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1-08-15 00:47李献惠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媒介政治素养

●李献惠

(武警学院科研部,河北廊坊 065000)

新媒介是最近几十年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陆续涌现的一系列媒介形态,如网络、电子报刊、移动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广播、手机报等。新媒介以其多媒体、数字化、交互性和实时性传递新闻的独特优势成为相互交流最为便捷、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新兴媒体介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介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和影响无处不在。新兴的网络文化、手机文化和各种多媒介文化,无论在消费模式、生活品味,以至价值取向方面都给广大受众以深刻的影响,它已经开始改变、而且必将重塑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态。

作为好奇心最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大学生受新媒介的影响无疑是最为显著的。在当今大学校园里,“我们的学生正生活在一个充斥着传媒信息的时代,这些信息占满了他们的闲暇时间。”[1]近年来,大学周围的网吧生意兴隆,大学生中笔记本电脑已大量普及,无线上网、手机上网、订阅手机报也非常普遍,新媒介和大学生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正逐渐形成。面对新媒介对大学生如影随形的影响,面对个性独立、自信张扬的当代大学生,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教育效果,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被动滞后的状况,必须深入研究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积极寻求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利用新媒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一、新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新媒介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增强教育效果,必须深入研究新媒介传播信息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摸清借助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之所在。应该看到,新媒介的信息化、交互性和高效化,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崭新的机遇。

(一)新媒介的跨时空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便捷,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常常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讲求统一性、集中性、同步性,限制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有时还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效果背离教育初衷。QQ、MSN、电子信箱、博客等的跨时空性极大地缩短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使交往主体之间的行为更加随意、自由、真实,交往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如实时同步或非实时同步、单向或双向交互等。由于交往形式、时间上的自由、灵活,避免了传统交流方式的许多尴尬,使交流更加全面、深刻,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新媒介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

新媒介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和易于接受等特点,它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更加广泛,接触的不同流派、不同观点也更多,这就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阅历,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由此可见,新媒介通过文化无意识机制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丰富完善和优化组合,有利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完善、形成和确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天性中存在着游戏倾向,网络上丰富的娱乐资源对大学生有着非常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任何一个虚拟社区,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论坛、游戏,或者观看电影、体育赛事,欣赏音乐,等等。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大学生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随之,来自学习、经济或精神的压力、烦恼、抑郁和孤独等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可以说,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释放空间,有效满足了其实现个人价值、强调个性独立、成为焦点人物的愿望,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有利于其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比如,网络游戏将动人的故事、高度的参与性、丰富的视听效果及冒险、神秘、刺激等诸多娱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建构了一个逼真的虚拟空间。除去一些品味不高的游戏,多数游戏都能启迪智慧,丰满人格,使大学生经历各种体验,如友谊、竞争、协作和团队精神等。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怀着浓厚兴趣参与的网络活动所渗透的健康意识与观念会逐渐积淀在大学生心中,并对其一生产生巨大影响。

(三)新媒介的虚拟性、身份的隐匿性有利于采取隐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无逆反的状态中接受教育信息

在 BBS上留言,进入聊天室,开设个人主页,参与网络游戏,通过泡泡交流等网络活动都具有极大的虚拟性。从聊天室到论坛,从 QQ到 MSN,每个人都用的是昵称、化名,聊天室里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也许不过是某网友虚拟的梦境,QQ上的澳洲人也许是泡泡上的同乡、同学。这种虚拟性、身份的隐匿性可以促进与大学生的无隔阂交流,使大学生无拘无束地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孤独、迷惘、苦闷等真实感受倾诉出来。然而,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建构的虚拟空间并不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割裂的独立王国,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现实社会的拓展与延伸。所有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都可以通过有效转换,在虚拟空间中组织实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2]所以,新媒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载体,它以内隐、非强迫性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将有关道德观、价值观、政治意识等方面的知识、观点和经验渗透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世界,可以说它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3]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

新媒介的发展如火如荼,它给大学生带来了独具特色的新观念、新规范、新准则,赋予其价值理念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具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优势;然而,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的泛滥也干扰了大学校园的信息传播环境,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新媒介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西方国家利用强大的新媒介传播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性信息网络的建立,一个崭新意义的世界信息市场正在逐渐形成,新媒介的影响力日益突出。但世界传播模式却呈现某种倾斜态势,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全球媒介中占据了垄断性的地位,他们利用新媒介尤其是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灌输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英国著名记者、学者哈里森认为,“随着西方政治、经济的世界性发展,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开始在全世界发生强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的西方化'——在第三世界国家,人们的服装、行为举止、消费方式、建筑风格等都成为西方式的,而且这已经被人们视为是极其正常的事情了”。[4]“传媒、广告在第三世界的民众面前树立了一个可以称为‘第二比照集团'的榜样,引诱意志薄弱者去追随仿效,从而放弃民族传统”。[5]可见,新媒介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意识形态武器,这对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构成严峻挑战。

(二)新媒介的开放性带来观念的多元化,对大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造成很大冲击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新媒介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利益主体和利益观念的多元化,这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较大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退化,以自我为中心,重视现实利益,急功近利,浮躁感、情绪化,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容易产生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超前性消费等异化的消费观念,其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一味追求享乐,不愿艰苦奋斗,丢掉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正如2005年 4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睡狮还待真正苏醒警惕消费主义祸害中国》的文章所称:“纸醉金迷的消费主义差不多已成为人民新时代的鸦片,侵蚀着国家求富求强的能力”。

