准,定期分类排查,及时调整软弱涣散的班子,并逐步把公选对象向村文书、妇代会主任等村级其他岗位延伸,使“两推一选”、“两轮票选”、“公推直选”等阳光用人方式成为农村干部选拔的主渠道。同时,积极探索开展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工作,打破“村人当村官”的传统观念,从乡镇机关干部、乡土人才等群体中公选村干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整合人才资源。二是以实绩为导向,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开展“三评三公开”活动,即“分析检查评党性、便民服务评作风、党员群众评村官,党务、政务、村务公开”,进一步规范村干部的办事行为,提升村干部的服务水平。年终按照年度考核结果发放业绩奖励报酬,考核连续两年不称职的,进行停职、免职等处理,切实发挥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作用。
2.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要不断加强村级党员干部队伍五大能力建设,即: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重点是强化发展能力和构建和谐农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是必须把提高村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要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围绕村级增积累、农民增收入,强化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由单纯事务型、管理型的干部转变成业务型、技术型的多面手。在宏观上,要使他们成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手,利用他们掌握的市场经济知识,指导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强势经济,增加集体积累。在微观上,要使他们成为直接服务农民群众的行家,做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法规的带头人,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走向富裕。二是努力提高化解农村社会复杂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对出现的矛盾要认真对待,防止简单化处理。要讲究方法,善于用民主的沟通的方法调解矛盾。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这个突破点。要以市、县、乡镇党校为主要阵地,多层次、大规模地抓好村级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既学政治、学业务、学经济,又教法子、换脑子、引路子,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掌握新知识,提高服务经济、依法办事、做好群众工作、带领群众致富,以及应对复杂局面、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教育培训上,要确保学习的有用性、系统性和经常性。突出学习教育的有用性,解决好“肯学”的问题。要为用而学,注重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要创造性地寻找教育培训的有效载体和具体实践形式,搭建学习平台,解决好“学好”的问题。在学习教育的体系上,建立市、县、乡、村和党员个人分散学习的多级多层、纵横交错的学习教育体系。在学习教育的形式上,采取“请进来”培训与“走出去学习”相结合、“关起门来集中学”与“走出门去交流学”相结合等方式。在学习内容上,坚持“三学一补”,即突出政治理论学习,兼顾现代科技知识学习和业务学习。突出学习教育的经常性,就是要健全学习制度,解决好“坚持”的问题。应逐步建立一套促学、评学、述学、考学和督学机制,突出学习绩效在干部选拔、考核、录用、晋升中的作用,把学习考核的结果用为衡量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从而促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
3.创新后备干部培养机制,积极为村级班子建设储备后续力量。一是启动村级人才工程,按照科技明白人——致富带头人——合格接班人三步走的模式,通过各种培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二是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在致富能人、生产工作一线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年轻同志中发展党员,着力改善党员队伍年龄、文化和能力结构。三是大胆启用年轻人,提供岗位“练兵”。目前村级实行村民自治,村干部实行海选,村组干部职数减少,给培养启用年轻干部带来了不利因素,但可以通过启用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来担主任助理或“中心户”等方式,给他们一个“练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知明度,为新一届的选举打下基础。
4.创新领导方式转变机制,大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生产力不发达,农民生活不宽裕是当前农村的主要矛盾。因此,抓生产发展,促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发展农村经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实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把握大局、谋划思路为主。发展经济,强村富民,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宏观走向,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优势,制定出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一以贯之地推进落实。克服和避免将与时俱进教条化,不切实际地将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花样翻新,保持政策和工作的连续性。二是由以具体指挥为主,转变为以项目带动、市场引导为主。乡村两级党组织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彻底摒弃拼资源、拼消耗、拼土地和寅吃卯粮的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培育、扶持、发展养殖、园艺、绿色食品开发等农业企业,加快向农业产业化转变的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和产业协会等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济人队伍,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由以一般号召和普遍宣传为主,转变为分类指导、示范服务为主。要依据各乡、各村、各户实际,本着实际、适用、适度的原则,帮助农民出题目、出措施、出答案,解决好个体发展的特殊性问题。要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双带”能力,不断提高党群共同致富质量,扩大党群共同致富覆盖面,按照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方式产业化、生产者知识化的要求,进行试点、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解决农业中存在的生产能力不稳定、规模小、产品质量难保证、销售不畅等问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5.创新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有积极性办事”。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不配套,是造成村干部后继乏人、工作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必须从完善物质保障体系入手,从经济、政治、工作等多方面加大对村干部的支持和关怀。在经济上要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完善村干部劳务报酬增长机制,在精减村干部职数、鼓励交叉任职和兼职的基础上,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报酬标准,直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一定比例分级负担,逐月兑现。在政治上要采取激励措施,对任职时间较长的优秀村干部,分别由市、县授予荣誉称号。在工作上要创造良好环境,注重体察村干部苦衷,满腔热情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工作、生产、生活和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规范管理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村干部具有农民、干部双重身份,亦“官”亦“民”。如果管理松散、监督乏力,村干部工作精力很容易分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能集中精力、高质高效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村干部队伍。因此,要大力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对村干部实行定职、定员、定责,增强村干部岗位的稳定性、吸引力和约束力。要实行目标考核制,结合公开述职、民主评议等制度,对村组干部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把报酬同工作实绩挂钩,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实现基层组织全覆盖。一是联片建。以整合资源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村、生产经营单位联合起来建立党组织,实行以大带小、以好带差、以强带弱,发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特色建。以利于开展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为目的,根据党员数量和职业类别,将从事同类产业和相近产业的党员划分为一个产业特色党小组,为党员搭建发挥作用的舞台,形成党小组带党员、党员帮群众的联动效应。三是依托建。以拓展党组织覆盖面为目标,依托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等,把参与其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建立行业协会党组织、产业党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党组织等,围绕技术培训、发展生产、拓宽销售渠道等主题定期组织党员活动,使党组织、农户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生产基地实现互动互赢。四是异地建。以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动态跟进服务管理为目的,对离开原组织关系所在地、工作生活地点相对集中固定的流动党员,采取单独建、联合建和挂靠建等形式建立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主动联系流入地党组织,实行“双向联系、双边互动、共建共管”。可以考虑在流出党员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了党支部,采取党委提名与外出务工党员、群众推荐测评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党组织书记和班组组长;党支部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与流入地党组织建立紧密联系,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积极发挥党组织关爱服务群众的职能,变流动党员“遥控式”服务管理为“直给式”,实现了“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同时,结合上岗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党支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乡情、产业发展和本乡农产品推介等培训,使外出务工人员担当起推介本地旅游景点、特色农产品和收集反馈务工地信息的“驻外大使”职能,促进流出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