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强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 郑州 450002)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之策。作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近年来河南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确保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连续多年保持粮食总产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强的优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河南省还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全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实现中原崛起,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做出了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重要战略抉择。谋划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贯彻落实中央对河南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是河南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目前,中原经济区已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要把这一战略构想变为现实,最关键的是要把河南发展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从服务全国大局的角度谋划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结合河南省情和发展基础,综合考虑,应着重突出“一路、一极、一通”。
“一路”,就是以中原经济区为载体,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一极”,就是培育形成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支撑中部崛起、密切东中西联系、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主要是通过发挥区位、粮食、文化、人力资源以及工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拓展全国内需增长空间、增强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文化强省,加快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通”,就是充分发挥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形成服务于中部崛起的对外开放通道,加强西部与东部沿海的互通互联,全面提升国家对外开放水平。
具体表述为:一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三是全国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四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五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六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立足国家对河南的定位和要求,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线是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基于此,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保持粮食稳定增长,必须做到以粮为题,带动“三农”,推动全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服务全局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紧紧围绕发展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把发展粮食生产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省结合起来,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实现内涵式增长,尽快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走出一条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双赢”的全新发展道路。
到2015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00亿kg。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50亿kg,调出原粮和粮食加工制成品300亿kg以上。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全省粮食生产用地稳定在500万hm2,通过对现有高产田进一步巩固提高,使粮食每667 m2产量稳定提高到1000 kg以上,吨粮田面积由现在的近66.67多万hm2扩大到166.67万hm2;对213.33万hm2中产田实施高标准开发,使其每667 m2产量提高到900 kg以上;对120万hm2低产田实施综合改造,使其每667 m2产量提高到800 kg以上。
首先,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稳产田建设,走出一条在现有耕地挖潜增效、主攻单产的路子。
二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河南省每年旱涝成灾面积占全部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的80%左右,造成粮食减产每年达20亿kg左右。水利设施不完善,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已成为影响我省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快实施除害兴利水利工程,改善水资源保障和平衡条件,显著提高抗御水旱灾害能力。
三是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从粮食增产的经验看,低产到中产,主要靠物质投入;中产到高产,物质投入和科技并重;高产再高产,主要靠科技。因此,加强农业技术创新研究,加快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建设,加速良种繁育良法配套应用,加大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能力。
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为“十二五”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科学把握形势,抢抓良好机遇,增强忧患意识,明确目标任务,创新发展思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着力在强基础、壮产业、活机制、可持续上做文章,构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省委书记卢展工一再强调,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在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必须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省长郭庚茂多次指出,无论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全国大局还是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稳定粮食生产始终是我们应尽的政治责任。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各级、各部门要把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突出科技和基础设施两个支撑,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两个重点,坚持科学组织、科学动员、科学指导、科学举措,抓惠农政策落实,抓关键农时季节管理,抓重大技术推广,扎实推进高产创建;强化责任意识,狠抓任务落实,把粮食生产丰收任务分解到市、县、乡、村,落实到田间地块,力争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00亿kg,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50亿kg。
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既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河南省要大力实施全国新增500亿kg(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改造中低产田66.67万hm2(1000万亩),建设高产稳产田66.67万hm2(1000万亩),到2015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23.33万hm2。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高河南省种业竞争能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到2015年,全省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75%。大力实施农作物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节水农业技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等科技工程,加快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良田良制配套等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应用。到2015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力争达到55%,赶上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项目,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科学利用资源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坚持走内涵式粮食增产道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完善建设以节水为重点的大型灌区工程。到2015年,全省农用水利用率要提高十个百分点。以“沃土工程”建设为载体,加强标准农田地力培肥改良,全面普及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到2015年,全省农田化肥利用率要提高五个百分点。强化病虫害机械化统防统治,扩大生物农药、有机农药的使用面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到2015年,全省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15%以上。积极推广节能增效农机设备,加快省工节本农机技术的应用。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挥资源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一池三改”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着力实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工程、农业剩余物循环利用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引导农村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创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
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要充分调动“三个积极性”,也就是要着眼党和国家的大局,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就是要着眼于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制定更优惠的政策,集中更多的资金,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和补助力度,着力改变“高产穷县”的局面;就是要着眼于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使更多的农民愿意种粮、主动种粮,进而形成发展粮食生产、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积极鼓励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多途径、多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3.33万hm2以上,占全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20%。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项目建设、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全方位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打造好、运用好开启粮食生产之门的“三把金钥匙”,即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释放粮食生产活力;完善利益导航机制,增强粮食生产动力;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壮大粮食生产实力。
[1]孙治强,李胜利,齐卫强.发展设施园艺产业 确保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J].种业导刊,2009(3):6-8.
[2]杨红旗,汪秀峰,张玉乐.浅谈我国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J].种业导刊,2009(7):9-11.
[3]朱险峰.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J].种业导刊,2009(11):12-14.
[4]梅方权.全球粮食危机与我国的对策分析[J].种业导刊,2008(8):5-9.
[5]赵献林,雷振生,吴政卿.河南小麦托起中国粮食安全的希望[J].种业导刊,2008(10):7-8.