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红梅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1]。基于上述观点本文通过对200例高血压患者的血液监测及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我院2006~2010年门诊及住院高血压病患者,诊断标准根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组200例,其中男142例,女58例,年龄32~78岁,平均(56.3±7.22)岁;健康对照组200例为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同年龄段的人群,均未发现高血压及其他急慢性病,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35~81岁,平均(55.2±7.01)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检测200例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及200例健康对照组血流变、血脂指标,清晨空腹抽血5 ml,使用北京280型半自动。并观察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分别有如下症状:头晕、头沉、记忆力差、四肢憋胀、胸闷等(其中138例有上述症状),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高血压病组在采用常规降压治疗措施的同时应用阿司匹林0.1 g,1次/d口服,合并高血脂的应用辛伐他汀20 mg,1次/d睡前口服,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血流变、血脂,询问症状改善情况。
高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系数明显升高,红细胞变形系数明显降低,血脂明显升高,高血压组经使用改善血液黏度状态、血脂药物治疗后,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系数明显下降,红细胞变形系数明显升高,血脂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在血压控制良好状态下部分伴有如下症状:头晕、头沉、记忆力差、四肢憋胀、胸闷等,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高血压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心脑血管病是其重要危害并发症之一,如中风,许多报道证实中风患者血液流变明显异常,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转归有着密切关系[2]。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因而血液黏度增加。高血压是导致血液高黏滞的原因之一,有人认为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管腔内径变窄[3]。但血液黏度异常对高血压的形成比血管内径变化更为重要。上述观点提示因果交替规律在高血压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液流变学异常和高血压乃同一机制所致,随病情发展血液黏度增加使血压进一步升高;高血压损害血管结构功能,使血浆外漏[4],血液浓缩引起血液黏度更高,血流缓慢,组织灌注量减少,高血压并发症发生[5],高血压和血液黏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产生恶性循环。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高血脂有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许多高血压患者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血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本报告200例高血压患者中血液黏度、血脂与健康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与其他研究资料类同。
因此对高血压病患者每年进行血流变、血脂检查,根据结果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在降压治疗基础上及时采用改善血流变、血脂的治疗措施,使血流变、血脂得以改善。对高血压病的治疗、预后有着非常的积极意义。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王天佑.血液流变学.第2版.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12.
[3]宋艳军.妊高征的微循环状态与扩容疗法.微循环杂志,1993,3(3):32-33.
[4]谢青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微循环的改变及一氧化氮的调节作用.微循环学杂志,1998,8(2):23-24.
[5]赵爱婷.高血压病人毛细血管压与血压及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技术杂志(临床与实践),1993,2(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