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书东
我们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11月采用微创穿刺吸引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63例,其创伤小、疗效肯定,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愈好转率,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8例,女15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66.2岁;40~60岁21例,61岁以上42例;起病时间:1-12 h 21例,1-3 d12例,4-10 d12例,1月以上18例;全部病例均在入院时经头颅CT检查确诊,45例有高血压史。
1.2 临床表现
1.2.1 临床表现突发意识障碍15例,神志清楚48例,头痛12例,头痛伴有恶心呕吐6例,精神异常6例,反应迟钝9例,头昏跌倒9例,行走不稳18例,单侧肢体无力9例,双侧肢体无力3例,四肢瘫12例,无肢体障碍者39例。
1.2.2 头颅CT结果脑内出血24例(基底节区15例、丘脑6例、外囊3例),伴破入脑室成铸型者15例,硬膜下出血39例,脑出血量均在60 ml以上。
1.3 治疗方法术前稳定呼吸血压,全程心电监测,在CT引导下定位,以血肿中心为靶点确定穿刺部位,于定位处局部头皮浸润麻醉和短效诱导麻醉,手动钻入颅骨达硬脑膜后,用导丝将软引流管缓慢刺入血肿中心靶点,退出导丝,见有暗红色血液溢出,用注射器缓慢抽出约血肿量的1/3~1/2后,接微负压引流袋,再行CT,调整引流管在血肿中心的位置术毕;根据引流情况选3000~6000 U尿激酶溶解并冲洗血肿腔1~2次/d,若引流管无血性液体,复查CT血肿已基本清除,遂拔除引流管,引流时间为3~5 d。同时需配合常规治疗,如吸氧、降颅压、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消化道出血及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2.1 治疗效果治愈好转48例,其中39例硬膜下血肿患者达到完全康复,未留有后遗症,社会参与能力好;9例留有中重度肢体偏瘫;1例术后3 d再小脑出血;9例出血量太大脑疝形成临床死亡,病死率14.28%;6例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2.2 血肿清除情况根据抽出血量和复查CT血肿缩小情况计算清除率,首次清除率为30%~70%。术后1周清除90%者39例,硬膜下血肿清除较完全,术后积气与穿刺部位渗血较少。
3.1 适应证、原理与方法适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所致的脑实质出血(常见基底节附近占69%)[1]、硬膜下血肿,出血量大伴有内科疾病不适宜开颅手术者或意识清楚不愿开颅手术者。
该项技术采用CT引导下简易头部立体画线定位法对颅内血肿进行三维定位[2],术前术中检查CT校正穿刺部位,使血肿靶点定位更精确,手术更安全。
本方法采取定向软通道局麻微创方式,一次性软性引流管介入,此管头端圆钝,并带多个侧孔,在穿刺路径上对脑组织及神经纤维起钝性分离作用,对正常脑组织的创伤小,克服了以往硬通道技术穿刺针对脑组织的锐性损伤;软管为硅胶管,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组织相融性好,无明显炎性反应。
3.2 优势在目前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手段中,保守治疗的病死率为70%~85%;开颅手术治疗可在直视下最大程度清除血肿,但再出血机率大,需要全麻,手术时间长,脑缺氧和脑损伤重,术后脑水肿意识障碍重,感染发生率高,对全身脏器干扰大[3],因此,开颅手术治疗并不能降低病死率。该手术可床边操作,也可在CT引导下操作,提高了血肿靶点定位穿刺的准确性,手术器械简单,易于掌握、操作简便、不用开颅、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科学安全、引流装置科学合理,清除血肿较快较彻底,节省救治时间、缩短疗程,费用低廉、适宜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治疗颅内血肿的全新手术模式。降低了该病的残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机会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
[1]蒋雨平.临床神经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80.
[2]孙树杰,刘欣.介绍一种简易头部立体画线脑血肿定位方法.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37-38.
[3]吴先良,姜洪,邓忠勇,等.简易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微创医学,2010,5(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