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武警沈阳指挥学院,辽宁沈阳 110113)
(本栏责任编辑、校对 李献惠)
部队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性是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后天教育环境和从事实践活动的不同,个体军事训练能力也表现出差异性。在部队训练中,部分组训者未能充分认识到能力发展的特点,僵化地理解“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限制了训练效率的提升。相反,正确认识能力类型的多样性及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则会增强部队训练工作的科学性,提高部队战斗力。
在部队训练中,组训人员通常只抓住完成军事任务需要的主要能力进行培训,往往忽视其它次要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主要是对能力理解的偏差造成的。能力具有多个层面的内容及多个维度的指向。同时,能力又蕴涵在活动中,活动不同需要的能力倾向不同;在不同的活动中,就会有某种或某几种能力得以训练和发展。就学术界而言,对能力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把能力视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不包括知识在内,而只是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一个条件。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定义能力为“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并将其划分为认识能力与操作能力、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第二种认为能力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如布卢姆等人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指出:技巧或技能 +知识 =能力。第三种认为能力是完成一定活动所需要的完整的本领、才能。如英国学者朗特里编的《西方教育词典》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他在从事体力或脑力活动时所展现的才能。”
对能力涵义界定的多样性显示:能力是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不能片面僵化的理解。第一,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将所有的能力内容都得以展现。第二,能力并非稳定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其认识不能一成不变。例如,对新入伍的士兵,没有射击的能力,只要不断以科学有效的方法训练,他的射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第三,能力体现在各种活动中,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和实践融为一体才能变成真正的能力。所以,社会活动的体验以及阅历越多,更多的能力就会相对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部队训练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能力倾向的差异。比如有的士兵在障碍训练等方面比较突出,在五公里跑等方面比较落后;有的在射击、战术方面表现突出,在体能方面相对落后等等。
一般来说,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呈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就某一种能力而言,绝大多数人处于相近的水平,这也是平时进行教育训练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只有少部分士兵在某一种(或几种)能力水平上表现超常。当然,由于严格的审查,能力超低的士兵在部队是不存在的。在新兵训练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战士观摩班长或者示范班的动作,经过几遍集体练习就对动作要领掌握的差不多,即使存在问题,在被纠正之后也能很快得到解决,成为佼佼者;有的战士在集体训练中领悟动作要领慢,动作不协调,跟不上分队训练进度。
能力结构的差异指能力在内容上的不同。查子秀(1990)比较了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词类比推理,图形类比推理,数概括类比推理,创造性思维和观察力。结果发现,二者在认知的不同方面并非差异明显,而是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上思维能力差异大,如超常儿童在创造性思维和数概括类比推理上发展特别突出。
部队训练中,有的战士在五公里跑中能够遥遥领先,但是在器械练习中却久久无法体会到动作的精髓;有的战士面对擒敌动作不仅能够做到熟练掌握,而且可以运用自如,但是面对高低起伏的障碍物却停滞不前等等就是能力结构的差异所造成的。
从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有的人能力成熟得早,有的人则成熟得晚。在部队训练中存在“后劲足”的战士,例如:入伍第一年各项训练并不出众,属于中等水平。但是随着体能的积累,对各种军事技能的消化吸收,在第二年度成绩迅速提高,成为训练尖子。有的战士接受军事训练之初可能感觉比较困难,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但是经过一定时间的内省,不断进行总结,发现规律,训练同样会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当然,也有的战士适应部队训练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很快就能在各项训练中显现优异。
19世纪 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能力的性别差异比较试验,结论是女性在语言表达、短时记忆力方面优于男性,而男性在空间知觉、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实验的观察、推理和历史知识的掌握上优于女性。在记忆力方面,男性善于理解记忆、抽象记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更喜欢自然科学。而女性的机械记忆、形象记忆优于男性,叙述事件情绪色彩明显,感受性高,思维泛化,缺乏分析,容易受到暗示等。在操作能力方面,无论是速度与正确性,男性都明显优于女性,而在对细节的快速反应和知觉能力方面女性则很突出。
能力倾向上的个体差异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客观存在。基层指挥员只有充分认识能力倾向上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等特点,因人施训,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出能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给部队训练工作提出了挑战。尤其在当前武警部队遂行任务的多样化要求大力提高军事训练效率的情况下,更需要基层指挥员深入了解受训者的心理活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在组织训练过程中,组训者常常陷入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自己能做到的,战士也一定能做到”。有些班长、排长军事素质非常高、各项技能也非常优秀,对战士的训练要求及标准也十分严格。但是,在组织训练时,所在班、排的战士训练伤及意外情况却比较多。有时就抱怨战士素质低,连最简单的动作都做不好。还有的组训者发牢骚,认为现在的战士不能吃苦、贪图享受、娇生惯养等。于是,加班加点吃“训练小灶”,结果,无论怎么练,仍然有个别战士未能提高训练水平。
从长远的、总体效果来看,这种“一刀切”的训练弊大于利。因为盲目地训练在更大程度上增强了战士的逆反心理,失去了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不会取得良好效果。所以,对待战士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认为自己能做到的战士也一定能做到。组训者应根据个人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为每名受训者制定自己的目标,使战士达到在自己现有水平上最大程度的进步。
“两头人”指军事技能突出的战士和军事技能滞后的战士。一个排、一个连队的战士,经过几次考核之后,就能大致摸清总体的训练水平。对于大多数战士来说,会集中于某一水平,只有少数战士处于两端。对于军事技能突出的战士可以让其将训练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在连队推广。一方面,可以调动本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战士总结的方法、经验更贴近训练实际,有利于连队整体训练成绩的提高。对于那些军事技能较差的战士多鼓励,多指导,多给正向强化,忌讳不讲方法地搞疲劳战术。
根据能力个体差异的特点,每名战士都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倾向。在训练中,组训者应根据受训者的能力特点组成“小组”进行训练,让每名战士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取长补短。这个“三互小组”的构成要求小组成员在军事技能方面要有适度的层次。所谓“适度”就是小组成员不能全部是能力倾向(尤其是军事技能)相同或相近,这样不利于提高成绩;同时,也不能相差悬殊,都是“两头人”,那样会让技能比较差的战士感到提高成绩无望而自暴自弃。
某种能力水平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即便是针对战士的个体能力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取得效果,而且,这个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不同时期应设立不同的训练目标,一个目标得以实现,还要及时设定新的目标。以五公里跑为例,对于那些成绩中下的战士可以将成绩提高的目标设定为一个月(四周)。每周为一个阶段,每周的目标要比前一周提高 30秒,四周下来就提高 2分钟。当本月目标实现后及时制定或调整下个阶段的目标。
当然,这个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与战士个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要急于求成。制定指标因人而异,适宜难度、适宜速度,让其“跳一跳摘到桃子”,而非过于容易或者现有能力无法实现。
针对战士的能力差异进行军事训练是新时期部队训练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训练效率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在带兵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能力的这些特点,科学组训,相信连队的训练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225.
[2]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6.
[3]朗特里.西方教育词典[K].陈建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29.
[5]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