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征吉 罗春芬
(浙江省台州医院小儿外科,浙江临海 317000)
脾外伤在小儿腹部闭合性损伤中最为常见。传统观点认为:脾脏外伤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治疗,随着现代医学对脾脏形态和功能的不断研究以及诊疗技术的进步,非手术治疗小儿脾外伤已经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所在医院2007~2010年采用非手术治疗脾外伤患儿1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本组脾外伤患儿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9岁;受伤至就诊时间:30min~24h,平均8.5h;Hb85~135g/L,其中Hb>110g/L者3例,90~110g/L者6例,<90g/L者1例。受伤原因:车祸4例,挤压3例,摔跌伤3例。1例合并肝挫伤,2例合并肾挫伤。
本组患儿均有腹部或左侧季肋部外伤史,有腹部疼痛或压痛,其中3例有全腹压痛及反跳痛,1例在入院时有失血性休克表现,经输液或输血后血流动力学平稳;10例均经彩超或CT检查诊断明确,损伤程度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STT)脾外伤分级标准:Ⅰ级5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0例。
(1)置外科监护病房,绝对卧床休息2周;(2)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3)动态观察腹部体征、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尿量情况;(4)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5)应用止血剂及高效广谱抗生素;(6)定期复查床边B超,必要时复查CT;(7)住院治疗2~3周,出院后限制活动3个月。
本组10 例患儿均经非手术治疗成功。其中1例在入院24h后Hb较入院时下降,达75 g/L,但生命体征平稳,腹部无腹膜刺激征,输血后,Hb升高并保持稳定,最后亦经保守治疗成功。随访3~18个月,无并发症出现。
脾脏血供丰富,质地脆弱,而小儿腹壁薄,腹肌力量差,对外力的抗衡能力较差,故腹部外伤中脾脏是最容易损伤的器官,在闭合性腹外伤中,发生率占20%~40%。脾脏有造血、滤血、储血和参与调解免疫的功能,对性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解作用。据文献记载,小儿脾切除后感染发生率比正常小儿高近60倍,死亡率超过半数[1]。因此随着对脾脏功能认识程度的逐步加深,目前认为脾脏虽非生命必须器官,但绝非可有可无。小儿脾外伤,进行保脾治疗有其必要性。
小儿脾外伤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脾脏血管同肝脏一样,是分段的。脾动脉在脾门附近依次分出脾叶动脉、脾段动脉,其通常与脾脏的纵轴相垂直。脾脏损伤多数与脾轴呈垂直的段间破裂,损伤脾门大血管较少见。多数不与段间血管相连,因此短时间内可自行止血。国外有学者报道[2]脾外伤患者手术中发现约1/4病例出血已经停止。脾脏内储存有大量血小板亦有利于血凝,能自行止血,小儿的血管和脾包膜含较多平滑肌与弹力纤维,损伤血管较易收缩,脾包膜对脾损伤有压迫止血的作用[3],故小儿脾外伤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成人。
脾外伤损伤具有时相性,非手术治疗必须遵循严格的适应症:(1)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或虽有轻度失血性休克,经补液或输血后血压、血红蛋白等迅速改善,且维持稳定,无继续失血表现;(2)借助查体及各种辅助检查排除必须手术的腹部其他脏器严重损伤;(3)B超或CT检查提示非破碎性损伤;(4)具备院内监护的器械条件;(5)凝血功能正常,非病理性脾破裂。
非手术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1)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2)反复查体,注意腹胀、腹痛、腹肌紧张情况等腹部症状、体征,有无迟发型出血或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并定期复查B超或CT了解脾脏损伤的转归情况;(3)伤后72 h保证输血、输液后,严格监测血压、脉搏、神智情况,检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如血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进行性下降,则提示存在活动性出血,须中转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使小儿保留了脾脏,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因无脾脏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但非手术治疗应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治疗中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同时准备充足的血源,随时做好中转手术的的准备,此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1]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35.
[2]张永川,刘林波,朱坤.脾外伤非手术治疗52例报告[J].四川医学,2008,29(12):1660.
[3]黎鳌.现代创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