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丹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河南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得益于河南财政的大力支持,但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河南省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1.高等教育在河南省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教育的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功能,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消费增长点。高等教育启动消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消费,并大量的增加就业实现的。在无需国家拿出大笔钱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经济增长点。根据美国历史的表明,高校的存在对周边房地产价格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以高校为中心,会形成房地产业、饮食业、商业甚至带动高校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了社会的消费,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据统计,2009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136.88万各类在校生年消费总额达100多亿元。2010年全省高校累计有11.8万名学生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合同金额5.5亿元。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高校校舍建设、学生公寓和食堂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社会消费。实证研究表明,河南省高等教育人口比率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高度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河南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会促进河南人均GDP提高0.7406个百分点。河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增长率提高一个单位,人均GDP增长率会提高0.6548个单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差别主要是由于历史上河南高等教育人口存量较低,而且短期内高等教育人口的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这也证明了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2.高等教育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区域高等教育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客观上要求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引起结构性的劳动力大流动,大批劳动者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然而,这种转移是以区域社会拥有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为前提的。良好的区域高等教育可以向转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技术知识,从而促进区域社会成员的合理流动与职业转移。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河南省产业结构也实现了调整变化。2000年到2009年间,河南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3%下降到14.2%;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45.4%上升到59.5%;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31.6%下降到26.3%。在这几十年间顺利完成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入了所谓的“高服务化”阶段,经济结构正在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业、餐饮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232.3元上升到2009年20477元,增长了88.1倍,也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资源型、初加工型产业的比例较高,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资源推动型,人口资源优势尚未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3.高等教育对河南省就业结构的影响。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直接延缓了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是以各级中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中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也会直接延缓低一级教育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从这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人口确实有一种蓄水池的作用。如仅仅2009年我省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比2008年净增约11.86万人。除此之外,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大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新就业岗位。高校在校学生增加使得由于对饮食业的最终需求的增量所带来的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因为在校学生增加所导致的教育文化及广播电视事业最终需求的增量还会带来的相关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另外如果为满足在校学生的需要,每年高校新建大型校舍、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等,也会带来就业增加。与产业结构相比,河南省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有所不同。1978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80.6%,到2009年锐减为46.5%,下降35.1%。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有较大幅度提升。第二产业就业份额在20多年间呈现出上升趋势,1978年到2009年,其就业比重由10.5%上升到28.2%。第三产业的就业份额表现了和产值份额相似的上升趋势,1978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仅为8.9%,到2009年,就业比重达到25.4%。上升了14.1个百分点。总的来看,这30多年间的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是稳定的,第一产业比例减少,第二、三产业比例增加,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1.人才结构不合理,培养不到位。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和制约着一定社会的高等教育结构,但优化的教育结构又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人才资源宏观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河南省的人才结构和人才培养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高级人才少,中初级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低学历人才多;在现有的人才资源中,教育、卫生行业占到人才资源总量的50%以上,占专业技术人才的70%以上,高新技术人才、管理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从人才培养层次上看,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虽进行过调整,但由于河南省经济发展较为迅速,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仍存在着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河南省高等教育培养的大专层次或人数规模较大,超出了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规模还较小,这已不适应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硕士以上文化程度人才日益扩大的状况。
2.办学模式缺乏个性,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办学形式是否具有个性化,是以其能否真正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对高智力综合因素需求为基本度量衡的,集中反映在学校类别、专业设置以及培养人才方式。河南省的许多高校在办学模式方面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高等学校在办学定位上普遍存在着追求“大而全,争一流”和“重攀比、轻特色”的倾向,模式趋同,目标不明,要么是办学目标定得过高,脱离学校的实际办学水平;要么是盲目模仿,贪大求全。许多院校并未立足自身性质、层次、功能、任务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而是热衷设置重复率很高的热门专业,造成人才浪费。二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相脱离,分数高而综合素质差,难以满足工作的需求。
3.科技成果数量少、转化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科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技成果的开发来实现的。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成果多、转化少和转化后很难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状况。河南省科技成果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以2009年国家级项目验收数量为例,河南通过验收43项,占全国比例为1.29%,在项目来源中,科技攻关项目则达到了平均水平,自然基金项目占比还可以,但代表高水平的来自国家863、973的项目很少,这也说明了河南省在尖端科技方面的实力比较差,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但是,河南省高等学校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意识比较强,但由于实力的差距,申请数量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较少。专利申请后,河南省高等学校在进一步的专利出售方面也做得一般,说明其高等学校的产出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规模仍然存在着不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而这与其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要增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就必须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促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第一,河南省高校绝大多数是公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从政府获取。要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从政府角度而言,就是要确保高等教育的有效投入,解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要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同时,适当改革现行教育经费、特别是专项经费的分配方式,使各个层次和类型的高校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办学经费保障,消除高校发展中的资金之忧。第二,省级政府还要加大财政平衡调节力度,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重点支持区域内贫困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比如,平顶山、鹤壁、商丘等市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决定了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较低,进而制约着全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省级政府应实施重点扶持这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对于经济综合实力不强、财力支撑相对薄弱的人口大省来说,单靠政府投入发展高等教育还不够。因此,一方面,政府要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我们的思路也要从单一等待政府拨款转变到多渠道获取办学资源上来。高校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吸纳投资融资、争取社会捐助、吸引更多生源,把社会的钱引向高等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
2.立足河南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河南省政府应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使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一,设置与河南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一是优先扶持和重点发展符合本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例如,根据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要,可优先扶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冶金、化工、食品、服装纺织等支柱型产业的学科专业和城市规划、金融、会计、期货等急需的学科专业。二是着眼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端人才。三是着眼于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园林、畜牧、食品加工等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四是加大专业改造和建设的力度,压缩传统学科规模,使其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对于重复设置的专业,通过撤并和改造进行专业方向调整。第二,要构建梯度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2010年河南省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建设规模相当、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人才开发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根据此规划和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笔者建议河南省高等教育应适度发展专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的准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其规模与比重应略低于本科;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同时要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之间要形成合理的“金字塔”比例结构。第三,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有清晰的目标定位。应当加强宏观规划,尽快出台高等学校分层分类与定位标准,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对高校实现分类指导、分层次管理,促使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形成不同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特色,引导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有序竞争,和谐发展,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和谐有序发展的河南省高等教育体系。
3.深化校企合作,使地方高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第一,河南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高校与区域各企业相互了解,密切合作的途径,实现高校与产业界的经常性接触与对话,共同探索加强合作的有效途径。第二,省内的高等院校和企业要主动出击,加强合作,消除科技成果转化的壁垒。一是加强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企业要支持协助高校在企业建立教学、科研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可以在高等院校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地,增强高校的科研开发意识和能力,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二是加强校企人才互动。一方面企业可采取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讲学或当顾问,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高校也可聘请企业的高级人才到高校讲学,参加高校学术活动,合作研究、共同培养实践性人才。第三,省级政府与高校还要着力于改革、创新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制度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推动科技创新。
[1] 姚文喜,杨阳.河南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职业圈,2007,(8).
[2] 王守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习谏.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证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