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CT诊断分析

2011-08-15 00:53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听神经小脑低密度

朱 柱

(安徽省颍上县人民医院CT室,安徽颍上 2362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听神经瘤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26岁,平均44岁。临床症状主要有眩晕、耳鸣、听力下降、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及头痛。

1.2 影像学检查

9例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加增强。CT采用1mm薄层轴位扫描,增强选用GD-DTPA按0.1mol/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

2 结果

9例患者中发生一侧桥小脑角区8例、双侧1例。9例患者中肿块呈低密度3例、等密度4例、混杂密度2例,肿块大小为1.9~4.6cm,边界清。增强表现:均为不同程度增强,其中均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6例。肿瘤周围出现低密度水肿带7例、无水肿带2例,小脑、脑干受压3例,肿瘤与岩骨成锐角相交8例、成钝角相交1例。岩骨不规则破坏2例,内听道口扩大4例。桥小脑角池扩大6例,环池及四叠体池不对称5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同侧侧脑室下角和三角区及第三脑室变形和移位6例,阻塞性脑积水3例。

3 讨论

听神经瘤一般起源于神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0%,占颅内肿瘤的10%,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为单发病,少数为双侧发病。后者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疾病,常合并多种先天性畸形和其他颅内病变。听神经瘤大多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破坏扩大明显时,内听道形如喇叭口状。

听神经瘤的CT表现:CT对诊断听神经瘤较为准确,约95%具有典型表现,可以确诊。颅脑常规平扫发现桥小脑角区病灶后对后颅凹进行薄层扫描,层厚1~5mm,层距1~5mm,并用骨窗观察内听道口。肿瘤大多表现为桥小脑角区等或低密度肿块,少数为略高密度,亦有部分呈混杂密度。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多位于内听道平面,大部分可显示内听道扩大,为漏斗状,常伴有骨质破坏。本组病例CT表现较为典型,大多数表现为桥小脑角区等或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与岩骨相交呈锐角,内听道扩大。脑室有受压变形和移位,此为诊断听神经瘤的可靠征象。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影为肿瘤组织,内有血供可均匀强化,CT值平均增加30HU。而低密度为肿瘤组织囊变、坏死或脂肪变性所致,未见强化,但其边缘存在肿瘤组织,可显示不规则强化。肿瘤压迫小脑或脑干,致使脑室移位、狭窄或闭塞,此为平扫诊断听神经瘤有意义的间接征象。对于肿瘤直径<1.5cm的病灶,CT难以发现内听道的明显扩大,但较对侧>2mm有诊断意义。

由此可见CT检查对典型听神经瘤不难做出定性定位诊断,但对不典型和较小听神经瘤要和以下桥小脑角区肿瘤相鉴别:(1)脑膜瘤,平扫密度高于听神经瘤,罕见低密度区,瘤内可见沙粒样钙化,增强后多呈显著强化,临近脑膜显著强化,可见脑膜尾症,周围骨质常有增生或破坏,瘤周少有水肿。(2)胆脂瘤,因含脂肪成分其密度低于听神经瘤,增强后无强化,形态不规则,有“见缝就钻”的特点,易沿脑沟脑池生长。CT值比脑脊液低,偶尔可见囊壁钙化。(3)三叉神经瘤,肿瘤呈哑铃状,跨越中后颅窝,沿三叉神经路径生长,不累及内听道,常伴有岩尖部的骨质破坏。(4)蛛网膜囊肿,边界清晰,有明显占位效应,呈囊性密度,与脑脊液密度一致,增强不强化。

听神经瘤有特定的发病部位,有特征性改变,如内听道扩大、听神经增粗,利用CT检查的诸多特点,根据肿瘤形态、密度、强化以及邻近结构改变等,可作出明确诊断。

[1] 吴恩惠. 头颅CT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82-83.

[2] 潘国栋,沈国石. 听神经瘤的MRI分析[J]. 河北医药,2003,25(4):291-292.

[3] 张雪红,符惠宏,袁军. 听神经瘤CT、MRI诊断[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02,11(2):92-94.

[4] 何斌,别莉群,侯明伟. 听神经瘤的CT诊断与MRI诊断分析[J]. 中华医学丛刊杂志,2002,2(11):54-55.

猜你喜欢
听神经小脑低密度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患了听神经瘤该怎么办?
磁共振在听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动动小手和小脑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听力下降、耳鸣原来是患了听神经瘤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听神经瘤患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