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明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北京10009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季 明
(国防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北京100091)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民族振兴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给我们的党推进民族复兴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党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觉性,居安思危,知难而进,趋利避害,在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努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民族复兴的伟业一步步地推向前进。
民族复兴;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现代化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热烈氛围中,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劲脉搏。21世纪的前期,将是中国社会继续发生深刻变革、中华民族完成复兴大业的关键时期。历史的进步从来不是自发实现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推进。中国共产党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回应社情民意的变化,抓好自身建设,才能承担这一角色。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民族复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民族振兴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构成了我们继续前进的阶梯,但同时也在更高层次上给我们的党如何推进民族复兴、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新挑战。
(一)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达到从未有过的程度,我国已经从国际经济秩序被动适应者逐步转变为世界重大事务的主要参与者,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但也要看到,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失衡和重组的速度明显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各经济体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出现明显的分化,新兴国家崛起对世界既得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挑战,经济问题政治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抬头。我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使国际商品、资本市场的涨落和初级产品的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既扩大了我国的回旋余地,也加大了经济风险。我们要更加努力地继续抓住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转移加快的历史性机遇,妥善应对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挑战,有效回应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要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地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维护自身的发展利益;要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有力应对和解决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警惕和回击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渗透,等等。特别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带来了难得机遇。怎样正确判断未来世界经济政治走势,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党推进民族复兴、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迫切课题。
(二)经济发展出现新约束
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的约束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长期面对的资金不足和产品短缺现象不复存在,新的约束条件正在呈现:国内储蓄和消费失衡造成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大量生产能力依赖国际市场消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强化,土地、淡水、石油和重要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素质不高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发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扩大。怎样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党推进民族复兴、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三)社会转型出现新特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转型继续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现象日趋强化,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进步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我国由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复杂的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前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矛盾: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量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这在客观上也给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带来新的问题,对规范社会管理和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环境需要新的方法。如何妥善处理由于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带来的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相适应;如何保证改革的进展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相协调,防止社会进步的成果被消极腐败因素所侵蚀,等等。归结起来,就是如何把发展社会事业和促进社会和谐统一起来,是党推进民族复兴、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
(四)人民群众提出新期待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6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以这些指标衡量,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对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新期待:由于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要求更好地保护财产权;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新愿望;由于经济地位变化,人们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现的矛盾,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因此,更好地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执政党推进民族复兴、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面对新情况新要求、新课题新挑战,我们党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自觉性,居安思危,知难而进,趋利避害,在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中,努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将民族复兴的伟业一步步地推向前进。
中华民族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已经紧紧地连在一起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开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下了壮丽的篇章。回顾党90年来的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并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最关键的就在于能够不断把党锤炼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一)只有把党锤炼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才能制定把民族复兴引向成功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
民族复兴事业是一项宏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必须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民族复兴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先是提出“劳农专政”的主张,后来又提出“贫农政权”,“革命民众政权”等主张,大革命失败后,又提出“工农民主政权”的思想,对民族复兴征程中建立怎样的国家政权进行了艰苦探索。“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改变了国内阶级关系,为了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口号,后来又改为“民主共和国”口号,并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广泛实践。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有步骤地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一段时期,我们党正是由于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正是通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后来犯了“文革”的错误。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并在改革开放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整个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领导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而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经过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根据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我们逐步制定完善了关于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这些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切合实际、符合国情,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复兴进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有力武器,而且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使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强健的英姿屹立在世界东方。党的十六大,我们党又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重申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二)只有把党锤炼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才能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创造的。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群众始终是推进民族复兴事业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民族复兴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动力所在。没有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参与和艰苦奋斗,实现民族复兴是办不到的。只有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最广大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才能把民族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把党锤炼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最为本质的体现,就在于我们党自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融为一体,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回顾党执政以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心诚意地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努力加强与之密切相关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因而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愈益凝聚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党,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自觉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使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不断呈现新的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不断谱写新的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只有保持和强健这方面的领导核心,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进而也才能引导和凝聚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事业,使他们同心同德地为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从而形成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三)只有把党锤炼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才能使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集中了中华民族众多的先进分子,有7000多万名党员,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统一的整体,为实现民族复兴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民族复兴中巨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上最具包容性,在社会生活中最具凝聚力,既能坚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要求,又能反映各方面人民群众的广泛性要求;既能坚持举国一致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又能兼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具体愿望和追求;既能把握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漩涡和逆流所迷惑,又能在国内改革发展中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从而创造有利于推动民族复兴事业胜利发展的良好环境。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出发,确立了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团结领导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多年来,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为指导,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胜任各个方面的工作,起着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中坚作用。正是由于我们党的这种中流砥柱作用,才使我们国家成功地应对各种政治风浪,抗击各种自然灾害,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才使我们经受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全球性经济危机等严峻考验,推动民族复兴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终完成民族复兴这一宏伟大业更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发挥中流砥柱和先锋模范作用。正如邓小平多次指出的那样:“把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①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胜任领导职责,履行执政使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状况,取决于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领导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为了强健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突出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1、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始终面临和需要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把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从作风和本领两方面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问题,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紧密结合,表明党对执政能力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具有时代紧迫感。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在2004年9月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专题研究讨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全面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规定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要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二是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三是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面落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五是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对外方针政策,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提高管理水平。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切实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努力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3、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部署,我们党在领导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在政治建设方面,我们党坚持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在实践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思想建设方面,我们党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组织建设方面,我们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作风建设方面,我们党坚持从严治党,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党坚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总之,我们党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民族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先进事业,这一事业需要执政党用自身的先进性来作支撑,作保证。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②
1、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任务更为艰巨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固然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的先进性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曾经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丧失了先进性。这些事实告诉人们,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胡锦涛同志指出:“面向未来,我们党任重道远,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评估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③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
推进理论创新和加强理论武装,对党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发扬正气和抵制歪风,整顿软弱涣散的组织,严肃处理违纪违法党员和清除腐败分子,这些都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做好的经常性工作。同时,必须把做好经常性工作同适当的集中教育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夺取武装斗争的全面胜利,我们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这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提供了有力保证。改革开放初期,进行了整党,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前些年,在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讲”集中教育活动,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自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前年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创先争优活动,都是从新的实际出发,对经常性教育同适当的集中教育相结合这一成功经验的运用。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力的主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必须始终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充分依靠全党同志共同努力。”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保持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根本在于增强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重点在于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和机制,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加强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各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使党的先进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激励广大党员自觉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自觉实践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宏伟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对于民族复兴宏伟事业中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然要用改革创新精神来推进。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⑤
(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完善公务员制度。健全干部双重管理体制。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提高年轻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级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使领导干部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四)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五)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②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 610、616页。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29页。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责任编辑:陈文兴
D25
A
1671-2994(2011)02-0070-07
2011-01-26
季 明(1959- ),男,江苏泗阳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大校军衔。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