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明堂 杨泽晋 张卫红
强直性脊柱炎属结缔组织的血清阴性反应疾病,病变最常累及脊柱、骶髂关节及髋关节。髋关节受累后易出现关节畸形,严重者引起非功能位强直,生活不能自理。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采用Ⅰ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双髋关节强直1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19~53岁,平均31.9岁;病程3~18年,平均7.6年;需扶双拐行走者7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4例。髋关节Harris评分[1]6~53分,平均25.0分。
1.2 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尤其是心肺功能,脊柱、骨盆及下肢诸关节的畸形和功能状况,及髋部骨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麻醉方式、假体的类型、手术顺序及术中假体安装的位置。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行双上肢肌力训练,以便术后应用助行器及拐杖。
1.3 手术方法5例采用硬膜外麻醉,6例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均取侧卧位,髋关节外侧切口,自髋关节前方进入关节囊。彻底切除挛缩的关节囊,充分松解髋关节前方挛缩的组织,以充分显露髋臼,采用两步法截除股骨颈,即在髋臼缘或股骨头颈交界处截断股骨颈,脱位后保留股骨距1.0~1.5 cm再截除股骨颈多余的部分。用髋臼锉清除股骨头,确定髋臼中心位置,依次用从小到大的髋臼锉进行锉磨,直达髋臼。髋臼切迹处多有软组织间隔作为辨认真臼的依据,假体安装角度根据患者髋关节畸形的具体情况在常规置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髋臼、股骨柄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假体,均一次完成双髋关节置换。
1.4 术后处理抗生素应用预防感染,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口服利伐沙班片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针)。常规预防应激性溃疡。术后当天主动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术后24~36 h拔除引流管后利用上肢力量扶助行器站立锻炼。
本组11例术后恢复顺利,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均无感染、脱位、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8个月(12~48个月),所有患者生活均能基本自理,1例需扶拐行走。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5.0分(6~53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3.2分(52~94分)。疗效优2例,良8例,可1例。至最后1次随访,11例均无感染、脱位、假体松动迹象。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全身系统性疾病,累及大关节中以髋关节最为常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在短期内出现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僵硬,甚至骨性强直。此病好发于年轻患者,且发病年龄越小,病变越严重,继而疼痛与关节功能受限的程度越大,髋关节强直后关节周围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且时间越长萎缩越严重,故髋关节强直手术越晚,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差,所以髋关节疼痛、功能障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者应及早手术。
发生髋关节强直的股骨头与髋臼缘已完全融合,真实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界线可以通过股骨颈截骨后分辨髋臼横韧带来确认。我们采用髋臼锉直接锉除股骨头,即用小号髋臼锉直接对准残余股骨头,依次增加髋臼锉的直径,本组病例中,无论髋关节发生强直的时间长短,髋臼切迹处多有软组织间隔,作为辨认真臼的依据,直至完全锉除股骨头及残留软骨,在真臼原位造臼,髋臼成形。髋臼内软骨下骨对于髋臼假体起支撑作用,是固定髋臼假体的基础,因此术中不能过多切除,以避免造臼过深,造成臼底骨缺损而导致的假体松动及脱位。正常安放髋臼假体位置为外展40°~45°,前倾10°~15°[2]。由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及髋关节畸形,髋关节处于过度前倾位置,因此应减小髋臼假体及股骨假体的前倾角,减少前脱位的风险[3]。为保证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术中假体置入的角度应根据髋关节畸形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双侧髋关节受累是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的特点之一,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进行康复,有利于双下肢关节功能的协调发展,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麻醉及手术次数,既节约费用又减轻患者的痛苦。本组患者均Ⅰ期施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取得满意疗效。
[1]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2-134.
[2]陈立民,潘世奇,侯明明,等.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27例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23):1832-1833.
[3]Money BF.Dificult complications after hip joint replacement.Clin Orthop Relat Res,1997,(344):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