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介间性”视野下开发新的文化意义*

2011-08-15 00:44:42吴晓杰刘双红
关键词:互文性载体媒介

吴晓杰,刘双红

在“媒介间性”视野下开发新的文化意义*

吴晓杰,刘双红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从甲骨金石媒介,到纸质印刷媒介,再到数字电子媒介,媒介之间始终存在着补救、改善、探索、叠加和增值的现象。新媒介总是不断吸取着旧媒介身上“新鲜的血肉”。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媒介间性”得到前所未有的生长,一种崭新的、潜力巨大的媒介生产“意义链”呈现在人们面前。编辑不断更新旧媒介、创造新媒介,拓宽着单一媒介的意义空间,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产品,对优秀资源的再利用和多元生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编辑;媒介间性;文化;意义链

0 引 言

中国编辑学会提出的“大文化·大媒介·大编辑”的理念,其核心就是重视对优秀文化进行多元化、多媒介的开发,以产生出新的文本意义。从甲骨、竹帛、羊皮到纸质印刷品,再到磁、光、电等荧屏媒介,每一次传播载体的更新,都为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媒介间性”就是基于这种传统媒介与现代数字化电子影像屏幕媒介之间的互补、吸收、更新和融合而提出的[1]。对“媒介间性”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能够对优秀文化再产生进行本质性的了解,对编辑更新创造媒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积极作用。

1 导入一个概念:媒介间性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说过:“中世纪文学史和拉丁文学史就是一部独特的侵吞史、再创作史和模仿他人作品的历史。”巴赫金认为文本的意义不是产生于文本自身,而是产生于文本与其他文本(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之中。同时,巴赫金提出了“长远时间”理论,指出任何作品如果只是从近期实利出发,那么它就不会洞悉现象的深层涵义。他认为:“文学作品要打破自己时代的界限而生活到世世代代之中,即生活在长远时间里,而且往往是(伟大作品则永远是)比自己当代更活跃、更充实。[2]”作品必须植根于伟大传统之中,分离于传统之外,不吸收过去的东西,它就不能生存于未来。“长远时间”理论为文本间性或者互文性理论的合理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巴赫金虽没有直接使用过“互文性”或“文本间性”的概念,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就是我们后来称为的“互文性”。

“互文性”是由法国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依据巴赫金的“对话性”思想提出的。她认为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创造的,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3]”也就是说,每个文本都是以其他文本为镜子,并对其他文本进行消化、吸收、改编与翻新的结果。文本之间总是相互参照,彼此渗透,从而形成一个多向度、开放性的网状结构。任何文本中都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包括先前的文本和同时代的相关文本,都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其他文本的重新组织,重新架构。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理论,而是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对文学及其相关文本进行宏观把握的诗学观。

美国媒介学者约翰·费斯克将克里斯提娃的“互文性”观点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提出新闻媒介的“互文性”概念。这一概念有两种解释:一是新闻媒介文本间的互相借力、互相影响、互相利用、互为资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过程;二是以一种媒介作为原始文本内容而进行的跨媒介、多文本的循环生产[4]。一种媒介报道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而其他媒介(比如广播、电视、手机报和互联网等媒介)会根据自身传播特点跟进报道,继续对核心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改编、加工,制作成以众多媒介为载体的新闻文本,这就是“互文性”在新闻作品上的体现。

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交流方式,印刷纸质文本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传统文化被要求缔构成全新的文化载体,单一的文化体式改变为电子声屏的媒介体式,同一文化内容在作者、读者和编者三者的互动交流中发生了革命。这就需要编辑不断创造新的媒介。在不断解构老媒介、缔构新媒介的交互过程中,新媒介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吸收并消化着老媒介中“味道鲜美的肉”,形成新的文化内容。在“逝者如斯”的人文传播历史中,图书、报纸、期刊诸版本,广播节目、电影银幕、电视、网络频道与手机荧屏等各种媒介载体,无不突显着多重交互性特征。基于上述观点,王振铎教授把这种文化媒介理念称为“媒介间性”,用英文可表述为“Intermediality”[5],后改进为“Intermedianationality”,其核心含义是指所有传统书写刻印的版面媒介与现代数字化电子影像屏幕媒介之间的交互性。经典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受众需求的增加,会根据原始文本引发图书、电视、电影和网络的移植、吸收、改编甚至克隆,形成多媒介文化链。以单一的文化内容为模板,经过众多媒介的互补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推动、协调发展,产生出了新的“意义链”,这就是经典文化在编辑缔构中的互文性体现。

