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焦虑心态及遏制

2011-08-15 00:44王增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心态心理

王增杰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 马列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2)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焦虑心态及遏制

王增杰

(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 马列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2)

社会焦虑是中国社会处于整体嬗变阶段,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的过程中,社会民众心理层面表现出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心态。社会焦虑不仅给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烦恼,而且也给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及时有力的措施予以消解,积极引导人们重建精神家园,培育健康良好的社会心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撑和精神力量。

和谐社会;社会焦虑心态;原因分析;消极影响;遏制措施

社会焦虑是中国社会处于整体嬗变阶段,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的过程中,社会民众心理层面表现出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心态。当前,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贫富分化的加剧、价值观多元化及公平正义的缺失等原因,导致焦虑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如不采取措施遏制其蔓延,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社会焦虑心态的蔓延原因分析

社会焦虑心态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的急剧转型、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公平正义的缺失等是形成社会焦虑主要原因。

1、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社会急剧的整体嬗变是引起社会焦虑的原因之一。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发展,有位西方评论家曾颇有感叹地说:“西方社会200年的现代化转型,在中国被压缩在30年内进行着。”的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转型,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对人们已有的社会心理系统形成巨大冲击。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大,诸如婚姻、家庭、教育、就业等繁杂事务处理中的成败得失更给人的身心带来直接的压力。人们常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既存在对传统的眷恋又对变革充满向往,既存在对社会变革理性上的认同但在情感上又难以接受。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人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常常处于希望与危机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紧张之中。

2、贫富分化加剧。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人们致富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创造活力,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状况得以根本改善,人民生活一天天提高。但在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由于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焦虑。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已引起底层人群的心理失衡,他们开始对社会强烈不满。我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再加上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等客观原因,导致的非法致富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民众的心理失衡。未能致富的人们在平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先期致富者不服气、嫉妒、愤懑,有的甚至铤而走险,走上抢劫、绑架、杀人越货的犯罪道路;对于富有者来说,他们也是忧心忡忡,既担心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也担心自己辛苦积聚起来的财富突然间化为乌有。于是,不管是富有者还是贫穷者,都陷入焦虑之中难以自拔。

3、价值观多元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是莫大的实惠和福祉,人们从得到的实惠中产生了进行改革的巨大动力,老百姓从实际出发追求的是实际利益,巨大的物质利益冲破了“精神第一”的迷雾,排除了“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取向,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与交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不断丰富。综观我国当前社会价值观的主要形态,既有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也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还有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极端利己主义、绝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由于社会分化的加剧和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实际生活中人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在某些方面出现背离。在成功与失败的选择面前,利益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虽然主流文化试图通过宣传来改变“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局面,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对金钱的攫取欲望和对世俗生活享乐的期待,几乎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从而缺乏真正现代的进取精神和价值追求。

4、公平正义的缺失。由于体制的缺陷,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导致社会公平、正义严重缺失,这也是产生社会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快速推进的时期。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相当长时期内,国家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公平公正问题、地区差距问题等被忽视,导致中国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时仍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的居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且差距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一些社会群体主要是农民和工人,为改革发展所作的贡献与应得之补偿不对等,其利益严重受损,正当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伸张和维护;不同部门、行业和群体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平等、竞争规则不公平,导致收入分配严重不公;非法致富、行政垄断和干部腐败三大公害,引起民众的心理积怨。这些情绪如长期得不到排解,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比如社会对抗、暴力事件等。

二、社会焦虑心态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1、恶化人际关系。一个社会如果总是弥漫着焦虑气息,就会增大社会成员对社会的非认同感,造成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紧张,降低社会的合作程度。必要的焦虑心态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内在动力,然而,当人们的内心出现过分焦虑紧张时,生活的快感及生命的意义被快速发展的外部力量所弱化,就会对原有的社会发展的目标及价值认同发生偏离。焦虑者看见的到处都是物欲的流行,功利的甚嚣尘上,以外在的成败论英雄,以权力和金钱划分人的等级,一旦自己的利益要求和自尊得不到实现,就会感到压抑、自卑、无助、受挫、孤立,并迁怒于身边的人和物,心理趋于冷漠化,对社会问题及自己身边的人与事均持观望或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过分渲染人们之间的对立情绪。也即是说,社会焦虑心态的蔓延,不仅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造成了彼此间的感情淡漠,而且严重背离了和谐社会“诚信友爱”的本质要求。

