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峰
(河南省濮阳县医院内科 河南濮阳 457100)
急性心梗是一种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疾病,及时溶栓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挽救濒死心肌和患者性命的首要问题。因为目前基层医院不能开展介入治疗,溶栓是主要的血运重建手段之一。重组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作为第三代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药物,其纤维蛋白选择性强,半衰期长,可以方便静脉推注给药,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他对于达到血栓栓塞性血管再通,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和需紧急进行冠脉成型术的比例,改善存活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根据WHO制定标准,符合AMI诊断标准,有溶栓适应证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14±5.30)岁;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31±6.28)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7例,前间壁20例,前壁17例,下壁27例,高侧壁1例。溶栓时间均在6h以内。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灶部位,病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确诊AMI的患者均进入CCU病房,给予心电监护、吸氧、镇静、卧床休息、阿司匹林300mg嚼服、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以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18mg静脉注射(瑞通立,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30min后再静推18mg,在2~3min内缓慢静脉注射,避免静脉旁注射。对照组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30min静脉滴入。
(1)持续心电图监护有无心律失常;(2)观察患者胸痛情况;(3)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有无出血并发症;(4)监测心肌酶及心电图动态变化。
(1)2h内在抬高最显著导联迅速回落≥50%;(2)胸痛自输入溶栓剂2h内基本缓解;(3)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峰值提前在发病14h内。具备上述4项中2项或2项以上为再通,但第2项与第3项组合不能判定为再通。
采用SPSS 10.0统计数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2h内胸痛迅速缓解或完全缓解32例,ST段抬高2h内迅速下降>50%28例,再灌注心律失常2例,28例血清CK和CK-MB升高,CK酶峰前移至发病后14h内,2例出现牙龈出血。符合再通标准者29例,再通率90.6%。对照组2h内胸痛迅速缓解或完全缓解28例,ST段抬高2h内迅速下降>50%22例,再灌注心律失常5例,19例血清CK和CK-MB升高,CK酶峰前移至发病后14h内,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皮黏膜出血2例,牙龈出血4例,符合再通标准者22例,再通率68.7%。
急性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引起机械功能失调,严重的导致心源性休克或死亡。治疗、控制心肌坏死范围的最有效方法是早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急性心梗早期将冠状动脉再通,使心肌重新得到充足的灌注,就能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其发病机制是不稳定斑块破裂,血管内膜下基质胶原暴露,触发了血小板黏附、激活和聚集、凝血酶形成,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使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栓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纤维蛋白原,溶栓药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变成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纤溶酶能够降解不同类型的纤维蛋白,包括纤维蛋白原、单链纤维蛋白。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衍生物可选择性激活血栓中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对全身性纤溶活性影响较小,因此出血风险低、有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9):710~725.
[2] 胡大一.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问答[J].中国医刊,1999,34(12):873.
[3] 谭学瑞,温绍君,杨跃进,等.急性溶栓治疗评估[J].中华内科学杂志,45(10):873.
[4] 高润霖,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建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