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青
山西省汾阳医院,山西 汾阳 032200
小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机体抵抗及防御疾病能力相对较弱[1]。在诊疗过程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想参与,给医务人员的沟通带来困难,由于家属意见不统一,当治疗效果不佳时,就会互相埋怨,有时迁怒于医务人员,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全方位、多渠道,捕捉并掌握患儿及家属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运用一定的技巧,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很重要。
1.1 患儿心理需求 ①需要被安慰:患儿住院后,面对生疏的病室环境和着装特别的医务人员,以及各种患儿哭闹叫喊的场面顿时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医务人员应亲切地安慰患儿,以注意力转移法,尽快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安慰孤独恐惧的幼小心灵,消除紧张与陌生,建立友好关系,取得信任。②需要被肯定:许多婴幼儿语言能力欠缺或偏差,但对一些外部刺激又相当敏感,如表扬鼓励赞美的语言,会让患儿表现出被肯定的喜悦与自信,从而出现主动配合治疗护理的行为。③需要被关爱:患儿住院后,由于失去了家庭的温馨和与同伴玩耍的快乐,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孤独感,医务人员要表现出慈母般得爱心,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消除其孤独心理。
1.2 家长的心理需求 大多数年轻的爸爸妈妈,医疗知识缺乏,他们需要尽快明白小儿得的是什么病,患病的原因机理,如何护理小孩,小孩生病期间应注意什么,愈后情况饮食注意什么等。不同群体表现的心理需求不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属,他们治疗的同时想着花钱少,住院时间短,患儿病情平稳后就希望出院回家治疗,少做或不做辅助检查。而经济条件好的家属首先希望病房环境条件好一些,他们要求医生用最好的药,尽快治好患儿的病,花钱多少无所谓。
2.1 沟通时机、技巧
2.1.1 入院时 当患儿生病后,家长们不知所措,此时,如果护士与其进行沟通,家属会显得很不耐烦,甚至引发家属的逆反以致指责。初步的医疗护理操作完毕,家属紧张的情绪稍微放松,患儿也处于安静状态,这时我们要像妈妈,幼儿园的阿姨一样友善和慈祥,让患儿产生一见如故之感。打破陌生,引导患儿及家长说出住院后最担心的事宜,耐心倾听对方诉说,同时用温馨的语言或携手、抚摸等动作表示对患儿友好,产生最大的亲和感,使患儿及家属从心理上主动接纳,在家长心目中尽量树起有爱心、有知识、技术好、对孩子有招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医护人员的形象[2]。
2.1.2 治疗处置前后 疾病不适和各种治疗会给患儿带来疼痛刺激,留下不愉快的记忆,产生恐惧感。因此护理人员在此类处置前,应不厌其烦的地讲解。有针对性地消除疑虑和恐惧,使患儿积极配合诊疗工作,对于学龄前儿童应多鼓励、多表扬,强化患儿自信、自尊、自爱的心理。治疗时,多采用积极向上的语言或心理暗示。
2.2 沟通内容
2.2.1 与患儿沟通 针对患儿的心理因势利导,顺应爱表扬、易激惹的心理特征。通过与家长交谈,细致观察,熟悉和掌握其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及病情变化和特殊的个性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沟通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充分说明被肯定、表扬、鼓励,可以激发儿童潜在的心理力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对内向或胆怯型患儿的沟通绝对不能急于操作,必须先与其亲切友好交流,同时要利用小孩强烈的模仿心理,请其他勇敢的小朋友做榜样,告诉患儿没必要恐惧、紧张,用孩子的方式与患儿交流。另外,儿童患病后,依赖性增强,情感变的脆弱,因此医护人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予以体贴关怀,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满足。
2.2.2 与家属沟通 ①信息沟通:向患儿及家长介绍住院环境、制度、医护实力及软硬件设施等,告诉家长患儿所患的是什么病,目前采取的治疗措施,还需要做哪些相关辅助检查,疾病愈后,大约住院时间,使家长心中有数,告诉家长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以及他们的经历、阅历,诊治此类疾病的丰富经验,肯定医护人员的诊疗护理技术,使用的药物是针对患儿的首选药,还应主动为其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护理过程中如何配合。②治疗性沟通:在进行各项辅助检查时,除了告知家属做各项检查的程序外,还要耐心地向家长讲解检查目的。
人与人交往没有固定的模式,面对年龄、生活环境、身心状况千差万别的患儿,我们无法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沟通内容和方法,唯有“用心”二字是沟通的实质和万能的技巧,用善良和宽容去温柔地呵护那些被疾病和痛苦所困扰的生命,是我们护理人员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
[1]袁继炎.小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M].科学出版社,2005:182.
[2]徐洋.医务人员服务规范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55.
[3]王富珍.医患沟通务实[M].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