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绥清
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贵州贵阳550004
近年来,随着妇女肥胖人群的增加,剖宫产率的增高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率明显增高[1]。本研究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5例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资料,现报道如下。
2008年2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1065例,发生脂肪液化25例,发生率为2.3%,合并肥胖8例,糖尿病1例,中度或重度贫血2例,妊娠水肿1例,术后咳嗽1例。25例患者中5例手术时间较同类手术延长20~40 min,7例与同类手术时间相当。
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术后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物及血性渗出液,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但可见愈合不良,渗出物细菌培养阴性。25例患者中8例术后体温升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记数增高不明显;10例患者术后3 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9例术后5 d出现切口脂肪液化,6例患者出院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
术后第3天行腹部切口换药,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油状渗出液时,结合体温、血象,常规作渗出液细菌培养,排除切口感染后及时挤出渗液,辅以微波理疗20 min,2次/d;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拆除该处缝线,充分清除渗出物,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后加压包扎,并放置引流条,2~3 d换药1次。术后5~7 d后发现切口渗液较多者,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隔日换药1次。
25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无脂肪液化复发,切口愈合良好。1例患者切口全部裂开,在局麻下行Ⅱ期缝合术,辅以支持治疗,2周后痊愈出院。所有患者自发现切口脂肪液化至拆线平均住院11.2 d,出院后1个月随访,切口愈合好,无异常。
切口脂肪液化的机制尚不明确,但临床证实肥胖、电刀使用、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妊娠期水肿、手术操作是重要的诱导因素[2]。笔者对此总结如下:①肥胖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3]。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度大,脂肪组织易发生缺血、无菌性坏死,产生渗液,影响伤口愈合。②高频电刀的使用,有报道妇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使用高频电刀者占36%[4]。③妊娠期水肿、营养不良、贫血均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④糖尿病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修复能力低下,术后切口愈合能力差,脂肪液化率增高。⑤切口与缝合技术也是影响伤口愈合不可忽视的因素。缝合过紧、过密,可能导致血运不佳,而缝合过松则可能出现漏缝而遗留死腔。另外,手术中机械刺激,大块钳夹结扎,手术时间长均可造成脂肪组织氧化分解,导致切口脂肪液化。
(1)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术前调节血糖水平,积极控制感染,纠正贫血。(2)术中谨慎操作:①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层;止血要彻底,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缝合时应对合良好,不留死腔,缝线松紧适度,需要时应行减张缝合;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②产程延长者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理,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技术水平。(3)术后注意严密观察:①术后换药时,注意敷料上沾染渗液的色和量并观察切口。②如切口无裂开,脂肪液化渗出液少,予消毒挤压切口、更换敷料、包扎;渗出液较多,可拆除该处缝线,予挤压、擦洗、引流、加压包扎化。③辅以微波治疗,可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
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探讨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有助于患者恢复。给予微波治疗以加强切口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从而促进切口加速愈合。总之,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术前、术中和术后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
[1] 杨振萍,王荣梅,李数波.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1例防治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6):2321.
[2] 陈丽函,朱楚刁.综合物理治疗对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13.
[3] 张小玲.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60例相关因素探讨[J].实用新医学,2007,8(12):1069.
[4] 古丽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6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