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
(徐州市行政学院《淮海论坛》编辑部,江苏徐州221009)
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自己的90岁华诞。在这90年曲折而光辉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数十人的小党,发展成为拥有近八千万党员的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就,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辉煌胜利和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好的党风,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9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必须从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第一位,必须把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核心和重点,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必须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在与来自外部的凶恶敌人进行殊死搏杀的同时,也在同自身的不正之风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并逐渐培育和发展了优良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培育了党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形成,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早在党的创立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使党能够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毛泽东强调党必须树立一个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新的作风,强调要进行调查研究并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此,毛泽东身体力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著作,为我们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树立了光辉典范。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党风建设的思想在系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了全面展开。他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提出了对党内的不正确思想进行斗争的任务。1930年5月,针对党内一些同志盲目崇拜苏俄革命与建设经验,严重脱离中国实际,主观主义、本本主义严重的情况,毛泽东在寻乌进行调查之后,写作并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文中他首次提出了“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并深刻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后来,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中,又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辩证关系,为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针对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局部范围内执政党的客观现实,毛泽东提出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著名论断,要求苏区干部“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与群众“呼吸相通”[2]。为此,他强调要十分注意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他说:“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是任何革命工作所不应有的……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3]在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延安整风期间,随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我们党关于作风建设的思想也达到了成熟。例如,关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的思想,关于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思想,关于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关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关于扩大党内民主的思想等等,都是这个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发展。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党风”这个概念,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全党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通过学习毛泽东的整风报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以及党的其他文献,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同时,也使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了。在延安整风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的基础上,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指出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作风建设思想至此达到了高度成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和成立以后,鉴于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1950年5月到1954年春进行的整党,着重肃清了骄傲自满、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作风问题,加强了党同人民的联系。1956年党的八大又根据执政党的地位和特点,提出了“党必须经常注意进行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4],把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些重要论断,指导党的作风建设在党执政的条件下得到新的发展。可惜,后来由于党犯了“左”的错误,特别是“文革”10年,使我们党的优良作风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了党的优良作风,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展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这方面,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粉碎“四人帮”后不久,邓小平对10年动乱给党的肌体带来的损害有切肤之痛,深感党风方面迫切需要加以认真地整顿,指出:“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5]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情况,邓小平严肃地指出:“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6]他还反复强调说:“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7]1980年陈云也就党风问题发表谈话,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8]为了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中共中央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于制度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规定,如《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关于“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等。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党内政治生活的12条基本原则,要求党员和党的组织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持党性,根绝派性”、“要讲真话,言行一致”、“发扬党内民主,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等等,为新时期加强党风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方向。紧接着,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并从1983年起用3年时间对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进行了全面整顿。经过全党的努力,党内健康力量已占强大优势,党的纪律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逐渐走出了思想混乱、纪律松弛的局面,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3.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执政地位,特别是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和启迪。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脱离群众是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而官僚主义加腐败必然使党蜕化变质,严重脱离群众。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从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90年3月9日至12日,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同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消极腐败等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进行斗争。4年之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强调“要继续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此后,党中央始终把党风问题作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紧抓不放,先后在全党开展了以“三讲”为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作风问题,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科学论断,并针对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纠正措施,丰富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时代内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就任伊始,即奔赴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两个务必”的教诲,号召全党继续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而奋斗。2007年1月9日,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又提出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8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再次谆谆告诫全党: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创新社会管理,切实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至此,全党形成了坚定的共识:执政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力行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民众的权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永远都不能忘、不能丢。总结我们党党风的形成,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党的作风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它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特性,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集中表现。第二,党的优良作风是同不正之风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它是同党内一切不正之风斗争的经验总结。第三,党的作风建设同党的政治任务紧密相连,它服务于党的政治任务,又随着党的政治任务发展变化而发展,并赋予新的内容。第四,党的作风的根本点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党永远也不脱离人民。
1.必须从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胡锦涛指出:“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问题,实际上是党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在群众中的崇高威信和感召力、凝聚力。党的作风好,人心就向着党,党就有力量,党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党的作风不好,党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如果一个执政党不注重自身的作风建设,恶化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就会失去民心甚至失去政权。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相继失去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作风建设,导致严重脱离群众,最终被人民无情地抛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坚持从严治党,越要加强作风建设,这已经成为共产党执政的一条铁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从我做起,率先垂范,大力弘扬新风正气,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唯此,党的战斗力才能更加坚强,党的执政根基才能更加扎实,党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2.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放在第一位。思想是根本,作风是表现,只有解决思想问题,才能解决作风问题。高度重视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从古田会议首次提出思想建党的要求,到瓦窑堡会议确立思想建党的方针,再到延安整风时期全党开展的大规模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运动,实践的探索让我们党找到了一条“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的正确途径。每当事业转折的重要关头,我们党都注重首先抓好理论建设,反复强调重新学习,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正是由于一贯坚持从思想上建党的方针,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我们党才保持了先进性、纯洁性和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当前,继承和发扬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从党内看,我们党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国际国内思想政治领域的严峻斗争形势,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的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致在重大问题上是非不清,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新的环境以及物质诱惑因素的增多,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有的甚至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发扬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才能带领人民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3.必须把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核心和重点。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诞生和成长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成败也在人民。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一事无成。因此,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环境怎样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不能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不能忘,密切联系群众这个优良传统不能丢。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应当肯定,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深得民心的。然而,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党群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思想上淡忘群众、工作上远离群众、生活上冷漠群众等突出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官气十足,对群众冷暖安危置若罔闻,有的甚至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他们同群众的关系不再是“鱼水关系”而是“油水关系”,有的甚至是“水火关系”。这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和蔓延,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抓不可、非抓出成效不可的地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都与脱离群众有关。因此,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切实解决党与群众关系方面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4.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证明,加强制度建设是形成好的作风、防止恶劣作风的治本之策。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对错误必须采取分析的态度》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从而避免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减少工作中脱离客观实际情况的主观主义和片面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在实践中建立了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对于弘扬优良作风、抵制歪风邪气是行之有效的。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在作风建设的各项工作之中,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把作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确定下来、坚持下去。通过建立健全用制度管事、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增强约束力,促进良好作风的日常养成。
5.必须发挥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坚持领导带头,是我们党开展作风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当年为了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为全党树立了光辉榜样。为积极推动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带头种菜,周恩来、任弼时带头纺线;为克服经济困难,彭德怀穿着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布做的背心,林伯渠戴着断了一条腿的眼镜;为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华侨捐赠的汽车,毛泽东带头不坐,分给了老同志和其他单位用,宋庆龄给几位领导人捎来的营养品也都被送到了幼儿园;为厉行节约,当支援抗战的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来延安访问时,毛泽东就在窑洞里招待他吃饭,只花了几角钱。正是在领袖们的率先垂范下,艰苦奋斗蔚然成风。1943年2月10日,毛泽东为了总结延安整风学习,确定新的学习计划,给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等发去一个通知《请各地总结整风学习的经验》,特别关心“各级负责同志是否以身作则,亲身负责领导学习,有无放弃职责,将学习领导交给秘书或他人管理之事?”由此可见,当年毛泽东非常重视领导干部在学风上的带头作用。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抓作风建设,尤其有个上行下效的问题。目前我们党内在作风建设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不少是由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作风建设不重视、不抓紧引起的,有的则是由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自身作风不正引起的。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一定要坚持领导带头,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
[1] [2][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138,139.
[4]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3,274.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8.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8] 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