2 “媒介间性”在多媒体互动上的体现

在生物遗传中,遗传信息会从DNA流向另一个信息载体RNA,DNA因子在转录成单链RNA过程中有一条链起模板作用,这条链被称为“意义链”。在文化传承中,以同一文本内容为模板,通过不断地嫁接、移植甚至克隆,在不同的媒介载体之间进行互动交流,以期生产出多种文化意义。

一部作品无论多么优秀,如果只是将其束之高阁,没有经过编辑的加工、整理和完善,使之构建成适合传播的文化载体,就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其文本内容也不能得到广泛接受。曹雪芹的毕生心血《红楼梦》在流传初期是通过名为《石头记》的手抄本形式流传的,后来经过高鹗的续写、加工整理,使之次第有序,才得以流传下来。从1924年梅兰芳第一次将《黛玉葬花》搬上荧屏,到 1987年央视版《红楼梦》,再到 2010年 BTV版《红楼梦》,共拍摄了25部《红楼梦》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影视剧的热播让受众掀起了重读文本《红楼梦》的热潮,带来了纸质图书的热销,这都给古典文化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在传播文化时,任何一种媒介都不是以一个“单身汉”的形式存在的,它必须和其他媒介有一个“血缘”关系,或者是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基因》中所说的模因关系[6]。媒介总是把其他媒介的“基因”保存起来,经过选择、转变和消化,使其作为自己的内容。历史名著《三国演义》曾于1994年被改编为电视剧,风靡十余年。2010年高希希改编的新《三国》热播于各大卫视。相比文言文运用较多的老版《三国》,新《三国》把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网罗在内,使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了收视主力。同时,新的网游、动画设计、桌游、画册和玩具等相关产品相继推出。动漫《三国志》不仅将受众群向低龄段扩展,而且使阅读趣味横生。从电影版《武林外传》、电影版《奋斗》、电视剧《风声传奇》,到电视剧版《山楂树之恋》和《建国大业》,影视作品的相互翻拍大量出现,使得优质文化内容能够在多种媒介载体上呈现。人们不禁感叹,2010年堪称“影视翻拍年”。要做到传播手段不再单一,传播范围大大扩展,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优秀文化,就需要编辑立足于核心文本,对文本内容剥茧抽丝,积极创造各种符号模式,更新媒介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通过新旧媒介的互动转化,产生新的文本意义。

3 开发“媒介间性”对于发展新文化的作用

3.1 使传播力得以增强

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国际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媒介经营垄断越来越明显。鲁伯特·默多克掌控的新闻传媒集团最为典型,其向全球实施“环球传媒帝国”计划,旗下的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出版已经覆盖到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7]。像这样单一的跨国传媒集团的出现,加剧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单向信息流动,而要实现全球出版文化的平衡发展,仅靠单一或少数媒介来传播文化显然是不够的。多媒介交互传播可使文化爆发出集束式力量,通过不断更新文化载体,赋予经典文化以时代需要的传播意义,使文化的传播力得以增强。

3.2 使传播技术得以变迁

以信息处理的数字化为主要特征,传统纸质文本借助新技术产生了新的存在形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能够使小芯片容纳许多晶体管。在芯片体积越来越小的同时,其运行速度却大大提升,使得我们能够在平板电脑和手持阅读器上进行直接编辑、阅读。无线传输让文本的发行和传播更加快捷、廉价,数据库技术能够使小小的存储器上承载海量的文本内容。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同一文本内容可以制作成电子书、数字杂志、网络小说和影视剧等多媒介形态,给人们带来便捷、多彩和多元化的阅读体验。无论媒介载体如何变迁,其文化沟通和传承的属性没有变,数字化将赋予文化更多新的意义。

