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朝龙,敖慧,谢晓芳,彭成
中药毒理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指导下,专门研究中药毒性相关问题的新兴学科。近年来,在中药临床应用过程中,“关木通”事件、“排毒养颜胶囊”事件、“龙胆泻肝丸”事件等安全性事件不断出现。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系统评价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背景,我校新开设了《中药毒理学》公共选修课程,其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在学生中获得了较为积极的反响。为了促进中药毒理学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将本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体会作一探讨。
中药毒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学科发展具有极强的交叉性,正在逐步形成与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证候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毒理学、化学、GLP规范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因而,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新问题,需要通过广泛研讨等方式加以明确,包括中药毒性的评价标准、有毒中药的分类方式、有毒中药量-毒-效关系的评价方法、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等等。同时,作为一门全校公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基础状况迥异,不能采取一刀切、满堂灌的方法,也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去理解和接受中药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中药毒理学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当采取开放、主动学习的教学形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了美国,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的学习活动观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往往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药毒理学课程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主动探索空间,并鼓励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构建学科知识。
课程负责人彭成教授在宏观层面提出,中药毒理学研究应在“系统中药”思想的指导下,遵循“多维评价”的思维原理,并以典型川产道地药材附子为例,科学地阐明了有毒中药的量-时-毒-效相关性安全性评价模式,即从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整体思路[3]。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在对各类个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和对问题的理解加以补充扩展,以构建各类个药的评价方法体系,因而形成了既具有统一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又具形式多样、个性风格鲜明的教学特色。
彭成教授还在有毒中药传统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经典毒理学的原理和中药临床的现代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毒中药的多层次综合分类体系,即包括大毒、有毒和小毒中药,配伍禁忌和现代有毒中药。该体系的科学性之一即是其开放性,尤其是在现代有毒中药的分类方面,为教师和学生双方留下了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本课程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创新性和主动学习的特色,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课程教学永无止境,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以实现中药毒理学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中药毒理学目前仅为公选课程,但随着中药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强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中药毒理学相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当将本课程作为中药药理等中药学专业的必修课,并逐步在中医药其它相关专业中将其设立为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程。本课程还将努力申报校级、省级等各级精品课程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包括中药毒理学在内所有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本课程现有师资均已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方向涵盖了中药学、方剂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根据“系统中药”的指导思想,未来还应将包括化学、临床中药、中药品种与品质等学科方向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充实到我们的教学团队中来,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作为一门新开课程,配套教材的建设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本教学团队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支持下,正在进行中药毒理学教材的编写组织工作。一旦付梓,将对课程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
[2]温彭年,贾国英.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
[3]彭成,王昌恩,林娜. 有毒中药毒效相关性基础研究的意义与实践[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 24(1):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