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阳,吴捷,林齐鸣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逐步提高,生活精神压力增加,肿瘤成为了一种常见疾病,恶性肿瘤更是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目前,国内很多医生主张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其中,运用中医的扶正培本治则,不仅在对肿瘤的综合性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且对一些不能接受手术、放疗或化疗的晚期肿瘤病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中医药在治疗肿瘤中重视整体,强调“以人为本”,主张“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亦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疾病的发生是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邪气乘虚侵犯人体,强调了正气在人体发病中占有主导地位。“正”即正气,是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抗病能力以及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阴津、阳气、津、血等。“扶正”,即是扶助正气,活跃气机,提高免疫功能,协助物质代谢、补充营养成分,增强抗病能力,最终达到“阴平阳秘”。《医宗必读》在论述体内肿块的形成过程时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1]”《外源医案》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景岳全书》亦云:“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皆有积聚之病。[2]”可见肿瘤的发生,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的作用下,出现气滞、痰凝、血瘀、毒蕴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正虚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本”是指本元,即指人体脏腑、阴阳、精气血津液等功能。“培本”即培植本元。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中医治疗尤以脾肾为人体生命之本。扶正培本,是通过扶助正气和培植本元来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帮助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临床实践及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扶正培本具有保护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能够调节内分泌平衡,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能保护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血液细胞成分及保护心、肺、肝、肾的功能;激发机体调节功能,提高物质代谢作用,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能调节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及其与环磷鸟苷(cGMP)比值,有利于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能减轻放化疗及手术毒副反应,增强其疗效。扶正培本治则,主要包括养阴生津、益气养血、温补脾肾等常用治法。可以改善机体血液循环,调节内环境动态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增强病人整体抗病能力,保护机体整体功能,有助于癌性病变稳定或好转。
放化疗是目前西医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两种疗法对骨髓造血、心、肾、胃肠等功能都可造成严重损伤,中医认为患者接受放化疗法后易耗气伤阴,损伤正气,此时结合扶正培本治则有保护、缓解和中和毒副作用之功。
(1)保护粒细胞,增加白细胞,恢复骨髓造血功能[3]。化疗药物作用于癌细胞增殖周期的不同环节,抑制DNA分裂增殖能力,在杀死代谢活跃的癌细胞同时,无可避免也杀死代谢同样活跃的正常骨髓造血细胞,尤其对粒细胞(白细胞)杀伤更大。而各种放射线不仅可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也可直接杀死白(粒)细胞,或引起染色体改变。中医扶正培本可以保护白细胞,有升白之功。
(2)保护心功能。常用的化疗药大都有心脏毒性。表现为心悸、怔忡、胸闷、脉结代等,心电图见期前收缩、ST-T改变,严重的可见进行性心力衰竭。扶正培本可改善化疗引起的心肌损害。临床观察表明,在化疗前和化疗期间服用以灵芝为主的制剂,在减少化疗药的心脏毒性损伤方面有明显效果[3]。
(3)保护肝功能。放化疗均可引起肝损害,它是射线及化疗毒性代谢所导致的肝脏炎性反应,包括引起肝细胞坏死、纤维化、脂肪性变、肉芽肿形成等。化疗药引起的严重肝损伤甚至可表现为腹腔积液、出血、肝昏迷,以至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扶正培本药物具有保肝作用,如灵芝、五味子、白术、地黄、茯苓等。
(4)保护肾功能。放化疗药物可引起肾损伤,表现为肾小球硬化、肾小管局灶性坏死、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最终引起肾功能衰竭。扶正培本药物可以保护肾功能。如肾损害引起的水肿可用参苓白术散、真武汤加减;肾损害以蛋白尿为主,可脾肾双补。
(5)和胃养胃,保护消化功能。化疗造成病人自我感觉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消化道症状,轻则纳呆、厌食、呃逆频作、重则呕吐不止。此时运用扶正培本治则和胃护胃,能修复胃粘膜,减轻患者的痛苦。常用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大枣、山药等,重在调整胃纳脾运,开其胃口,“有一分胃气则有一分生机。”
(1)调节免疫功能。放化疗会对免疫机制造成伤害。免疫功能协调稳定是确保各种疗法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扶正培本中药具有免疫活性,对放化疗具有显著增效作用[3]。
(2)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放化疗中结合扶正培本,可以减轻毒副作用,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不仅有利于放化疗进一步实施,也可以通过全身体能状态的改善,使治疗达到更理想的水平。“运药者,神气也。”
(3)弥补放化疗间歇期治疗这一环节[3]。间歇期治疗,是指两次化疗期间的治疗空白,或两个阶段放疗间的无积极治疗措施。临床观察表明,此时结合扶正培本治疗,有广泛而切实的抑癌效果,放化疗后五—六个月内出现转移复发的概率大幅度下降。
放射线以及化疗药物的毒性对人体脏腑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放化疗后,易引起患者脏腑亏虚,尤以脾肾阳虚为主,一般以腰膝及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寒证并见为辨证要点。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布精微,化水湿,有赖命门之火温煦。肾为先天之本,温养脏腑组织,气化水液,需靠脾精的供养。若脾阳虚衰,运化无力,不能化生精微以养肾,或水湿内阻,影响肾阳蒸化水液功能,皆能导致肾阳不足,成为脾虚及肾虚的病证[4]。反之,肾阳先虚,火不生土,不能温煦脾阳,或肾虚水泛,土不制水反为所克,均能使脾阳受损,而为肾病及脾的病变[4]。故脾肾阳气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无论脾阳虚或肾阳虚,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展为脾肾阳虚。在治疗上应以温补脾肾为主。“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山药、苡仁、熟附子、仙茅、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虫草等。临床研究发现,温补脾肾药物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对遏制肿瘤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
笔者在学习期间曾记录一病案。患者赵某,男,68岁,退休工人,就诊于2005年2月。患肺癌术后化疗后6个月,因神疲、纳呆、畏寒、四肢不温到某省级中医院中医内科治疗,医以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温中药治之。畏寒未除,又出现双下肢浮肿、自汗出,诊时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无力。此乃脾肾阳虚,肾虚水泛所致。治应温肾健脾,温化水饮。乃以六君子汤合真武汤治疗。服药10剂,纳食增加,浮肿渐退。服药15剂诸症悉退。再以扶正抑癌治疗,药用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味,连续服药6个月后,精神、食欲如常,至今已健康生存5年。
肿瘤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体现,病情错综复杂,故应根据病人全身情况、肿瘤的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和发展趋向,有计划、优化而又合理组合现有有效治疗手段。正虚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内在因素,因此扶正培本治则应贯穿治疗的始终。在放化疗中充分利用并结合中医治疗,共奏抗癌抑瘤,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之综合效果。
[1] 李中梓.医宗必读[M].上海科学出版社(影印本),1959,213.
[2]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科学出版社(影印本),1959,203.
[3] 何裕民.现代中医肿瘤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45.
[4] 周宜强.实用中医肿瘤学[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