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欢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
高职高专院校引入学分制,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教与学的活力,学生可以选择对自身发展有益的课程,教师可以实行因材施教,学校可以真正实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1].学分制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务工作实行精细化、柔性化和个性化管理.学年制模式简单,但缺乏考虑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需求,无法适应高校发展要求,需要对教务流程再造.高校的教务流程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校园文化、人员素质、组织结构、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而高职高专院校基础相对薄弱,在学分制改革过程中进行教务流程的再造,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各种资源,建立完善的学分制教务流程是高职高专院校所面临的全新课题.
教务工作流程错综复杂,整个工作体系跨时间、空间和部门人员,但在时间上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在空间和部门人员上有确定的输入和输出节点,要实现高效的教学运行,科学有序的工作流程编排是必不可少的[2].在学年制高职高专管理模式下,教务流程的设计主要以专业为主体,以时间为线索,根据培养计划的安排,设计各专业教学进程,班级课表编排,各类考核、评价流程和规则的设计.学年制的管理形式比较固定,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用单一的考核机制衡量学生,不能体现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长,不适合管理和培养基础不齐、个性化较强、改造自身习惯能力较差的高职高专学生,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在学分制高职高专的管理模式下,目的在于发挥每位同学的优势和潜能,要求管理要面向全校每位学生,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全面实现因材施教.因此学分制高职高专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柔性教务管理体系.
教务工作流程重构首先要识别学校的核心流程.有学者提出,核心流程就是高校内部的各级众多流程中,其中的一些流程运行好坏,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服务运作和外在公众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经过广泛的调查和总结,学分制高职高专第一核心流程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流程,常见的如:选课流程、报名流程、课表产生流程、考试流程等.第二核心流程是以教师个体为对象的流程,主要如:上课及各类信息变动流程、教改教研相关流程等.对这两条核心流程的改造,就是我们要考虑如何进行新的设计.经过对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改造方法研究,目前主要有系统化改造法和全新设计法两种方法.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流程,我们要考虑到学生自主能力的有限性和教学改革的稳定性.我国绝大多数学分制高职高专并不是纯粹的学分制,而是学分学年混合制,因此多数高职高专应该采用系统化改造法,以有利于管理的承上启下.
教务流程再造人员通常我们将其分成8种角色,学校领导、教务处领导、教务处分管成员、教学主任、教学秘书、教师、班干部、督导.学校领导是教务流程再造方向的掌控者,决定再造运动的深度和广度.教务处领导负责各自业务流程总体规划,一般深知原流程存在的问题,对学分制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前瞻性,有利于针对性的开展改造.教务处分管成员负责各自业务流程细节设计,保证流程的可实施性.教学主任掌握二级学院的流程实施.教学秘书要学习和掌握流程要点,要认真负责完成下达的任务.教师和班干部流程的服务对象,一切流程都要有利于教与学.督导主要负责流程实施的反响调查,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将结果反馈给流程制定者.
教务流程再造是一项对管理过程不断完善过程,由原来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打破了按部就班的管理体系,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素质,增加了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改革初期,在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可能增加一些额外的工作量,如果员工不理解改革的方向、目的和意义,可能造成学校内部对教务流程再造的恐慌,这些人的情绪将是构成阻碍流程再造的主要因素[2].为了顺利开展再造运动,学校要在内部提前做好宣传工作,构建一种不断更新、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要开展以下3方面的工作.
(1)学校要制造教职员工对现有流程的不满,激发他们对改革热情.要推行一项全校性的改革,需要每位教职员工的支持和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把教务流程再造落实好、开展好.学校可以开展多层次的问卷调查,开展各种形式的座谈和讨论,多听来自学校基层的声音,以全校师生满意为最高准则.
(2)要加强8种角色间的信息沟通.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特别在进行全校性教务流程再造运动中,角色中每为人员的工作习惯和内容都有可能变化,需要及时进行信息交换,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而影响工作开展.在沟通中,我们要明确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流向,标定信息的唯一来源,逐级告知哪些方式方法是要改革的,改成如何,如何实施,才能实现准确高效实施教务流程再造.
(3)8种角色都能实现各自的期望.改革能带来学校、部门和个人的共同发展,能实现不同角色的期望,这样的改革才有生命力.学校要借助宣传部门宣传教务流程再造对8种角色带来的好处,提高员工对改革的积极性.
以前高校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在教务管理的全过程存在着程式简单、模式固定、手工操作的特点[3].长期的传统教务管理模式以及定型的教务管理理念及行为,制约了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已经无法满足精细化、柔性化和个性化管理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分制不同于完全学分制,有专业运行学分学年混合制,也有专业运行绑定模块学分制,还有校企互换课程学分制等,为了实行因材施教,多种管理模式可能存在于一所院校,这就需要有一套高度柔性化的管理软件支撑.学校需要开发一套以二级学院操作为主,教务处负责监管和审核的网络化管理系统.课程库和培养计划管理、课表管理、调课管理、师资管理、考试管理完全授权于二级学院,教务处负责监督和统计,减少传递过程,简化教务流程,提高二级学院自主能力.公共课程的组织和管理,教务处负责协调,具体系统操作完全授权于对应教学部门,减少数据传递,提高效率.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完全实现网络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可以让师生随时随地查到教学信息.好的教务管理软件是教务流程再造实现的重要工具,再造后的流程要在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共同配合下用软件功能来实现,才能形成一套科学、高效和实用的教务软件,成为教务流程再造的重要支撑.
[1]杨卫东.学分制下的高等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探析[J].时代文学,2007(4):241-242.
[2]郜振廷,史殿元,孙立威.创新能力培养线路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赵月明,李利民,黄超翔,等.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