(三)新媒介的虚拟性、交互性容易造成大学生人格心理异化

博客、虚拟社区等新媒介都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其诱惑性极大。一些大学生逃避现实,在新媒介创造的理想化的虚拟空间中,“通过想像塑造着自我身份,并使这种身份表现为多样性、随意性。”[6]当大学生陶醉于虚幻的个人成就之中时,虚幻和现实之间就出现了断层甚至颠倒,深陷于虚幻世界而不能自拔。由于长时间以虚拟身份“生存”,真实身份则被隐藏,“我”变成了“非我”,形成双重的、虚幻的人格,可能引发他们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如安全焦虑、离群索居、人际关系冷漠和人格障碍等,极易产生一些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碍。

三、利用新媒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媒介具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天技术优势,但新媒介环境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寻求二者的合理对接,才能真正把握住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应当看到,新媒介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两课”教育的影响。[7]媒介环境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的作用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可忽视的力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直接参与塑造、改造教育对象。”[8]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媒体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探索大学生思想形成与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确定合适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9]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加强媒介教育的理论研究

在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位教育者都不能置身于现代教育技术之外,现代媒介教育是新媒介技术或信息传播技术革命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首先进行自我媒介教育,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充分享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在进行自我媒介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媒介教育的理论研究,因为这是对大学生实施媒介教育的前提,只有对媒介教育的特点、规律等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提高教育的自觉性和时效性。当代信息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只有善于通过新媒介以网民的语言与大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才能利用新媒介真正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说,不掌握新媒介,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对新媒介的运用、参与能力,才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充分发挥新媒介的教育功能,及时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二)充分发挥多种新媒介的合力育人作用

利用校园网、互联网、校园广播、数字电视、手机短信及电影等多种媒介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健康的媒介舆论环境,增强合力育人效果。媒介舆论对道德舆论发挥着引导和监督作用。新媒介以快捷、便利、高效、友善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善待社会和他人,帮助他们确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以及现代的是非观、价值观等。校园内新媒介正向的舆论导向就像新鲜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给大学生以精神上的陶冶和滋养。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

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新媒介的“巨无霸”,也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鉴于西方国家利用信息传播优势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所采取的西化、分化策略,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党的宗旨、青年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成果、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输入网络,让学生阅览了解,以足够的主流网络信息占领网络空间并且以主流信息的强大攻势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2]目前,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浙江大学的“求是潮”、南开大学的“觉悟网”等是比较知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

2.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随着大学生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的深刻变化,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因此,改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中那种单纯说教和单向灌输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利用新媒介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引导型、由说教型向渗透型的转变,激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各种正面信息,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利用博客、手机、网络等新媒介作为新的教育手段,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利用 QQ、MSN、BBS等新教育工具,通过校长信箱、师生在线、品德聊天室等,进行单、双、多向交流,实现网上互动、师生对话、同学交往等多位一体的交流活动,既可用于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对话谈心,又可用来召开小型班会或进行集体讨论。这样既畅通了信息,又使大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对媒介信息的自我把关能力,培养理性人格

面对纷至沓来的蕴含着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媒介信息,面对网络监管缺乏、信息制度尚不健全的现实,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变得非常紧迫而严峻。在日益开放的当今社会,对于各种负面信息,已经不可能采用围追堵截的办法,而只能是进行针锋相对的媒介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和鉴别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其对媒介信息的自我把关能力,这是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由于媒介素养的缺失,面对茫茫的信息海洋,大学生常常产生“信息迷航”,他们往往迷失了浏览目标,有目的查找在不自觉中变成了无目的漫游。“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的人们,就像一个不懂得必要的饮食健康知识的人——他们可能会因为色彩的艳丽而误食‘毒蘑菇',也可能会因为偏食而营养不良……媒介的选择和使用是一种素养……它应该和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法制素养等等一起构成当代人们的基本素养。”[10]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其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规避媒介信息的牵制,提高其控制自己信念和行为的能力,使大学生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培养其正确的媒介认知能力;二是培养其对媒介信息的良好的反思和批判能力。在第一层面上,应着重使大学生能够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具备良好的信息选择和自律能力,道德判断、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能力。在第二层面上,应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媒介文化观,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马斯特曼说媒介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为学生培养足够的自信心,足够成熟的批判能力,使他们能对今后接触的媒介文本应用批判性的评价。大学生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不偏执、不盲从,在信息洪流中不迷失自我,增强对媒介信息的自我把关能力,从而成为具有理性人格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的现代化“媒介公民”,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从容应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因此,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有义务利用新媒介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引导,使他们不仅在媒介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大有长进,而且在社会责任、公民道德、发扬优良传统和科学构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极大教益。

[1]瑞尼·赫伯斯.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J/OL].曹凯,译.[2011-03-20].http://www.sinoss.net/qikan/2011/0318/11936.html.

[2]刁辉均,莫玉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的新媒体教育若干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0,(10).

[3]胡哲锋.试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形教育载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4]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4:157-158.

[5]赵修艺.解读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M]//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

[6]秦志希,等.互联网的“后现代”特征[C]//第七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83.

[7]王勤.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几个社会条件[J].探索,2000,(4):71.

[8]周琪.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05,(7):42.

[9]邵庆祥.媒介教育:信息社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10]喻国明.从青少年抓起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3,(7).

猜你喜欢
媒介政治素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