3.3 适应网络新文本的需求

传统的单一媒介已经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读者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要求。数字化时代的受众被称为“影像一族”,奉行“十五分钟主义”[8],追求快餐式阅读。他们在网上阅读时习惯戴上耳机听音乐,做家务时习惯开着电视机,抱着大部头书籍阅读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经典文化需要通过包括文本、图画、音响、电视和网络等在内的多种媒介的交互传播。编辑只有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度加工,为各个知识阶层的目标受众提供不同种类的媒介,才能满足新文本发展的需求。

3.4 促进多重文化资源的开发

一部作品的原创和传播需要投入高额的成本,且生产周期相当长。对同一文本的再开发会减少投入成本和时间,有的甚至是“零资源”投入[9]。一种媒介对另一种媒介的嫁接、再生,可促成媒介模块之间的相互借鉴,如电视剧和电影从名著中吸收内容,动漫从影视中吸收灵感,出版社反过来对影视作品再策划等。对于文化产品生产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捷径,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这也是一种“原始动力”。

4 结 论

从远古结绳记事、陶文、金石、竹木和布帛等媒介,再到纸质图书、广电银幕、网络频道与手机荧屏等各种媒介载体,媒介发展史犹如一锅“原始媒介汤”,编辑始终是在原始媒介的基础上在这口锅里不断“添菜加料”,为开发文化的多种意义创造出众多传播载体。文化的传播是面向整个社会的,编辑创造媒介是为了给各个知识层次的读者提供适合的工具。一部经典著作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它的文本内容是经典的。“古诗三千”但“传诗三百”,如果没有编辑根据社会需要一编再编,如果没有学者根据社会环境不断解释,如果没有读者不断阅读,恐怕它的知识含量不会这么丰富,其产生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也就不会源源不断。从原创作品到流传作品,再到积淀作品的发展过程,是一条人文价值文化链的创造、增生和转化过程[10]。编辑立足当代社会环境和读者的需求,为优秀文化链的传承和扩散创造多种多样的承载工具,就是在创造媒介。正是编辑充分发挥主体创新和主动架构媒体的作用,根据文本的核心内容不断地更新传播载体,交互使用媒介,才得以重塑伟大的、科学的、先进的中华文化。

[1]王振铎.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66.

[3]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0.

[4]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5.

[5]王振铎,刘大年.编辑学研究 60年的学术发现——编辑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08-114.

[6][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43.

[7]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34.

[8]李正春.peek-a-boo-world现象的试探性研究[G]//中国编辑学会.第14届国际出版学术会论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9]文长辉.媒介“互文性”:新的“意义链”的开发[J].南方传媒研究,2008(11):185.

[10]王振铎.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244.

The Creation of the New Chain of Signification Under the View of Intermediality

WU Xiaojie,LIU Shuanghong
(Dept.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From the Oracle-bone and Bronze media,the paper print media,to digital electronic media,these phenomena,such as remedy,improvement and exploration,superposition and value-added,exist among the media throughout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ir develop ment.Neo-media always absorb fresh flesh and blood from previous ones.With the coming of the digital age,“Intermediality”achieves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The chain of signification,a bran-new media production with a huge potential,has been p resented in front of us.The edit up dates old media and produces new media constantly.It also broadens the signification space of individual media.At the same time,new cultural products are derived constantly.What is said above is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use and multiple production of some excellent cultural resources.

edit;intermediality;culture;chain of signification

G206.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1.03.023

1673-1646(2011)03-0104-04

2011-01-20

吴晓杰(1985-),男,硕士生,从事专业:新闻学。

猜你喜欢
互文性载体媒介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