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2011-08-15 00:44黄善勤黄秋婵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养

黄善勤 黄秋婵

1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中东中学;2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探讨中学地理教学
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黄善勤1黄秋婵2

1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中东中学;2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极为丰富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素。然而受教育功利思潮和教学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的目标往往集中于对学生考试成绩或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作为地理教师,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探讨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地理教学;人文素养;教育

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等不正之风盛行。受教育功利思潮和教学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的目标往往集中于对学生考试成绩或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当程度上被忽视了。当前是学生拥有比任何时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但是他们的道德水平却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降低。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极为丰富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因素,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科教育内容以及促进地理教育理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地理教师,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寻找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当务之急[1]。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应的人文素养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培养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过程,是一个自我人性境界提升的内在生长和文化滋养的综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2]。

2.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2.1 提高教师自身丰富的人文素养,准确把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

长期以来,地理教师以传授地理知识为天职,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师生以不平等的身份交流意见,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是无“人”现象,其负面影响就是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在新一轮课改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教学理念,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把地理学科的“科学”与“人文”融合起来,改变教学方法,坚持以育人为本,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松的充满温情的学习氛围,形成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建立温馨融洽的关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由“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变,懂得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依赖的心理支持源,以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父母般的温情去感化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准确把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尽快获取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有意识地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的理念。达到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因素的目的。

2.2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与配置地理科学史方面的知识,贯穿资源道德观的培养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限制非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费,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此外,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讲述地理科学发现的历史和地理学家奋斗的故事,融入到地理课程内容之中,用以激励学生为科学而献身。

2.3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与配置环境伦理方面的知识,重视环境道德观的培养

环境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地理学科的环境道德教育包括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将含有很强地理成分的人口动态、城市化、经济差异、动植物灭绝、伐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资源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明确个体对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2.4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有助于国家意识形成的知识,注重人口道德观的培养

地理学科有关人口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如人口激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以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个人应承担的人口责任。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内容选进地理课程之中,用以对学生进行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树立为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发学习的崇高志向。

2.5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与配置自然美和地理科学美方面的知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审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自然美与地理科学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去挖掘、去欣赏地理现象的美,在分析、归纳地理规律中感受地理科学规律之美[3]。

2.6 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灌输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可以给学生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有了“地理头脑”学生可以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有了“地理头脑”可以教会学生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通过学习懂得放弃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4]。

2.7 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全球意识道德观的培养

地理学科中所揭示的是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空间分布规律等,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的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了解和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3 结语

综上可知,新课程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倡导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教育,在地理课教学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这是中学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的重要标准。在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地理课教学中得到全面培养。

[1]杨爱荣. 地理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3):44-45

[2]何 慧.刍议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J].知识经济.2009,(11):135-135

[3]吴世辉.地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4):73-74

[4]王甦奕.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体现刍议[J].地理教育.2008,(8):59-59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05.074

黄善勤,女(1969-),壮族,中教一级;

黄秋婵,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素养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