2、淡化社会责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2l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继续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创新思维。要求社会成员都要担当历史责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但是,社会焦虑心态的存在,容易导致人们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做事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发展,凡事希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从而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例如,有的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结果,造成GDP上去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却没有了。在急功近利的驱使下,人们逐利的欲望不断膨胀,社会责任逐渐淡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诸如见死不救,损公肥私,乃至假药、假酒、假烟,假币、假文凭泛滥,严重扰乱公共秩序,造成社会生活鱼目混杂、良莠不分。所有这些,都是社会成员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表现。社会的普遍焦虑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它在消解人们对崇高社会责任与神圣目标认同的同时,还以个人欲望满足代替社会理想,生活意义被泛化了,人们生活在欲望中,而欲望的沉重与冲突,又加剧了心灵的焦虑。

3、激化社会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国企改革、乡村体制改革等的不断加快,一些新的、影响社会和谐和现代化发展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我们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一方面,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高度统一的传统格局正逐渐分离,个人高度依赖组织与权威的格局正逐渐被打破,人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现代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整体和长远利益与一部分人的眼前利益的矛盾不断凸显。社会焦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某一群体的普遍心态,是社会群体中蕴藏着的巨大的社会风险隐患。社会大众因社会生活的焦虑与内心期望的失落,面对社会的突出矛盾,往往容易导致“少数人闹事”,形成社会聚合行为,进而成为诱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社会焦虑很可能因为“水桶效应”而“一触即发”,直接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线。

三、遏制社会焦虑心态的蔓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最高境界。对于当前我国社会成员普遍存在着的焦虑心态,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消解,积极引导人们重建精神家园,培育健康良好的社会心理,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动力支撑和精神力量。

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缓解民众的心理压力。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对心理压力的适当宣泄或释放,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对一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渠道来释放出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安全的消极社会心理。第一,要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在美国,平均每个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接受心理咨询的经历。据有关统计数据,美国每百万人口中有550个心理工作者,其中87%以上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①而我国在这方面非常薄弱,亟待政府重视和大力发展。第二,要提供多种渠道畅通民意。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以及其它反映、采纳社情民意的制度,如完善各种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信访制度、投诉举报制度、社会风险早期预警系统、社会舆论监督和民意调查制度。这样,可以使政府部门及时地了解民情民意,并及时有力地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平抚社会的不满、对立等消极的社会心态。同时,这些制度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正常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将平时因遭受挫折而蓄积的敌意、不满等消极情绪予以宣泄、化解,从而改变认识,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目的。

2、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养民众的健康心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谐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激励社会成员培养塑造自己健康的社会心态和良好的人格形象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消解社会焦虑的重要途径。第一,要建立包容多元的文化。以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革命文化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养分,建立一种多元、包容的文化,使我们的社会因包容“不同”而和,因和而达到“大同”。通过多元包容的文化,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当然,在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之时,要防止片面的“文化宽容精神”,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多元之上有一元的灵魂,不同之上追求的是大同理想,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第二,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社会成员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豁达从容的健康心理。

3、扩大民生保障措施,增强民众的安全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缓解社会焦虑的重要途径。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群众的就业工作,进一步稳定就业形势;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要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加强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住房的保障能力;要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通过上述努力,不断增强民众的心理安全感,有效抑制社会焦虑现象的蔓延。

4、完善社会运行机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体制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机会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所以,完善社会运行机制,在社会层面提供公平正义的政策,建设公平正义的环境是缓解社会焦虑的重要手段之一。要通过改善社会风气和调整社会心理,让世人看到,只有通过合法、合理、合乎道德规范的途径,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反之,则可能一无所得。第一,积极探寻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党中央从六个方面专门就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部署,而这些举措的实施都绕不过一个世界级争议的焦点问题,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对于调动民众积极性、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过度强调效率优先易使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当下应将公平放到与效率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完善分配政策和法规,保护合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决打击和杜绝腐败,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确保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第二,强化制度建设,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社会制度是人们相互交往、共同生活的平台,只有制度规则本身合乎正义,公平竞争作为人们相互博弈的过程才是有效和公正的,否则,获取之不正义、转让之不正义及矫正之不正义将肆意横行。当前尤其应注重建立社会成员有序流动的制度,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相互沟通和协调的障碍。

注释:

①芮守胜:《谈转型期的社会焦虑问题及应对机制》,《商业时代》,2009年第35期。

责任编辑:刘建文

C912.64

A

1671-2994(2011)02-0142-03

2011-01-17

王增杰(1968- ),男,河南郑州人,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马列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心态心理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心理小测试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心理感受
做谦逊的人
偏科首先偏的是心态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